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中國已進入快速老齡化的社會發展階段。根據政府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策略,本課題采用社會學研究方法,以廣州市沙灣古鎮作為實證研究對象,對沙灣老齡化現狀進行實地調研;對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程度和文化產業現狀進行分析,推動當地老年人群體與回鄉青年共同進行傳統文化創新創業;旨在探索出一條多元融合式的老齡化文創社區發展模式。本文明確指出當下中國進行的文化建設,需要以多元化融合和多方受益為建設目標,將年輕一代的文創理念優勢、人力資源優勢與非遺文化傳承、老齡產業鏈資源進行有機整合;最終打造出“老有所用,少有所為”和“老有所為”的老齡事業理想家園。
關鍵詞:傳統文化;創新創業;老有所為;老齡事業
當今世界各個國家所面臨著人口老齡化的重要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在1999年提出了“積極老齡化”的概念,同時也引申并強調“老有所用”和“老有所為”的新內涵,并立為“積極老齡化”的核心。為了滿足與中國發展的經濟體制轉型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的需求,我國也提出了一些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方針和策略。本課題研究依托廣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平臺,以廣府文化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廣州市沙灣古鎮的養老院作為示范點,進行研究和探索,力爭創新和打造出適合老年人的娛樂性質的“老有所為”的老齡事業。讓老年人對養老的觀念有新的理解,消除老人們的孤獨與苦悶,讓他們的身心健康得到社會的關愛,使養老事業更好地落實到位。
1 沙灣古鎮老齡化的生活構想
全社會對老年人口及老齡化問題的關注日益劇增,諸多的學科都在層出不窮地進行相關的研究。由于不同學科的研究成果模型和實踐的偏向性,讓彼此之間還未能夠較好地相互融合、相互助長;對如何在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上所提出的對策和解決的方案顯得概念化,又過于籠統,缺乏更具體的分析與闡釋。沙灣古鎮作為一個以嶺南文化為代表的民間藝術的小鎮,人口老齡化也帶來了一系列復雜的問題。沙灣鎮政府積極地研究和投入“為老服務”的專項公益活動,并且多元化地幫助長者們由豐富多彩的生活需求轉向精神需求。我們從文化創意的新媒體藝術設計入口,探索和開辟出一條新的蹊徑,從新的視角切入老齡化的問題,尋找與其他不同學科的融合之處。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需要,創新一種積極的養老模式,使老年人精神充實、身體健康,享受一種不孤獨、不依賴、不滿足溫飽型的老年生活。
2 沙灣古鎮的傳統民俗與積極的老齡化
2.1 沙灣古鎮的老齡生活
老齡人的養老觀念決定了自身的心態和對待養老的態度。
目前,政府在積極養老方面采取積極的政策。廣州市是全國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在養老機制的保障上做到全面覆蓋解決溫飽,把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作為養老服務體系的一項重要內容全力推進。老有所養是老齡人對生活的總需求。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指出老齡人在滿足物質上的需求的同時,也要達到精神狀態的適應、心理素質平衡的思想境界,實現自我價值等。我們從藝術學科探索一條新路切入老有所養,從精神慰藉需求方面融合積極的養老模式。沙灣古鎮社區的老齡人生活得到了政府的支持與幫助。在養老保障的機制上,物質保障、生活照料等各個方面和各種形式在生活上的不便與困難,社區居委會及社會上的公益志愿者組織都會及時地、妥善地解決。可是對于老齡人的孤獨感,特別是留守老人的子女都在城里上班及居住,這種情況讓老人在精神上感到寂寞,他們需要親人的關愛和精神慰藉,從而感受到生活的歡樂。社會經濟的發展、城鄉的建設差異導致“空巢家庭”的日益增多,所以養老問題也就成為社會必須關懷的大問題。
2.2 沙灣古鎮“老有所養”的基本狀況
在沙灣古鎮社區里,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的“父母依靠子女養老”的觀念漸漸地削弱。“多子多福,養兒防老”的舊觀念養老模式漸漸地被現實的生活沖擊著。隨著我國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加快,由于鄉鎮企業不發達,年輕人接受完學校教育之后,往城里尋找更好的發展。沙灣古鎮社區出現“空巢化”和“空穴化”,留守老人問題日益突出。我們應對這一現象,鼓勵這些老年人積極參與社會工作,鼓勵老年人參加家鄉建設,這對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以高校藝術設計教育與非物質遺產的沙灣古鎮一起合作的方式,開展“幸福家園”“美滿家庭”為主題的活動;將文化創意產業與沙灣古鎮的傳統民俗活動結合,注重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更新文化導向的城市古鎮模式,發揮地域資源優勢。青年學子與老年人一起合作互動,積極地推動老年人參與保護環境,共同創造美好的家園。
2.3 沙灣古鎮傳統民俗文化的老齡人“老有所為”生活
如何推動老齡人積極地參與共同創造美好的家園?如何啟動沙灣古鎮老齡人的“積極養老”的動力?如何更新老齡人的養老觀念?如何讓持久的“養兒防老”的舊觀念轉化為“老有所為”的積極養老觀念?
