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蓉
【摘要】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文學作品中集美感、情感和豐富思想于一體的文化承體,更是感知和理解古代文化、品味厚重文化底蘊的媒介。古詩詞言簡意賅、用字考究,一個詞,甚至一個字都能給學生帶來極高的審美體驗和精神享受。但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詞卻遭到冷遇,學生的興趣不足、積極性不高,普遍認為古詩詞生澀難懂。所以,古詩詞也就成了小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對此,本文就小學古詩詞教學所面臨的困境,提出了意境重構和審美能力培養這一議題,通過分析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必要性、辨析意境重構和審美能力培養的關系,提出了小學語文教學中重構意境和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方法,為改變小學語文古詩詞的冷遇現狀提供一定的見解和思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意境重構;審美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審美能力培養的必要性分析
(一)審美能力是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
2014年,教育部擬頒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的文件。文件提出,教育工作要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要結合學科知識特點并結合各學科核心素養,巧設教學活動、巧用教學方法,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讓核心素養的培養切實落實到學科教學中。自此,各學科開始了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探究。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包括語言的建構與應用、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從核心素養的構成來看,審美能力的加入體現了關注學生主體發展的思想,關注知識內容對學生情感和意識形態的影響,體現了教育關注個體的完整性的理念。基于核心素養的要求,教師在語文學科教學中,要更加關注學生的審美體驗,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力和鑒賞能力,從而豐富學生的認識和體驗,幫助學生獲得美的精神享受。因此,審美能力是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基于審美能力開展的教學設計也便于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
(二)審美能力培養便于提升學生古詩詞學習興趣
出現古詩詞遇冷的現狀,學生興趣缺失是重要原因之一。經歷了數千年的文化變遷和語言的發展,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更加困難。學生在文章理解時,會因字詞含義的變化、文化背景的演變,對古詩詞的理解存在偏差甚至誤讀。所以,在不少學生看來,古詩詞生澀難懂、佶屈聱牙,難以從中挖掘出完整的含義和情感,難以理解古詩詞中所滲透出來的思想。所以,學生無法理解古詩詞含義,更無法從中體驗到美的享受,也就導致了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較低。通過審美能力的培養,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能夠通過聯想、演繹等方式進一步挖掘古詩詞意境中的美的元素,學生的學習體驗變得更加積極,學習興趣也就隨之提升。所以,審美能力的培養更便于學生古詩詞學習興趣的提升。
二、古詩詞意境重構與小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關系分析
(一)意境重構便于提升學生審美能力
豐富的意境是傳達古詩詞美的元素的基礎,意境也是古詩詞的靈魂,缺乏意境分析和體驗的古詩詞教學將會讓古詩詞教學變得索然無味。在課堂教學中,透過古詩詞的文字,去感悟文字背后的意境,去分析文字背后的意識形態,學生也就體驗到了意境中的美感,隨著意境拓展想象,便會發現古詩詞意境的魅力是無窮盡的,是值得細細研讀的。事實上,經典的古詩詞與中國畫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更加注重神韻的傳遞,寥寥數語或寥寥數筆間,便將創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含蓄地隱藏在作品中,后人經過不斷研讀和觀賞,也就會發現其背后的意境是十分優美的,給人留出的想象空間更是廣闊的。因此,古詩詞是美的載體,更是美的象征,意境重構則是將古詩詞中美的元素挖掘和呈現的過程,古詩詞的意境重構也更便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審美能力提升有助于學生對古詩詞意境的想象力
