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文峰
摘 要:目前,多數院校的播音與主持專業教學課程、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模式的設計,都是按照傳統媒體環境中播音員與主持人需具備的條件來擬定的。最近這些年,我國的媒介環境在發展、媒體技術水平在不斷提升,在信息的傳播方式上,已經由單一傳播轉變為多平臺符合傳播。不難看出,以傳統媒體環境的需求來規劃播音與主持專業的教學活動,是不能滿足現階段綜合型人才需求缺口的,也不能與行業發展、行業需求相適應。本文以此為切入點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播音主持專業教學改革與創新。
關鍵詞:媒介融合 播音員 主持人 專業素養 教學探索
媒體環境在不斷創新發展,在媒介融合環境中,無論是播音員還是主持人都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同時也要迎接全新的挑戰,這就需要播音員、主持人能夠在媒體發展過程中具有敏銳的危機意識,在日常工作中找出創新的突破口。當前,播音主持行業想要保持長期穩定的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傳統節目中的播音員、主持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與新媒體環境達到完美的契合。下文將媒介融合看作是本次研究的背景,將視線放在播音員、主持人的專業素養構建上,由此分析出播音員、主持人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
一、以媒介融合為背景重構播音員、主持人專業素養
1.1使播音員、主持人語言傳播有效化。傳播平臺和傳播渠道的多元化催生了主持人語言樣態發生變化。傳統媒體主持人“以播為主”,即興表達多為“既定中的即興”。新媒體節目主持人逐漸走出“有稿播音”時代,話語空間不斷擴大。話語空間的擴大為語言傳播提供了載體。如何在有限的話語空間內做到語言信息傳播的有效化、高效化?于主持人而言,要適應不同媒體形態的媒介環境,基于自己所在的節目和媒體平臺,積極構建相應的話語。語言有效化傳播實施路徑的核心是“思維力”。
1.2使播音員、主持人主持風格個性化。所謂“風格”,是指在藝術創造過程中凸顯而出的創造個性化及藝術特色化。“個性化”是指以社會環境影響為核心而產生的比較固定的一種特性,與其他事物相比較時能夠展示出自身的特殊性。播音員、主持人風格的個性化,是媒介發展過程中對播音員、主持人提出的必然要求,千篇一律的節目風格勢必會在媒體發展過程中慘遭淘汰。一位播音員、主持人個性化風格的塑造,是由其個人的藝術能力、審美能力、藝術品格決定的,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著自身的人格魅力。
1.3使播音員、主持人主持形象品牌化。“品牌”一詞具有多重屬性,廣義上看它是質量和信譽的保障,代表著產品的價值。從精神層而考量,“品牌”是通過理念、行為、表現等方而對某事物的綜合評價,是人們意識形態活動中的一種綜合顯現。主持人形象的品牌化更強調主持人在主持節目過程中樹立的公眾形象。“內容至上,形式制勝”成為當下媒介發展的共識,在此基礎上逐漸進入品牌化發展戰略。主持人品牌價值的塑造具有長期性特點,其影響因素是綜合性的,既包括主客觀因素、社會因素等。媒介品牌化發展離不開節目的傳播者,無論是傳統媒體時代還是新媒體時代,樹立主持人品牌均是一檔節目生存與發展的必備要素之一。品牌節目主持人在某種程度上是節目的人格代表,主持人除具備相應的專業實力外,還需要與節目的宗旨、形式高度貼合,才能形成主持人和節目的良性互動發展。
二、以媒介融合為背景創新播音主持專業教學
2.1著重培養播音員、主持人的思維力。第一,一位優秀的播音員、主持人是否具有較強的“思維力”,是通過他對節目是否具有較強的策劃能力來體現的。一檔節目是否能夠如期呈現給受眾,信息傳遞的結果如何,其主要的原因取決于該節目的播音員、主持人。在傳統媒體環境中節目編導這一角色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在媒介融合環境中卻是以主持人為中心的制作模式較為常見。那么,能夠看出一檔節目的策劃與制作,若是有主持人參與其中,就會使這檔節目注入鮮活的生命力,在播音與主持過程中就不會出現過多的生硬,由此也能夠幫助播音員、主持人穩固自身的風格與形象。對于該專業的學生來說,在媒介融合環境下培養其節目創新能力、節目策劃能力,是當前新媒體環境對他們提出的必然需求。
