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摘要】引領社會思潮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事關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話語權。新加坡自獨立以來,長期面臨西方和國內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多樣化思潮沖擊。在各種社會思潮競相發聲的復雜環境中,新加坡走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社會思潮引領之路,對我國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有積極借鑒意義。
【關鍵詞】社會思潮 新加坡 意識形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D73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陣地建設和管理,注意區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學術觀點問題,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為如何正確引領社會思潮提供了方法論遵循。當前,馬克思主義遇到多樣化社會思潮的挑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遇到各種消極思想文化的挑戰,如何引領社會思潮變得極其緊迫。新加坡引領社會思潮的一些經驗性做法,可以為我國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社會思潮是一個國家政治生活的晴雨表,與基本國情和社會環境密切相關。新加坡因特殊的地緣政治環境、多元文化宗教等原因,社會結構異質性特征明顯。新加坡早期為英國殖民地,后又被日本占領。長期的殖民統治,給新加坡人的心理和精神造成重要影響,國民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淡漠,社會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復雜多變。1965年從馬來西亞獨立后,新加坡試圖向西方國家尋求社會經濟發展的靈丹妙藥。徹底向西方“轉向”,引起國民“精神文化上的變化”,自由主義等一些西方新思潮傳播滲透到新加坡國民思想中,尤其眾多青少年盲目追求西方生活方式,致使新加坡在20世紀60年代整個社會個人主義膨脹,不盡孝道,拜金主義流行,傳統的集體主義喪失,吸毒、性解放、高消費和政治自由主義等現象蔓延,國家意識形態安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此外,新加坡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國家,華人、印度人、馬來西亞人等多元并存,客居異國他鄉的移民們國家民族歸屬感淡漠。新加坡的語言結構也極為復雜,除漢語、馬來語、泰米爾語以及英語這四種主要語言外,還有各種方言土語。新加坡多元宗教并存,有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道教等宗教,在全面“西化”后,西方宗教勢力在宗教教育的擴張下蔓延,宗教干預政治的苗頭凸顯。
為此,建立并倡導一種能為不同種族、不同宗教所普遍接受的共同價值觀日益迫切,執政的新加坡人民行動黨也意識到引領社會思潮的重要性,采取許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對競相發聲的社會思潮進行疏導,注重意識形態領域的強化治理,開創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引領之路。
社會思潮形式復雜多樣,新加坡圍繞共同價值這一核心議題,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引領社會思潮做法。
第一,大力倡導主導價值觀,凝聚社會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要做到有效引領社會思潮,就必須抓住主導的核心價值觀,以其權威性引領多樣化社會思潮,使一些錯誤思潮失去存在的基礎。1991年,新加坡政府提出作為國家意識的核心價值觀,即新加坡的《共同價值觀白皮書》,倡導“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社會關懷,尊重個人;協商共識,避免沖突;種族和諧,宗教寬容”。新加坡倡導的主導價值觀是一個有機整體,內涵豐富,辯證統一,具有東西方元素交匯、傳統與現代整合的特點,既結合新加坡自身多元文化特色,形成核心價值觀,又融合不同種族、不同宗教的價值訴求,在保持國家社會的整體一致性與尊重國民個性自由之間,走“中間道路”,有助于新加坡有效應對西方思潮侵蝕。
第二,注重家庭教育,大力弘揚優良家風。1995年,新加坡制定了《父母贍養法》。1996年,新加坡在“家庭為根”的基礎上提出了“愛、敬、孝、忠、和”的五大家庭價值觀。2000年,新加坡成立專門的家庭教育民眾委員會。2001年,委員會根據國民調查數據,出臺“重親情,享天倫”年度報告,提出用于全面指導家庭教育的具體建議。2002年,新加坡又啟動優良家風宣傳計劃,重點宣傳婚姻和家庭的重要性,并在《聯合早報》等媒體上,宣傳典型優良家風案例。執政的人民行動黨領導人十分重視家庭的教育功能,提倡三代同堂的家庭結構,保持婚喪嫁娶等傳統家庭聯系儀式,增強家庭凝聚力。
第三,尋求引領“最大公約數”,對西方“實用主義”等社會思潮,采取科學理性的對待態度。新加坡政府始終強調理性認識和區別對待多樣化社會思潮,避免在引領社會思潮的問題上搞“一刀切”,以求實現引領效果“最大公約數”。對“實用主義”等相對“中立”的西方社會思潮,新加坡采取批判吸收的態度,將對自己有用的東西拿來進行加工改良;對于“自由主義”等西方思潮,結合本國國情,建立個人權利保障體系,形成獨立自主的新加坡勤勞競爭精神。而對歷史虛無主義等消極社會思潮,采取大力批判的態度,堅決抵制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的滲透干預。
第四,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在引領社會思潮中的重要作用。青少年一直是意識形態爭奪的重點,新加坡政府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引領社會思潮的重要手段。1992年,新加坡開設專門的價值觀教育課程,推出《新好公民》德育教材。課程內容重點根據年級遞增而不斷深入,小學一年級至六年級的道德教育分別以個人、家庭、學校、鄰居、國家和世界作為重點內容,統合教育認知規律和教育發展規律,保證了教育的連續性和層次性。此外,在正常教學之外,新加坡的中小學校每年一方面定期進行道德文明實踐活動,如清潔環境行動、福利活動、參觀歷史遺跡、博物館等,將本國的歷史教育與愛國精神的培養結合起來;另一方面,積極開展提升學生公共道德系列活動,如睦鄰周、敬老周、禮貌月等。