智慧的眼睛需要錘煉,審美的眼光更需要雕琢。古詩詞教學中,審美能力是感知文化魅力、體驗文化內涵的必備條件之一。學生具有審美能力,才會獲得閱讀帶來的精神享受。由于語文學科兼備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是基礎,人文性特點的凸顯則需要基于語言工具,以審美眼光感知,才能讓閱讀資源更加秀美、雋麗。所以,審美能力的培養,能夠幫助學生體驗文學作品的靈動,更能夠幫助學生基于語言工具釋放自己的想象力,幫助學生獲得對審美、對文化的深刻認識,才能凸顯文學作品的人文性。而對于古詩詞來說,學生具備審美能力,才能在字詞考究的古詩詞朗讀和誦讀間,將自己的想象力放飛,去體驗意境、聆聽詩人的心聲,才能透過字詞的表象,深刻認識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和細膩的情感。因此,審美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培養學生對古詩詞意境的想象力,也便于進一步發散學生的思維,挖掘出古詩詞內涵中更深層次的思想。
由以上分析可見,審美能力和意境重構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以古詩詞意境的重構作為手段,更便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更便于提升學生對古詩詞意境的想象力。
三、重構意境,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方法
(一)朗讀,讓古詩詞唇齒留香
古詩詞的韻律感極強,朗朗上口的古詩詞在朗讀間便可以給人以美的享受,伴隨著朗讀這一感知過程,古詩詞的魅力便開始綻放。所以,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和對古詩詞意境的重構,可以從朗讀開始,讓學生在平仄押韻且短小精悍的古詩詞朗讀中,讓古詩詞的韻味在學生的唇齒間留香。例如,在《游園不值》這一首古詩的教學中,教師幫助學生跨越語言文字障礙后,引導學生進行朗讀和誦讀,鼓勵學生試著理解古詩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讀中,學生會發現苔、開、來幾個字押韻,僅兩句詩的描寫,就將古詩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在朗讀以及古詩的韻味品鑒中,學生體驗到朗讀的樂趣,并且伴隨著朗讀過程,學生對古詩的理解也就隨之變得更加深刻。“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也必然從朦朧變得逐漸清晰,意境也就隨著朗讀過程呈現出來。再比如,在《漁歌子》這一首古詩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對古詩的理解,對古詩內容的朗讀節奏進行劃分,整首古詩的音節可以劃分為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在學生劃分了古詩的朗讀節奏后,其便可以明晰古詩中的景色描寫,更能夠在停頓和朗讀中為自己留出一定的想象空間。學生在朗讀時,景色和意境逐漸在眼前和思維中蔓延開來,也就能夠理解詩人為什么即便淋著細雨、吹著斜風也不愿意回去了,同時這一句也進一步從側面反映了詩人所見到的迷人景色,讓學生真切體會到詩人的流連忘返。
(二)品味,釋放古詩詞意境魅力
小學生生活經驗和情感經歷較少,對于古詩詞的情感體驗也就相對較少,這對學生理解古詩詞中豐富細膩的情感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所以,在古詩詞教學中,還需要教師放緩教學節奏,讓學生放慢學習腳步,并通過架構理解和感知的橋梁,引導學生細細研讀和不斷品味,釋放古詩詞的魅力。例如,在《小兒垂釣》這首古詩的教學中,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在古詩的學習和朗讀中,從細節處、從字眼中分析和品味,盡可能挖掘古詩中更多的信息,構建更加豐富的意境。在細節分析和品鑒環節,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古詩中“映”字體現了景色的什么特點?用“映”這一字眼意在凸顯怎樣的景色?最后一句中的“怕”字又體現了詩人所描寫的景色怎樣的特點?表現了垂釣兒童釣魚時怎樣的心態?顯然,“映”這一字的使用,凸顯了景色中草叢的茂盛,更凸顯了幽靜和諧的環境氛圍。而“怕”這一字的使用,更是進一步烘托了水邊的和諧和靜謐,展現出兒童在垂釣時的認真與專注,更是巧妙地勾勒出了一幅優美和諧的水邊垂釣的景象。通過這種字眼的斟酌和分析,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字詞分析技巧,幫助學生在字詞的品味中挖掘更加豐富的意境,釋放更多的想象空間。再比如,在《江上漁者》這首詩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古詩中的舟為什么用“葉”這個詞,體現了景象怎樣的特點?“出沒”這一詞又表現了景象怎樣的特點?結合你對古詩的理解和品味,說一下你通過古詩的閱讀,構建了怎樣的意境。以上教學方式,學生通過細致分析古詩的神韻和描繪的景象,在字詞中挖掘更多、更廣泛的資源,古詩詞的魅力隨之散發,意境重構給學生帶來了更加豐富的享受,審美能力也在字詞品味中,在基于字詞理解的基礎上而不斷提升。
