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興旺
摘 要:現如今,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與實施,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提出了新的教學要求。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根據新時期教育事業發展趨勢,注入新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思想,充分發揮《品德與社會》生活化的特點,并將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生活案例融入在課堂教學中,在改變學生接受新知的方式,提高其學習效率的同時,在學習過程中還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促使其道德品質與核心素養的形成。因此,本文對新時期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新思路進行探索和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新時期 小學六年級 品德與社會 新思路
引 言
在小學六年級階段實施《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改革與創新,不但能夠將素質教育所提及的德育教育落到實處,使學生接受高質量的思想品德教育,還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小學品德教師要根據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發展特征以及思維方式,突破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進行教學改革,將新穎獨特、充滿趣味性的教學方法應用在實際教學中,在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的同時,還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開展的重要意義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和綜合素養的培養方式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這些優秀品質的養成,不但能夠升華學生自身的價值,對國家日后的繁榮昌盛也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作為培養學生良好品質的重要途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再加上六年級學生的思維方式及心智日漸成熟,在該階段對這門課程進行開展與實施,對學生日后的成長與發展意義重大。因此,在今后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中,教師要迎合新時期發展的新趨勢,創新教學思路,改變傳統的說教模式,將其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在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熟練掌握品德知識的同時,還能夠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二、新時期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新思路
(一)情感體驗,培養學生情操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開設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通過教學內容來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情操。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想實現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就要改變傳統教學理念,融入多元化教學方法,借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例如,在“不能忘記的屈辱”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七子之歌》,利用多媒體技術中的視頻功能為學生播放“澳門、香港、臺灣、旅順”等相關紀錄片,讓學生在觀看中了解德國、俄國、法國以及英國等西方列強國家侵占我國的土地;逼迫我國簽訂各種不平等條約等殘暴、野蠻的行為。教師還可以利用圖片,讓學生對圓明園昔日美麗的景色和侵略軍破壞之后的廢墟進行對比,不但能夠激發學生濃烈的愛國情懷,還能夠激起他們努力學習的斗志,讓學生知道“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的深刻道理,有助于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其愛國主義情操。此外,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能夠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
(二)融入生活化元素,實施品德教學
從學科屬性上來看,小學《品德與社會》中的大部分內容都是生活中的縮影,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融入生活化元素,并實施品德教學。首先,改變傳統教學理念,優化教學內容,任何課程的都是圍繞教材所展開的,《品德與社會》也不例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教材中的重知識,將其進行提煉與加工,在此基礎上融入生活化元素,并運用學生感興趣的方法進行授課,比如,在“男生和女生”教學中,教師要改變以往被動型的教學方式,讓班級中男生和女生通過五年的朝夕相處,寫出彼此的優缺點、性格愛好、在日常生活及學習中發生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等,學生寫完之后要上交給老師,然后進行“我讀你猜”的互動游戲,教師讀出卡片上的內容,讓學生猜名字,游戲結束后,教師再帶領學生繼續學習剩下的內容。 其次,實現生活教學。教師在開展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將生活情境融入到課堂中,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其思想道德品質的提高。例如,在“當災害降臨的時候”學習中,教師可以引入學習前起的提問環節,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說一說自己所知道的自然災害,自然災害的破壞程度等。在正式授課時,教師可以將2008年汶川地震融入到教學中,借此來傳授學生與地震有關的知識,如地震來臨的前兆,地震發生時如何逃生等;在講述洪水時,教師還可以將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事件融入其中,雖然這件事情距離學生很遠,但是災難卻時刻威脅著我們,教師要以此為背景,講述洪水來臨時的自救和預防等內容。
(三)運用合作學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合作學習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培養其自主學習的有效有段。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合作學習的運用與實施,根據班級中學生實際情況,合理劃分學習小組,并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和研究,有助于加深學生學習印象,使其熟練掌握所學內容,促使其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提高。例如,在“到周邊去看看”學習中,教師可以運用合作學習進行授課,在為學生講解我國周邊的鄰居后,為小組布置不同的學習任務,讓每個小組分別對蒙古國、泰國、印度、新加坡以及巴基斯坦等國家的地理位置、國名含義、信仰等進行討論和研究,并在討論結束后,用獨特的方式呈現給教師和其他小組成員。不但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還能夠培養其合作意識與團結協作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下實施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改革創新,不僅使該課程邁向了新的領域,還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真正實現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和核心素養的形成,為其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葉柳歡.試論影響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因素和有效解決方案[J].學周刊,2017,26(10):155-156.
[2] 鄭德華.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J].新課程學習,2016,31(06):203-204.
[3] 康金坤.探索新時期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新思路[J].讀與寫,2018,15(11):336-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