第二,評判一位播音員、主持人的“思維力”,要看他對節目信息的加工能力。媒介融合環境下,受眾獲取信息的方式不止一種,這樣多元化的信息傳遞平臺對于受眾來說更加方便,但是,對于新聞信息來說,其本身的價值在不斷被消解。作為大眾媒體的終端信息傳播者,播音員、主持人的語言形式、知識水平、業務能力都會對受眾產生一定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是具有較強的示范效應。所以,無論是播音員還是主持人,應該具有辨識新聞信息真假的能力,能夠對海量的信息實現有效梳理,保證最后傳遞給受眾的信息都是可靠的、真實的、有價值的。由此,我們能夠看出播音主持專業的教學重點應轉移到學生新聞素養的培養方面,只有具有較高的新聞素養,才能在未來工作崗位中駕馭任何一種形式的新聞工作。
2.2著重培養播音員、主持人的文化底蘊。媒介的快速發展實際上是技術的進步,是綜合藝術的表現。主持人作為節目代言人必須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是樹立品牌化發展的基礎。主持人是公眾人物,他們在“媒介融合”時代不僅承擔著傳播和交流信息的職責,更肩負著傳遞、解讀先進文化的歷史使命。在播音主持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選題、策劃、錄制、后期制作的能力,樹立作品意識。在此過程中,逐漸找尋適合自己的主持風格,為品牌化發展奠定基礎。除此之外,應逐漸滲透主持人文化底蘊的重要性,深厚的文化底蘊不是靠外在形象體現的,而是依托內在的修養與氣質。
2.3著重塑造播音員、主持人個性化風格。一檔節目的最終呈現出現的效果是由播音員、主持人個性化的風格決定的,這也是為什么某一些類型的節目非常受歡迎,在播出后獲得了非常高的收視率。播音員、主持人個性化的風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節目效果,但若是盲目追求個性化,就會使節目失去本身的藝術色彩。
所以,在播音主持專業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能夠明確節目定位、節目形式,在此基礎上塑造個性化的風格,以綜合考量為核心培養學生的個性化風格。第一,適度發展個性化風格。現階段有一些節目在播出過程中為了突出“個性化”,就會在主持過程中濫用聲音技巧,甚至采用一些比較出格的語言形式,這樣的節目播出后會與預期效果產生很大的偏差。第二,能夠處理內容與形式的關聯。部分節目中的主持人在節目中使用一些外在的因素來塑造自身形象,如服化方面的特殊性等等,從而忽視了節目本身的意義,這樣的個性化塑造只能停留在形式上。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能夠融會貫通節目的形式與內容。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上文大量敘述了媒介融合背景下播音員、主持人所需具備的能力和素養,這將為該專業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只有將當下媒介環境對人才需求的缺口梳理清晰,就可以在教學工作上做出一些改革與創新,使該專業的學生與媒體行業的發展需求相匹配,使該專業教學模式與新媒體發展比肩同行,為該行業輸送更多更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媒介融合背景下對播音主持人職業素養的新要求[J].周嫚.傳播力研究. 2018(33)
[2] 媒介融合時代播音主持人才培養變革路徑[J].彭雨晴,劉玉萍.傳媒. 2017(22)
[3] 媒介融合背景下少數民族地區播音主持人修養——以玉樹州廣播電視臺為例[J]. 任雪蓮.電視指南. 2018(13)
[4]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播音主持人才培養初探[J].孫國鈺.大舞臺.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