(三)鑒賞,綻放古詩詞人文光芒
對于古詩詞的學習,教師要幫助學生學會以欣賞的眼光去接納和欣賞,學會以更加探索和發掘的態度學習古詩詞,才能讓學生在古詩中感知其人文特點,體驗古詩詞中的景色美、意境美、思想美、情感美,才能讓學生在古詩詞閱讀和學習過程中感知到人文光芒。以《江南春》這一首古詩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朗讀和鑒賞中思考:古詩中共描寫了哪些景象?景物的描寫有怎樣的特點?本首詩的描寫給你怎樣的感受,你從意境的想象和重構中獲得了怎樣的體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通過以上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帶著一定的情感色彩、帶著鑒賞的態度分析古詩詞,并結合景物的描寫在思維中構建情境。在本首古詩中,共描寫了鶯、綠、紅、水、山郭、酒旗、寺院、樓臺、煙雨等顏色和景色,絢麗的色彩在朦朧的煙雨中籠罩,深邃的景象和深遠的意境給人更多的精神享受,勾勒出斑斕的春天、和諧靜謐村莊的景象。而在這種深邃、朦朧又多彩的景象中,學生對意境的構思和聯想也就更加豐富充實,并且在重構古詩所描繪景色時,作者感知到景物美、春天美的同時,也與詩人實現了共情,深刻體驗到詩人對春天的熱愛與向往,情感美也就隨之生成。關注學生的品味和體驗的教學方式下,課堂教學中生成的知識、情感、能力更加豐富,學生更能夠體驗和感知古詩學習中的樂趣。
(四)聯想,拓展學生想象空間
古詩的魅力不僅在于刻畫景色的生動性和直觀性,更能夠給讀者留出充足的想象空間。意境的重構和審美能力的培養,既要基于古詩內容構思相應的景色,還需要基于學生的理解情況進一步發散思維,拓展想象空間。所以,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鼓勵學生聯想,給學生的聯想創建有利的學習條件,以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但是,由于小學生思維能力發展尚處于直觀形象思維階段,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尚未形成,且情感經歷不夠豐富細膩,生活經驗又不夠充實,教師在教學中還需要借助外界的一些直觀化的手段和直觀化的資源輔助學生的理解和聯想,在古詩和學生的理解中架構橋梁,幫助學生在古詩詞的學習中度過最近發展區,獲得更高水平的思維和更廣闊的想象空間。例如,在《清平樂·村居》這一首古詩的教學中,學生基于現有的生活經驗,很難直觀想象出茅檐低小的景象,對于古樸的農村生活勞作的景象更是缺乏表象的積累。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直觀教學媒介的應用,呈現直觀化的教學資源,將靜謐、和諧、優美、淳樸、幸福、美好的農村生活景象呈現出來,讓直觀化教學資源的呈現輔助學生的理解和想象,幫助學生進一步發散思維,基于對本首古詩的理解構思更多的場景和意境,彌補學生在意境構思中存在的障礙和短板,放飛學生的想象,釋放學生的潛能。
(五)演繹,培養學生個性化認識
學生個體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學生對古詩閱讀時也會產生不同的認識,對于古詩中的意境的重構更是具有個性化特點。在傳統教學中,學生思維和想象中的意境很難直觀呈現出來,即便教師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語進行描述和勾勒,由于學生的語言駕馭能力相對不足,并且語言這一表征也無法直觀呈現學生思維中的具體情境,所以學生對于意境的重構、審美意識的發展情況也無法被教師真切感知和了解,并且在學生思維中一些美的資源也無法共享。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破除學科壁壘、創新作業形式,引導學生將古詩中所描繪的景象以直觀的方式呈現出來,鼓勵學生在課后將自己對古詩意境的理解用畫筆繪制出來,讓古詩的魅力投射在紙面上,由學生親自繪作,呈現經過學生思維加工后的古詩的情境,培養學生的個性化認識。在這種方式下,學生必然更加專注和執著,在繪制的過程中也必然能夠結合自己的個性化認識演繹更加絢麗多彩的情境理解,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得以進一步提升。
四、結語
古詩詞豐富的意境是培養學生興趣和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寶貴資源。基于審美能力培養的古詩詞教學,應當立足于學生思維發展和認知現狀等學情,并通過引導學生朗讀、品味、鑒賞、聯想和演繹等方式,提升學生對古詩詞意境的重構效果,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思.小學古詩詞教學現狀及改進策略[J].內蒙古教育,2018(2).
[2]李生林. 論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7.
[3]施麗.古詩詞教學的審美實踐[J].上海教育科研,2015(8).
[4]戴銀燕.從意境到意象——淺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課堂審美引導[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