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骉 張惠
【摘 要】新媒體時代電子信息網絡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并對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網絡直播平臺成為了一種嶄新的社交媒體,成為現場直播的重要手段之一。網絡直播的優勢凸顯出了傳統電視直播的不足。在新媒體時代,找到一種合適的合作方式,讓傳統電視臺與網絡直播平臺相互融合,打造出真正有品質的媒介融合直播平臺勢在必行。
【關鍵詞】電視直播;網絡直播;競爭;合作
一、網絡直播的概念
網絡直播指視音頻節目在互聯網上的實時直播。它將對話訪談、娛樂互動、主題節目等內容實時發布到互聯網上,利用互聯網的直觀、快速、交互性強、地域不受限制等特點,與受眾即時互動。現場直播完成后,還可以隨時為受眾繼續提供重播、點播,有效延長直播的時間和空間,發揮直播內容的最大價值。
二、網絡直播的優勢
網絡直播借助專用的系統和寬帶網絡,相比于傳統電視直播而言,其傳播優勢和特點也更為鮮明:
(一)直播內容和時效
我們打開傳統電視能夠看到的直播類節目大概包括新聞直播、專題直播、體育賽事直播、大型綜藝晚會直播等幾大類。但我們在網絡上除了可以看到在電視上看到的節目以外,還可以看到在傳統媒體上不會看到的內容,如綜藝類節目《奇葩說》,還有各種秀才藝的、點關注的、玩稀奇的、美貌性感的和各種搞笑的視頻。人們似乎意識到網絡技術的不斷優化加上有創意的內容就能達到驚人的傳播效果。
現代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讓人們的活動范圍不斷的擴大,時間跨度不斷拉長,只有適應當今快節奏的信息獲取方式才能在第一時間捕獲大眾的關注。隨著移動直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網絡用戶加入到“拍客”行列,通過他們可以得到第一手目擊視頻,彌補傳統傳播時效性的缺憾。當然拍客記錄的視頻也存在另一方面的缺憾,一是拍攝手法可能不夠專業,構圖也可能不那么好看。二是由于目前對網絡直播的監管機制還不完善,還容易產生一些低俗、虛假的信息發布,這是網絡直播亟待改進之所在。
(二)直播方式
我們在傳統電視上看到的直播節目是電視臺的采編人員經過構思,策劃,頭腦風暴后的產物,節目單向面對觀眾,無法充分滿足不同受眾群對信息和感情訴求的多種需要,盡管現在衛視頻道,地面頻道越來越多,專業劃分越分越細,卻也很難擺脫“點對面”的單一傳播模式。這里指的是一個頻道單向面對廣大觀眾的電視直播。網絡直播提供給廣大受眾的是一個更加開放的平臺,直播的形式和內容可以不固定,也沒有那么多條條框框,可以即時進行雙向互動。
(三)直播受眾
目前收看傳統電視直播的受眾會受到信號覆蓋的制約,而網絡直播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全球范圍有網絡支持區域的網民都可以跨地區看網絡直播,受眾人數自然翻了N倍。
和傳統的電視直播相比較,網絡直播是依托于互聯網這個龐大的資源載體,對于想看視頻內容的受眾來說可以自主選擇,改變了原來電視臺播什么才能看什么的被動選擇。如NBA的賽事直播,傳統的電視直播觀眾能選看的場次很有限,各頻道的轉播權也不相同,所以對于NBA的球迷來說電視直播的內容很難滿足他們的需求。但網絡直播的容量就大得多,球迷們可以隨意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比賽場次,利用移動終端隨時隨地觀看,選擇方式更廣更豐富。
此外,觀看電視直播節目的受眾對于事件信息的感受方式是“被”接受的方式,而網絡直播可以依托互聯網龐大的信息資源滿足受眾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四)直播制作流程及成本
電視直播節目的制作流程是:報題-采訪-文稿創作-稿審核-連接微波或衛星傳輸線路-聯排-彩排-直播等多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有專業人員負責,專業性強但環節多時間長,制作成本也高。而對于網絡直播而言一個麥克風、一個美顏攝像頭、幾盞補光燈、一條網線或者僅僅一個能上網的手機就能成為一套直播設備。
隨著即將到來的5G通信時代,對網絡直播而言將是更低成本,更快速度,更有效的傳播機遇。未來的媒介傳播形態或將是“無直播不傳播”,直播將成為新媒體傳播的標配。反觀傳統的電視直播卻離不開笨重的專業設備,對專業人員也有較強的依賴性,這也意味著電視節目制作成本必然大大高于網絡直播。傳統的電視直播節目與網絡直播相比較,在節目形態上要精致許多,節目品質不能同日而語。我們常說電視節目是一種遺憾的藝術,是錢堆出來的藝術。如今的媒體在運營中都在強化成本意識,要實現媒介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就要找到收入與支出之間的最佳平衡點。
三、新媒體時代網絡直播與電視直播的融合
《傳媒經濟學》認為,媒介融合是指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所依賴的技術越來越趨同,以信息技術為中介,以衛星、電纜、計算機技術等為傳輸手段,數字技術改變了獲得數據、現象和語言三種基本信息的時間、空間及成本,各種信息在同一個平臺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間的互換性與互聯性得到了加強,媒介一體化的趨勢日趨明顯。
雖然網絡直播在影響范圍,時效性,真實性方面有優勢,但是也存在著巨大的缺陷。一是目前直播內容主要是由明星、網紅來帶動,沒有真正意義上系統化的縱深內容。網紅主播,帶給觀眾的直播大都停留在一般展示層面,和傳統媒體工作者相比,篩選信息和挖掘事件深層次意義方面的能力還有待提高;二是直播的內容無法沉淀成為直播的痛點,內容播完即過,轉瞬即逝,無法選擇和保存,導致平臺的用戶粘性不高。三是直播多為商業化運作,部分商家為了金錢,不惜炒作、包裝、制造聳人聽聞的噱頭、不具備傳統媒體的公平公正性。當然,任何事物都是在對立統一中發展,傳統媒體和網絡直播平臺不是單純的競爭對手,在很多方面都是可以合作的。在網絡直播興起的早期就有十分亮眼的案例,如2015年的大閱兵儀式,央視除了在原有的電視臺平臺直播外,還和視頻社區美拍合作,在美拍社區1天視頻點擊量近1個億,參與互動的網友超過300萬人次。
傳統媒體和網絡直播可以取長補短,合作共贏。電視臺在技術力量以及節目策劃能力方面擁有長期的積淀,網絡直播平臺有著成本低傳播廣的優勢。傳統媒體可借助網絡傳播的優勢,擴大自己的影響范圍,選取一些有價值的內容供融媒體傳播。網絡直播平臺可利用傳統媒體強大的內容生產能力,擁有海量節目和能做高品質、高含金量內容的生產者,從傳統媒體中吸取營養,沉淀內容,實現自身價值的最大化。
四、結束語
網絡直播的迅猛發展對傳統媒體來說是一次巨大挑戰,同時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機遇。正是新元素的出現才激發出前所未有的行業生命力,身處新媒體融合時代的媒體人將會是最大的受益者。無論未來直播形態和樣式如何發展變化,電視直播和網絡直播都應看到自身媒介平臺的優勢和劣勢,兩者互用所長又互補其短,在傳統電視直播和網絡直播融合的大趨勢下,做好資源整合與重組,以推動視頻直播在未來的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章明亮,網絡直播,新聞網站的新探索[J].新聞實踐,2015:41
[2]閆瓊,從一次直播看電視與網絡的互動[J].中國記者,201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