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辰
摘 要:美工類課程是學前教育專業藝術實踐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的建構是否合理,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的結果。本文從教學實際出發,針對課程現狀進行分析,從師資建設、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實踐運用4方面出發,尋找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建議。
關鍵詞:本科;學前教育;美工類;課程建設
自2010年以來,幼教行業進入到一個快速發展期。近年來隨著“二胎”政策的出臺,學前教育專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基本實現了從高職高專向本科院校的過渡。各地區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學前教育專業也相繼加大招收力度,以滿足市場對幼教人才的需求。學前教育專業的快速增長,也對相關部門和機構與時俱進,完善對學前教育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關注子女的藝術教育,期望孩子多才多藝。幼兒教師作為藝術教育啟蒙老師,是幼兒與美育的中介與橋梁?!?~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教師應與幼兒一起感受、發現和欣賞生活中的美,啟發幼兒自主創作,鼓勵其大膽表現。幼兒園美術教育就是專門為這個年齡段的幼兒設置的,旨在引導和培養兒童與美產生深度交流。這就要求幼兒教師不光要具備基礎的美工技能,還需要熟練掌握幼兒的年齡特點及身心發展規律,能夠做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反觀目前本科院校開設的學前美工類課程,還不能完全契合行業的需求,需要進一步完善。
職業院校與本科院校作為現今一線幼兒教師的主要培養地,有著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培養中往往存在著“重技能輕理論”的情況,而本科院校的培養中又易出現“重理論輕技能”的情形。在這種背景下,應用型本科被提出,它主張培養理論和實踐雙突出的復合型人才。反映在美工領域,則要求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通過對美工類課程的學習,具備基本的美工類操作技能,并能夠根據不同需求,科學地引導幼兒去感受和發現生活中的美,對其進行創造表現。但在具體的實踐培養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一是在課程規劃設置上,由于學前教育專業為“通才”教育,專業科目較多,許多高校要求突出高等教育培養的學術性,在課程設置上,加大理論課時,這就會造成美工類課程的課時不足。而掌握一項技能,需要課程連貫,需要足夠的練習時間作為保證;加之學生并沒有相關藝術基礎,常常因難度大、時長短而喪失學習興趣。二是在任職教師選用上,多以兼職教師和專任教師組合的形式出現。教師的專業方向主要為藝術領域,缺乏學前教育專業的相關理論學習;因此在課程教學中,往往無法跳出藝術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認為這只是將藝術專業的要求進行下移,偏離學前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三是在班級數量容量上。由于授課班級和人數較多,任課教師在講解實踐后,難以一一進行指導,學生的學習效果參差不齊。四是在不同課程協調上。由于各課程的任課教師間缺少交流,課程整合效果較差,導致學生的知識碎片化,未形成聯動的知識體系。因而,我們必須針對實踐教學中反映出的問題,立足“應用型”,對美工類課程的建設進行思考。
1 明確專業培養目標,合理設置課程內容
應用型本科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的是適應發展需求,掌握學前教育專業基本理論、基礎知識與技能,具備一定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這就要求學生在美工方面掌握基礎的美工操作技能,具備一定的美術鑒賞能力,充分了解掌握不同美工材料的特性,能夠根據需要進行相應的環境創設。通過科學專業的方法,有目的地進行幼兒美工教學。目前針對美工領域的培養,院校常開設《美術基礎》《幼兒園實用美術》《學前兒童美術教育》和《幼兒園環境創設》4門課程。其中,《美術基礎》和《幼兒園實用美術》主要是對學生基礎美工操作技能的培養。《學前兒童美術教育》側重對學前兒童美術教育活動的設計與指導?!队變簣@環境創設》則要求學生將所學技能貫穿于教育理念之中,根據課程和幼兒需要,創設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教育需求的幼兒園環境。4門課程既有分工,又一脈相承,以完整的體系達成培養目標。
在基礎操作技能的講授中,應改革美術專業由幾何體到靜物再到人像的教學模式,同時摒棄模式化的簡筆畫教學。根據幼兒教師的實際工作需要,降低難度,加強對畫面構成元素和色彩原理的學習與運用,讓學生熟練掌握人體運動規律和年齡性別的造型特點,充分感受和體驗不同美工材料的特性及表現技法。教師要注重在日常教學中滲透設計學思想,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在課程中以對話經典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在教法課的講授中,鞏固學前教育的基礎知識,注意創設問題情境,要求學生運用所學技能進行模擬授課,培養講評能力,通過交流討論,查漏補缺,更好地讓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
2 強化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專業水平
高水平的師資力量是人才培養的基礎保障,建設職稱與知識結構合理、梯隊明顯、潛能完善的師資隊伍十分關鍵。目前擔任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的教師多為應屆高校畢業生,實踐教學經驗不足,同時其原有專業方向為學前教育或藝術學,造成了授課教師知識結構不夠完善。雖然院校針對新入職教師有崗前培訓和青年導師制培養,但時間較短;另外,藝能教師往往跟隨相同專業方向的導師進行觀摩學習,導致其在學前領域內的知識儲量不足。針對這種情況,一是應加大對教師的培養力度,通過完善導師制和定期進行團隊教研交流的方式來完善教師的知識結構。二是增加教師外出培訓學習,使其走出去開闊眼界,緊跟優秀院校和學術前沿。三是加大校企間的合作溝通,加速創建“雙師型”教師隊伍,讓教師走出高校,走近幼兒,通過切身體驗,反思教學,真正將幼教崗位的工作需求與高校課程相連接,全面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
3 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啟發學生自主學習
傳統的技能類課堂教學主要依靠教師進行,教師在課程中占主導位置,我們可以將課堂教學概括為教師示范、學生模仿。這種模式教育下的學生處于被動接受方,在一定程度上禁錮了其個性發展,創作出的作品風格相似度極高。但在幼兒教學中,要求我們注重對幼兒個性的培養,要因材施教,因勢利導,這要求幼兒教師具備廣博的知識儲備和過硬的專業技能,這顯然無法完全通過課堂教學有限的課時完成。因而在高校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當轉換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傳授知識技能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在課程開始前,通過調研確定本學期的課堂教學內容和課下的自主擴展板塊,改革“灌輸式”的傳統教學模式。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實行翻轉課堂;把基礎知識的傳授放在課前進行,教師課前提供課件資料,由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后完成初步學習報告,有效利用課堂時間進行深度交流和知識內化。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其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查找與歸納,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養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
4 充分利用實踐平臺,檢測課堂教學成果
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是使學生滿足社會和教學的實際需求,讓學生在畢業后能更快、更好地適應工作崗位,因此實踐至關重要。在校內,可以通過舉辦競賽和展出,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充分利用校內第二課堂和相關學生社團組織,把握學生興趣點,發揮互助優勢,讓學生在主動探究中獲得提升。同時運用好校外實訓基地和雙創平臺,保持與幼兒園和早教機構的密切聯系,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在課堂成果展示和畢業匯報時,請一線教師前來指導,批評指正。充分利用見習、實習讓學生進入崗位親身實踐,通過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的表現,檢測其課堂教學效果;發現不足,有針對性地進行課程優化。
以上是筆者在任教過程中得到的一些想法,希望能通過對學前教育專業美工類課程的系統構建的探討,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季湄.馮曉霞.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李紅艷.學前美術技能培養與職業能力整合的研究[J].林區教學,2012(6).
[3] 李偉.毛亦農.本科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體系構建初探[J].美術教育研究,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