我們依托廣州大學這個平臺,結合特色小鎮——沙灣古鎮,將文化創意產業融入得天獨厚的豐富多彩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并推廣和傳承。在進行活化非遺文物的特色活動背景下,大學的藝術設計課程走進民俗風情的沙灣古鎮,年輕的文化人的文化創意與古鎮非遺的“顯人才”的老齡匠藝人和可塑型“潛人才”的老齡人一起互動,探索出一條推動老年人積極的“老有所為”的創新產業。
高校藝術學院的本科或者研究生結合新時代的創新設計理念,運用高科技技術手法和新媒體藝術的表現手法;發揮沙灣古鎮的地域資源優勢,開發和利用老齡人才,實現“老有所為”優勢力量,讓老齡人產生滿足感的同時,實現物質需求和精神需要的價值。
2.4 沙灣古鎮的“老有所樂”的民俗文創產業
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水平與物質需求的日益提高,中青年的家庭成員在生活壓力下,能夠陪伴老年人的時間漸漸減少。從而出現許多相繼而來的老年人的問題,直接影響著老人的精神,他們的精神生活缺乏心理關愛,經常伴有孤獨寂寞感。沙灣古鎮的老年人相對廣州市的其他社區,所占比重大,廣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依托古鎮傳統的非遺藝匠技術文化和傳統民俗文化,開發研究和探索一種讓老齡人“老有所樂”的民俗文創產業。“老有所樂”對于老齡人來說不僅僅是指享受自身身體健康的快樂,更重要的是他們精神上的快樂。為了使老年人的精神愉悅,心境平和,沙灣古鎮社區的金紐帶社工的公益組織開設免費多樣化的課程。如業余合唱隊、舞蹈、乒乓球、曲藝、書法等等,這可以幫助老年人完成年輕時未實現的理想。“老有所樂”就是老齡人在得到身體健康、心情愉悅的狀態下,很自然地就去繼續實現滿足自身價值的追求。我們的藝術生可以在古鎮的民俗元素里提取代表性的民間藝術元素;與當地的老年人互動,彼此之間學習交流,讓學生從當地老人的故事中挖掘出歷史沉淀的民俗和人文知識,并更新模式進行創新創意。同時老年人可以充分體現自身價值,與年輕人互動。“老有所樂”文創產業最大的特點就是重視老人的感受——“成就感”,這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沙灣歷史文化,也可以實現老人與學生共同創作文創產品,成就和帶動沙灣古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廣和傳承品牌的打造。
3 青年學子與沙灣古鎮老齡人的“少有所為,老有所用”
青年學子通過在沙灣古鎮的調研,提取了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沙灣飄色、鰲魚、醒獅、魚燈和特色建筑作為創作的元素,進行創新設計。例如沙灣的醒獅,頭上是有角的,這是一個非常獨特的造型,名為“獅子”,實則為不像獅子、不像犀牛、不像麒麟、不像虎豹的“四不像”。學生與當地的老年人進行溝通,多次描繪獅子,在采納新媒體的設計理念中表現一種與時代接軌的獨角獅子,作為驅邪消災的吉祥物;再交給老人們去辨識和認可,達成共識。接著可以運用這個新興的吉祥物打造成沙灣鎮的文創品牌,可以用在食品的包裝、服飾的裝飾、手袋的設計、文具用品等一系列的文創產品中。老齡人也可以參與這些文創產品的設計與制作,體現出自身價值的“老有所用”,讓他們發揮他們的特長,為社會做貢獻。這也實現了他們的“老有所樂”。青年學子進入古鎮社區與老齡人互動,在多次交流下,老齡人也會慢慢地尋找或者培養出原來不感興趣的文創手工,參與互動學習;不再將自己悶在家里,孤苦伶仃。這可以防止他們患憂郁癥、老年癡呆癥等疾病。因為老齡人在過去幾十年工作了一輩子,退休之后當年工作的緊湊感和成就感消失了,專家也建議讓老年人培養一些興趣愛好,讓他們的精神得到滿足。我們從藝術設計學科的視角切入老齡化,在精神需求中創新出一種新型的積極的養老模式。
4 結語
沙灣古鎮的老齡化產業是一種因地制宜的新型積極老齡化的生活方式。其依托高校教育平臺,用藝術設計教學去推動老齡人與青年的學子互動,參與社會化服務的事業;用新時代大學生的創新理念激活和激發老齡人的創新潛力。在特色非物質遺產的小鎮沙灣,發揮地域資源優勢,大力培育具有古鎮特色的文創產業,積極融合其他學科,滿足老齡人多樣化、多層次的養老服務需求;為老齡人建立一種“幸福家園”“美滿家庭”的積極養老模式。
參考文獻:
[1] 沙灣鎮志[M].廣東省人民出版社,2013.
[2] 華宏鳴.“積極養老”的全方位探索——應對人口老齡化方針、內容和動力的研究[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3] 陳勃.對“老齡化是問題”說不——老年人社會適應的現狀與對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4] 秦譜德,譚克儉,王進龍,丁潤萍.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研究[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5] 李曉.老年社會工作案例分析[M].中國社會出版社,2017.
[6] 王建軍.老齡化背景下養老社區發展研究[M].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鄧宇珩(1973—),女,廣東廣州人,英國布萊頓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碩士,廣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插畫設計,新媒體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