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少志
摘 要:蠶桑養殖在我國是歷史悠久的傳統行業,發展至今仍是部分地區富民強區的支柱產業。當前我國蠶桑養殖受國際市場、勞動力、技術等多種因素制約,行業經濟效益很難保障。本文通過分析我國蠶桑養殖行業現狀,結合多年從事基層蠶桑技術推廣的經驗,提出幾點提升蠶桑養殖效益的行之有效的方式。
關鍵詞:蠶桑養殖;現狀;效益提升;方式
蠶桑養殖的歷史在我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多年,考古發現,那時的中國先民就已經開始養蠶和利用蠶絲,而隨著現代工業化社會的發展卻給這一傳統產業帶來了新的生存危機。受自然、人文、市場等種種因素制約下,蠶桑養殖經濟效益很難保障。如何將危機轉化為機遇,進而實現蠶桑養殖產業的轉型與效益升級,關系到我國蠶桑養殖的未來。結合本人總結多年從事基層蠶桑技術推廣的經驗,分析行業現狀,通過提出可行的提升效益方式,供同行和養殖戶參考。
一、我國蠶桑養殖行業現狀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古代絲綢之路的興起,給我國桑蠶養殖產業帶來的巨大機會和經濟效益。然而近年來隨著環境惡化、農業勞動力短缺、工業發展等問題出現,我國蠶桑養殖業的發展也受到了多種外部因素的制約。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導致大量年輕勞動力選擇進城務工,使得蠶桑養殖的從業者多為農村留守的婦女老人,這些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加之缺乏先進技術的學習能力和相關養殖方法的培訓機會,他們只能沿襲傳統的養蠶技術,導致蠶桑養殖收益不高,難以提高生產效率。其次市場價格的變動對于養殖戶來講是無法控制的;我國在2008年后,蠶桑養殖受到了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危機的影響,國際市場絲綢的市場價格一路走低,這種現象給蠶桑養殖戶帶來一個致命的打擊,嚴重影響了蠶桑養殖戶的積極性。另外,由于蠶桑養殖戶的經濟收入完全取決于當年的蠶絲產量與市場收購價格,缺乏其他增值空間,難以吸引更多勞動力和資本投身到蠶桑養殖行業中,在國際市場競爭力中處于很大劣勢。此外,蠶的一生要經歷卵、幼蟲、蛹、成蟲等漫長的生長發育階段,養殖周期較長,技術要求較高,相對于棉麻等農作物種植,所付出的人力、精力和經濟成本都要更高,現代化學纖維制品具有耐磨、易洗等特點,也擠占了蠶絲制品的市場。
二、當前我國蠶桑養殖效益提升的方式
1.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加大科技術培訓力度。針對蠶桑養殖產業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的實際,首要任務是提高從業人群素質。各級政府要制定出優惠政策加大對蠶桑養殖人員的技術培訓力度,要組織農業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實地考察養殖戶需要的技術,組織定期培訓傳授新科技,提高中老年蠶農的養殖新技術。例如:規范桑園的樹形,定期作統一的枝葉修剪;推廣測土配方技術,因地制宜推廣適合桑樹生長的肥料;推廣使用專門蠶種培育室,提高蠶種質量;對病害蟲及時進行隔離防治,對病蠶、蠶糞等廢棄物進行合理處理,避免細菌污染傳播等等。另外,為了轉變年輕群體的就業觀念,需要出臺適當經濟補助政策,大學設置蠶桑專業,提供開放式信息渠道和網絡平臺,提供專業對口的就業市場,引導蠶桑專業人才從事蠶桑養殖,通過年輕從業人員來提升創新思維與先進理念,發掘蠶桑養殖產業的綜合價值,從而改變當前蠶桑養殖業人員年齡大、素質低問題,實現產業可持續穩定發展。
2.政府實施宏觀調控,拓展蠶桑產業供求。當前我國蠶桑市場不景氣局面,需要政府職能部門加以適當干預與宏觀調控,通過建立完善的議價計價機制,平衡市場供需,促進良性競爭,從而拓展蠶桑養殖的市場供求。例如:政府可通過引導蠶桑養殖戶與絲綢紡織企業進行對接,簽訂供銷合同,穩定蠶桑年產量,滿足企業需求,避免蠶桑及制品滯銷,從而平衡價格波動。同時,擴大對外宣傳,吸引外商采購,擴大出口市場,發掘絲綢產品的文化歷史,開發研制創新新產品,提高深加工價值。此外,引導開發蠶桑旅游產業,吸引外來游客到蠶桑種植加工主產地觀光旅游,組織周邊中小學生到桑園蠶絲企業開展蠶絲文化“研學”活動,從而帶來更大的商業機會和利益。
3.組織開發新型產品,提升產品附加價值。眾所周知,我國傳統蠶桑養殖戶的收入大多來自出售蠶絲,但受國際市場價格影響,蠶桑養殖戶收益波動較大,因此急需發掘蠶桑的額外附加價值。其實,蠶桑價值除了出售蠶絲,其副產品加工也價值不菲。例如:桑葉可以制茶,桑根有降壓的藥效,桑果可以生產果汁,桑芽可用于治療“三高”,桑枝可作為制作人造棉的原材料,蠶蛹可供食用,蠶糞還可以提取出葉綠素,將修剪下桑枝粉碎還可以種植香菇。因此,在保障桑農出售蠶絲獲得較穩定收入的同時,通過開發蠶桑養殖的副產品仍能帶來更多額外收益,不僅能衍生出新產業鏈,更能提供了廣闊的勞動市場,挖掘出較高附加值,從而帶動蠶桑養殖產業健康穩定發展。
4.加大產品宣傳力度,提升蠶絲競爭能力。在人們印象中,蠶絲具有價格較貴、不易保存等特點,購買者多為經濟條好、喜愛此類物品的特定人群所青睞,普通民眾購買較少。而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如今蠶絲制品早已成為普通民眾也能購買和使用的東西。但不得不說,相比于棉麻和化學纖維制品,蠶絲顯然也有成本高、包管難等缺點,因此更應揚長避短,發揮絲綢制品優勢,提高市場競爭能力。一方面嚴格管控蠶桑養殖規模,提升蠶絲質量,保證優質蠶絲生產。另一方面加大宣傳力度,重點強調舒適度、高檔性、天然環保、傳承傳統技藝等優勢,提高蠶絲的競爭價值。例如:響應國家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號召,緊抓“絲綢”這一亮點,提高民眾對于絲綢的關注度,可以與知名服裝品牌聯合開發時尚絲綢包、絲綢面料鞋等多種產品,吸引年輕群體對于潮流的追求與狂熱,提升經濟效益。同時加大絲綢制品加工技藝創新研發,在原有純白色絲綢的基礎上加入噴染、潑染、手繪等新工藝,吸引更多消費者的青睞購買。
三、結語
當前蠶桑產業面臨著嚴峻考驗的同時,也面臨“一帶一路”大好時機,提升我國蠶桑養殖綜合效益已成急需解決的問題。通過政府重視,開展技能培訓,提高創業者素質,擴大宣傳力度,發揮市場經濟的優勢,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相信必能有效提升我國蠶桑養殖行業的經濟效益,從而在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
參考文獻:
[1] 余長香.拓展蠶桑產業鏈 提高蠶桑養殖效益[J].農民致富之友,2013,(22):33.
[2] 范業君,徐延東.提升蠶桑養殖效益的方式――有效拓展蠶桑產業鏈[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6,(05):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