姜志強
【關鍵詞】新媒體;短視頻;新聞編輯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移動終端和社交媒體的發展,用戶對于新聞的接收習慣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視頻以其聲畫結合的敘事方式,作為傳達新聞真實性與現場感的最有效的媒介形式之一,在新媒體時代也是新聞的重要傳播手段。因此視頻新聞的編輯工作急需根據新媒體平臺的傳播特點和用戶的使用需求做出相應調整,以滿足信息傳播的需要。
一、短視頻新聞傳播環境的新特點
(一)碎片化瀏覽
在洶涌的信息洪流中,受眾的注意力被極大分散。短視頻新聞需要在開篇幾秒內就抓住受眾的眼球,并在有限的時長內給出最重要的信息,因此形成了與傳統新聞編輯實踐不同的新聞編輯方式,例如短視頻新聞的時長多在3分鐘以內,首先呈現最有沖擊力的畫面等。
(二)場景化接收
新媒體環境下,用戶接收新聞的場景已經不局限于擺放報紙的餐桌旁、懸掛電視的客廳里、播放廣播的私家車中。移動終端的發展使新聞的接收隨時發生,擁擠的地鐵上、安靜的會議室中、臨睡前的床頭前,用戶的信息需求和接收環境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變化。短視頻新聞的編輯對此也呈現出相應的變化,如字幕的大量使用,越來越多的短視頻新聞用字幕代替解說詞呈現時間、地點、背景、同期聲等盡可能完整的信息,使用戶無論是否打開聲音播放,都能無障礙地理解新聞內容。
(三)多渠道分發
現如今,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抖音、今日頭條等媒體平臺的發展,短視頻新聞內容的分發渠道得到了極大的拓展。依靠強大的社交網絡,新聞內容的擴散獲得了更多的可能性。如何使自己的短視頻新聞內容適宜社交傳播并能夠匹配各分發渠道的媒介特點,使新聞內容得到更廣泛的關注,是每個短視頻生產者都需要考慮的問題。
二、短視頻新聞編輯的注意事項
(一)確認新聞的真實性
短視頻新聞的發展中,用戶參與生產(UGC)是重要的特點之一。大量的新聞線索和新聞畫面來源于普通拍客,這在極大擴展新聞來源、豐富新聞線索的同時,也為新聞工作者帶來了新的挑戰。對待這類新聞素材時,作為專業的新聞工作者應當謹慎鑒別真偽,核實新聞要素,避免假新聞的產生。
(二)控制敘事時長和節奏
新聞編輯要培養新媒體思維,及時轉變自己的編輯意識。娓娓道來一個完整故事的思維已不適用于社交媒體的傳播節奏。短視頻新聞與傳統電視新聞的差異不僅在于時長,更在于敘事的思維。只有了解新媒體思維,才能做好短視頻新聞。
(三)注重觀看體驗
媒體技術的發展使視頻的觀看體驗不斷豐富。如何優化新聞報道的方式,給用戶更好的觀看體驗應是新媒體時代記者應當思考的問題。例如運用信息、數據可視化,動畫、無人機、VR等技術提高新聞的可讀性、現場感。如“新京報動新聞”新浪微博在2018年6月3日發布的《全面取消5項加分山東考卷回歸“國家隊”動畫解讀高考新政》這一視頻中,以動畫主人公“高小考”為第一視角,對高考政策的4個變化進行了動畫呈現,視頻時長只有兩分鐘,卻生動、精煉、清晰、高效地闡明了“取消加分項目”“天津、遼寧錄取批次改革”“山東卷回歸全國卷”等各項內容。相比于文字形式的專業術語和傳統的專家解讀,這則運用新視頻制作技術呈現的報道更具趣味性,更易理解,也更能吸引社交媒體用戶的觀看。短視頻新聞的編輯應始終跟進了解和學習媒介前沿技術,以帶給受眾更好的新聞觀看體驗。
三、短視頻新聞的發展策略
(一)注重短視頻新聞品牌建設
新媒體工具的功能設置與發展使短視頻新聞的轉載與分享更加便捷。這種便捷發生在用戶之間,也發生在內容生產者之間。獲取其他視頻生產者制作的新聞內容,在自己的平臺上傳是普遍存在的做法。在各媒體平臺和用戶的多次轉載和分享后,視頻的來源越來越模糊,受眾也越來越分散,專業的短視頻生產者極易陷入“耕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尷尬境地,不利于提高自身識別度和用戶黏性。因此,當前的新聞媒體應當樹立品牌意識,如梨視頻、新京報動新聞等短視頻新聞生產者在其每一個短視頻中加入自己的品牌標識和品牌聲,在良莠不齊的短視頻生產市場中打造自己的知名度和專業形象。
(二)堅持新聞專業主義精神
短視頻新聞有其自身的局限。如時長所限,難以容納事件全貌和各方觀點;時效所限,難以得到全面的背景信息。作為專業的新聞人,應當清楚地知道短視頻新聞的局限,并在報道中規避這些問題,始終堅持真實與客觀的原則,把握好篇幅、時效、深度、全面之間的關系,使短視頻新聞能夠更加成熟、完善。
(三)加強新媒體時代新聞人才的培養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發展,新聞生產流程在不斷發生新的變化。新聞單位與高校的新聞專業應當與時俱進,加強對從業者和學生的培訓,使其具備在新的媒介環境下進行新聞報道的能力,包括短視頻新聞的寫作、剪輯、包裝、新聞真實性的核實、各類新型拍攝設備的操作等,以新聞采編隊伍人員的專業化促進短視頻新聞生產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