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青
【摘要】動手實踐的活動有助于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充分調動思維能力,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動手,通過動手批注、嘗試寫板書、參與課本劇表演、參加語用實踐活動等方法全面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提高思維能力。
【關鍵詞】動手能力;語文素養;小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素養的核心是語文能力的提高,而《語文課程標準》中則提出語文是具有實踐性的學科,要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圍繞聽說讀寫等各方面設計與之相關的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動手參與的能力,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身體力行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一、動手批注,強化思維過程
在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嘗試動手寫批注,此過程能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強化。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的同時標注出自己不認識的生詞,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在再次閱讀時則可以加強對這些部分的閱讀和理解。當學生對課文中的內容有想法、有感觸時,也可以將自己的感想用批注的形式書寫下來。
《桃花心木》一文的教學重點在于讓學生了解本文以種樹木比喻育人(托物言志)的手法。為了促使學生的思考更為深 ? 入,教師鼓勵學生進行動手批注的學習。在初讀中先找出不懂的生字生詞,并利用查字典、上下文理解等方法嘗試揣摩其意思。這樣能讓學生學習“枯萎、生機勃勃”等詞語。教師又讓學生再次閱讀,并再次運用批注法,這一次主要標注自己閱讀本文時的感受。教師還用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向著更深的方向發展,如提問:“作者這篇文章只是在寫種樹嗎?文章中為何要提到 ‘人也是一樣等內容?”學生再次展開批注,寫下了不少閱讀感受。如有學生在“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處加上了標注:“這里才是作者重點想要表達的內容吧。”還有學生在“遇到狂風暴雨,也會一吹就倒”處標注:“人也是一樣,如果依賴某一個人,就不能更獨立地生存,如何能面對生活中的風雨?”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動手批注的過程中對文章有了更多的了解,從而突破了托物言志的表達方法。
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批注是學習過程中的重要財富,通過批注,可以讓學生解決課文的生詞障礙,理清文章的線索,找到文章中的關鍵詞句,突破課文的表達難點。還可以利用批注中的內容和其他同伴進行互動交流,暢談對課文的想法,起到溝通的效果。
二、動手畫思維導圖,明晰思路脈絡
思維導圖是教師板書常常運用的一種教學形式,利用思維導圖能很好地展現出課文的知識要點,讓學生的學習更有條理性。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動手畫思維導圖。通過畫思維導圖,學生能整理自己的思路。當教師再次教到相關內容時,學生便能更快地領悟相關內容。
《開國大典》一文的教學重點在于:抓住人民為新中國誕生而激動、自豪的場面,體會中國人民熱愛領袖、熱愛新中國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澤東的偉人風采。教學重點是學習場面描寫。在整體感知的時候,教師就圍繞這一篇文章寫了哪些場面,讓學生自己動手,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列出整個開國大典經歷的那些場面,用圖表的形式列出來。例,很多同學會這樣列:
這樣整篇文章的脈絡就一目了然,非常清晰。讓學生嘗試動手思維導圖的方式,還能促使教師從學生處得到反饋,了解學生對哪些內容的了解不夠,這樣在教學中教師便能相應地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動手表演,把握人物情感
小學生生性活潑,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鼓勵學生展開動手表演的活動。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故事性、情節性較強的課文,讓學生嘗試將課本的內容改編成劇本,并嘗試參與到劇本表演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人物情感、性格等不易展現的內容,思考要如何通過自己的動作表情等將這些抽象的內容表現出來。
《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學重點在于讓學生了解小女孩的悲慘命運,激發同情心,并讓學生了解現實和想象世界進行對比的創作手法。教師鼓勵學生嘗試進行動手表演的學習活動,將課本中的內容改編成劇本。教師在學生編寫劇本前對其進行啟發:“文章中寫了不少小女孩在火光中看到的幻象,要如何才能將這些內容更真實地展現出來呢?”在改編劇本的過程中,學生嘗試扮演烤鵝、圣誕樹、奶奶等夢幻中的形象,并設計了小女孩在夢中與之對話的臺詞。還有學生嘗試用加入畫外音的方式來區分現實世界和夢幻的世界。表演后,教師還讓學生嘗試總結了自己的表演,分析扮演小女孩的學生要如何才能更好地展現現實中小女孩的凄慘和夢幻世界中的幸福美好,分析小女孩的性格特點,思考現實是怎樣的冷酷無情。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不僅完善了自己的表演,而且還通過表演對小女孩的情感變化、內心活動等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參與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對于人物形象能產生更為深刻的理解。教師在學生動手表演后,可以引導學生嘗試總結自己的表演,思考還有哪些內容沒有展現出來,要如何改進自己的表演。
四、動手實踐,提升語用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師不應刻意追求教學中語文知識的系統性,而應該將語文實踐作為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教師可以圍繞各種語用知識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實踐活動,如參與社會調查、問題研討、論文撰寫等,這樣能促使學生在綜合實踐中全面提高語用能力。
《猴王出世》的教學重點在于讓學生了解作品如何展現猴王活潑好動、敢于挑戰的性格特點,并促使學生對古典名著《西游記》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在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展開《西游記》閱讀研討活動。學生先自主閱讀《西游記》中的經典片段,然后再自主寫下小論文,思考自己從《西游記》中讀到了一些什么,分析孫悟空的性格在故事的發展中有什么變化。此后則可以引導學生和其他同伴進行互動討論,探討彼此不同的看法,就某些分歧問題進行探究。如有學生認為孫悟空大鬧地府、龍宮、天宮等行為十分過分,太過于叛逆,性格特點并不好,但是有的學生卻認為這是敢于向權威挑戰,可以組織學生就此問題展開專門探討。在這樣的拓展閱讀實踐活動中,學生鍛煉了閱讀、寫作、傾聽、表達等各方面的能力,其語用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學生更好地意識到了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可以利用語文知識解決各種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學者葉圣陶認為學習一定要和實踐結合起來,如果學生實踐得更多,就知道得更為真切。動手實踐的活動將聽說讀寫各方面的練習結合在一起,能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綜合 ? 素養。
學者皮亞杰認為思維從動作開始,如果將兩者之間的聯系切斷,學生的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多讀、多寫、多說、多演,在各種形式的動手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薛芳芳.加強語文實踐提高語文素養——從小學語文教學“多朗讀、多動手”視角解讀語文實踐活動[J].基礎教育論壇,2014(12).
[2]吳林升.加強語文實踐,提高語文素養——基于小學語文教學“多朗讀、多動手”的視角[J].福建論壇,2013(4).
[3]黃健媚.小學語文閱讀課互動反饋教學方法初探——以《動手做做看》課例為例[J].課外閱讀,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