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翠霞
摘要:在我們學習階段中,初中是培養學生道德意識和法治思維的黃金時期。學生對世界的認知和判斷能力可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有所改變,但學生的道德意識一旦初具系統化,就很難發生較大轉變。這充分說明培養道德和法治意識對學生的重要性。本文從核心素養的角度出發,針對如何培養初中生的道德和法治意識闡述了明確的觀念并提出了具體的措施。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 核心價值 ? 初中教學 ? 重要性
我們從核心素養的角度觀察初中生的道德品質和法治思維,不難發現學生對知識掌握鞏固的過程中體現著學科知識和道德素養,這種意識領域包括道德品質、法治思維、自我評價和管理等方面,其初衷都是為學生的品質和價值觀念的培養做出努力,使我們形成了積極的社會參與模式。所以初中階段,教師的道德和法治教學會對學生核心價值產生長久的影響。
我們在整個學習時期,每上升至新的階段,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都會發生改變。這種改變,一方面來源于自身的成長變化,另一方面離不開教師的教育指導。但是我們學習的目的好像一直在原地踏步并沒有上升到思想領域的層面。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通過不斷的考試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帶有目的性的考試也不斷刷新著教師和家長對教育的認識。面對這樣的學習趨勢,很多高校研究人員提出核心素養價值觀視角下道德和法治課堂,主要是基于學生缺乏道德思想觀念和法治建設思維。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思維意識的能動性和理解能力,而不再局限于學生學習能力和考試成績,逐漸從傳統的學習模式走向新式的核心價值思想的道路。我們在這種教育體制中也慢慢轉變自身對學習的看法,利用課本知識走向社會生活,充分把教師傳授的知識點進行科學化的整理應用,在整理的過程中養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教師針對性的設置道德和法治課堂不僅是對學生品質和意識的建立,也是對學生能力的全面提高。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也深刻體會到,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法治思維對其自身的實踐能力遠遠高于書本傳授的理論知識。因此,道德和法治課堂對于初中階段的成長學習是意義重大的[1]。
(一)創新授課模式,培養學生的特長
創新授課模式實際要求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實施全新的教育模式,尋找學生的興趣,發揮他們的特長作用。教師在準備上課前的工作中,首相需要明確教學任務和成效標準,再把道德觀念法治思維充分滲透在學生觀念中,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從核心價值素養角度考慮問題。這有利于創新學習模式,深化知識領域,還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實際活動,養成經常思考社會問題的能力。如,教師可以根據道德法律的內容營造和主題相關的情境教學模式,或者可以設置社會實踐環節,積極鼓勵學生與他人溝通互動,培養學生對陌生環境的適應力和對問題的敏感度。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也逐漸提高了自身的社交能力。而教師需要盡可能的建立教學內容與道德法治思維之間的聯系,使其我們所學到的知識更加靠近核心素養價值觀。因此,在推進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要有創新意識和獨特的教學手段,才能更新學生的學習狀態,培養學生的特長興趣,全面提高道德意識和法治思維對初中生核心素養的作用[2]。
(二)設置合作環節,優化道德法治課堂
初中階段的學習模式并沒有因知識的深化和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提高而發生改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把知識理論傳授給學生,更沒有從課本走向實際生活。有人說學生已經適應這樣學習環境,倒不如說學生的思考方式已經僵硬化,也就是學生已經無法辨別周圍事物對自身的巨大影響。而失去事物的思考能力意味著核心價值觀念已經不具有發揮價值的能力。長時間下來,學生對問題的探究欲望降低,道德意識和法治思維也就逐漸喪失。所以,教師為了更好的調動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需要優化課堂模式,設置合作小組。如,針對曾經出現的老人摔倒事件該不該扶的問題進行討論。教師給小組自由討論的時間,小組成員相互配合共同得出對該事件的看法,不要求每一個合作小組的看法一致,而是需要對總結的看法做出相應的解釋。學生發表意見后,我們會發現,站在支持角度的學生的相對多一些,而不支持的學生多數是因為,老人被扶起后進行誣陷并指認扶起的人是造成自己損傷的罪魁禍首。這樣的事件在社會已經成為普遍現象,而老人這樣的做法,一方面是道德價值的淪喪,另一方面也是在考驗我們對法治意識的高度,也是就是在觸及道德底線的情況下,我們能否正確將學到的法治理論充分的應用在社會生活中。所以,學生在小組互動合作的學習中,提高了自身對社會事件的正確看法,也真正發揮了核心價值的作用[3]。
(一)確定教學目標
教師在課堂進行的過程中,需要對自身的教學目標和任務作出明確的規劃,保證在實際教學中始終貫穿核心價值素養的內容,以培養學生道德意識和法治思維為終極任務。教師利用課本理論對知識點進行深度剖析,將學生在生活中發生的實際問題與道德法律層面相聯系,最后完善課堂工作,保持教學理念和授課習慣。教師在秉持教學初衷的同時,可以將法律知識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中,暗示學生從實際生活中尋找可以應用法律意識的素材,再進行記錄總結,共同完成拓展外的學習任務。所以,學生的道德品質的培養和法治思維的建立需要教師樹立堅定的教學目標,保證學生的思想意識不被外界干擾[4]。
(二)增強教師素養
增強教師的素養是實施道德和法治課堂的完善階段。教師自身的素質和教育水平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再加上初中是學生青春特征最為明顯的階段,教師的言行舉止,學生會無意識的進行模仿,甚至平時的教學習慣,學生都在學習過程中體現出來。所以,教師需要加強對知識理論的完善和道德品質的提高,設定新的教學目標,全面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用實例證明道德品質的重要意義和運用法治手段的必要性,真正體現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價值。
從定義上看,道德與法治都分屬于思想意識領域的內容,但是有了正確精神理論指導,我們在實際行動中會發揮巨大的能量。尤其是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法治思維不能脫離教師的指導和社會的實踐,只有充分完善雙方的配合工作才能在帶領學生在初中階段完成巨大的思想轉變[5]。
參考文獻:
[1]朱文余.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J].中學教學參考,2017,(13).
[2]王有鵬.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內涵及注意之點[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7,(02).
[3]蘇聯盛.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基礎教育研究,2018,(22).
(作者單位:山東省新泰市果都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