第五,提升媒體在社會思潮引領過程中的議題設置能力。鑒于媒體對社會思潮的巨大引領作用,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視對媒體功能的強化,不斷提升其輿論引導能力,以求占領思想宣傳的主陣地。新加坡媒體注重社會思潮引領的實效性,根據分眾化、差異化的新聞媒體傳播趨勢,主動設置社會思潮相關議題,結合新加坡多元種族文化特色,創新媒體話語表達方式。新加坡媒體在社會思潮議題設置中,尤其注重把握好宣傳的時度效,用生動活潑的形式闡述新加坡核心價值觀,很好地增強了媒體傳播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此外,新加坡加強對媒體嚴格管理,制定傳媒行業政策和法律法規,例如,出臺《不良出版物法》《電影法》《廣播法》《網絡行為法》等,用強有力的法律手段保證大眾傳媒發揮正面、健康、積極的社會影響。
第六,在民主協商中凝聚社會共識,突出法治在調節社會利益和引領社會思潮中的作用。新加坡特別注重民主協商的作用,經常以當面對質和辯論來引導人們思想,通過總理國慶演說、國會辯論、基層組織對話會等方式澄清人們的思想誤區和模糊地帶,使其真正認識到一些社會思潮的本質。新加坡十分重視社會成員的民主參與,為社會精英分子提供參政渠道、議政平臺。新加坡人民協會、公民協商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等基層組織發達,這些組織積極宣傳政府主流價值觀,鼓勵跨民族交往,增強社會凝聚力,為引領社會思潮奠定良好基礎。此外,新加坡是一個高度法治化的國家,這也體現在其將社會意識形態建設納入法治化管理軌道,強制公民遵守社會道德規范,以法律手段加強德育建設,促進了良好社會文明秩序和社會風氣的形成。
引領社會思潮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事關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話語權,在借鑒新加坡引領社會思潮經驗的基礎上,我們要結合我國國情,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有關意識形態工作部署精神,切實做好社會思潮引領工作。
首先,要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增強引領社會思潮的導向意識、規律意識、法治意識與合力意識。要大力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增強人們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的信仰根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增強人們的價值判斷力和道德責任感,樹立引領多樣化社會思潮的旗幟。要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其次,科學辯證對待社會思潮,注重引領方式方法的創新,增強意識形態工作針對性、實效性。從新加坡引領社會思潮的過程中可以看出,其能夠區別對待多樣化社會思潮,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搞絕對化。我們也要善于區分政治問題、思想問題和學術問題,采取適當方法,綜合運用行政、經濟、法律、技術等多種手段,結合當前我國社會思潮紛繁復雜的局面,把握社會思潮的本質和發展態勢,加強對意識形態領域新變化新情況的分析研究。按照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的原則,認真分析研究社會各階層思想動態的本質內容、表現形式、社會影響以及產生的根源,把帶有全局性影響的因素作為重點對象加以“引領”,下大力氣求得突破性進展,造成輻射式的社會效應。要把握現代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主動設置議題,創新話語表達方式。
第三,注重家庭教育的引領作用,發揮領導干部在家風建設方面的示范榜樣作用。新加坡的經驗表明,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風好,則民風好、國風好。要把愛家和愛國統一起來,把實現家庭夢融入民族夢之中。要重言傳、重身教,教知識、育品德,身體力行,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邁好人生的第一個臺階。要積極傳播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傳遞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的觀念。要弘揚優良家風,以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各級領導干部要做家風建設的表率,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把修身、齊家落到實處。
第四,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民生問題相結合,夯實引領社會思潮的群眾基礎。新加坡致力于解決事關人們根本利益的問題,堅持把解決民生問題作為著力點,給公眾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利益,奠定了引領社會思潮的群眾基礎。我們也要增強問題意識,加快解決目前民意最為集中的住房問題、教育問題、司法公平和物價問題,防止經濟、民生、安全生產、生態環境等領域的問題向社會思潮領域延伸轉化。要保證國民收入連續增長,保證中低收入人群比例繼續增長,縮小收入差距,實現精準脫貧。同時要在制度和法律上實現公共產品均等化,實現幼有所學、壯有所業和老有所養,維護好改革發展穩定大局。
第五,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以思想政治教育引領社會思潮。新加坡政府以青少年為重點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學校德育和社會實踐來引導其思想。我們要著力加強學校、機關、企業、農村、社區、軍營的思想政治工作,重點把握新形勢下知識分子的新情況新特點,暢通聯系渠道,加強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以符合知識分子特點的工作方式開展工作,最大限度把他們團結凝聚在黨的周圍。針對青年群體,要深化高校師生理想信念教育,注重強調社會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深入開展服務社區、志愿者行動等社會實踐活動,把自身的價值觀轉化為自覺行動。
第六,強化責任擔當,加強隊伍建設,形成引領社會思潮的合力。新加坡注重全社會群策群力,營造了引領社會思潮的良好環境。我們要強化意識形態工作主體責任,把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落實情況納入領導干部述職述廉內容,確保責任制具體化全覆蓋。新聞媒體單位要堅持守土有責,強化主管主辦和屬地管理職責,守好各類宣傳輿論陣地。要加強意識形態隊伍建設,提升思想政治素養和業務能力,做到忠誠、干凈、擔當。完善宣傳思想工作者知識結構,拓展知識領域,善用現代傳播技術手段,真正成為引領社會思潮的行家里手。
(作者為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外國問題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2017年10月27日。
②范永茂:《以共同價值觀凝聚國家:來自新加坡的經驗》,《新視野》,2015年第9期。
④薛金華:《新加坡共同價值觀建設對我國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啟示》,《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