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民間借貸是指發生在公民之間、公民與法人或其它組織以及企業與企業之間借貸活動,是民間資本的一種投資渠道,本質上是一種金融運營模式。相比銀行借貸,民間借貸是一種自發的民間融資活動,它對激活民間資金、促進民間經濟發展、改善民間生產生活難題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形式的變化,民間資本運作出現了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方面,充盈的民間資本缺乏有效的投資渠道,許多人不甘心把錢存入銀行,而是轉向民間借貸市場,通過民間互助式借貸、盈利性借貸、貸款中介等方式參與民間借貸市場以獲取高利。另一方面,急需用錢的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以及個人又很難從正規的銀行融得足夠的資金,通過民間借貸方式獲得運作資本。近年來,隨著我國宏觀經濟形勢變化和調控政策收緊,暴利投資行業減少,資金鏈斷裂導致利益鏈條斷裂,大量與民間借貸有關的民事、刑事糾紛集中爆發,以訴訟的形式涌向法院,給法院的審判執行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也給區域社會秩序帶來了不安定的因素。
關鍵詞 民間借貸 債權人 債務人 被執行人 風險防范
作者簡介:林思錦,華東政法大學研究生教育學院刑法學專業碩士,研究方向:刑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2.2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037
一、民間借貸糾紛的特點及表現形式
(一)從民間借貸糾紛爆發的形式看,系列案、串案頻發
大數據顯示,我國自2015年以來開始集中爆發系列案、串案,反映到案件中,集中表現為出現“一人欠多人債”或“一人放多人債”的局面,一個債務人可能涉及幾十、幾百,甚至上千個債權人,一個債權人也可能涉及幾十、幾百,甚至上千個債務人,借貸主體既涉及個人又涉及公司,涉及金額少則幾千萬,多則幾個億,且有不斷上升的趨勢。
(二)從民間借貸的方式看,手段日益多樣、隱蔽性高
前幾年,我國小額信貸公司、經濟咨詢公司、典當行較多,“職業放貸”群體廣泛存在,職業放貸人采取預扣、另行支付利息或者重新結算后再出具借條、收條來規避吸資行為和已收取的高息,涉案金額巨大,案情較為復雜,隱蔽性高,多數公司及個人明知沒有資質、沒有履約能力,仍不擇手段大量吸取資金,資金出現問題,就攜款而逃,下落不明。
(三)從民間借貸案件的辦理看,舉證困難,案件事實核實難度大
借款多是借條、欠條、收條一張,草草幾個字,內容簡單不明確,無相關出借方式、借款用途、款項來往、交付憑證等,涉及時間長、跨度大,跨地區,利滾利、息滾息,層層轉借,追根溯源,巨額資金往往都最終集中到少數人和公司手里,整個運作模式和來龍去脈不明。此類情形下,原告舉證困難,大多證據簡單模糊,為法院查明案件事實增加了難度。
二、民間借貸糾紛審判執行中的困難和問題
(一)案件審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送達難,被告應訴率低。自民間借貸糾紛爆發式增長以來,許多小額信貸公司倒閉,大量借款人由于資不抵債而出逃,反映到案件中,即被告下落不明,案件送達難度大,許多案件窮盡送達手段后只能選擇公告送達,民間借貸案件公告送達率持續增高。同時因借款人出逃或部分借款人在收到應訴材料以后,對借貸問題進行逃避也導致被告出庭應訴率降低,很多案件事實有時無法查清,案件審理難度大幅增加。因借款人下落不明,部分出借人在起訴時擅自更改借條或者借款合同的情況出現,有的出借人運用高清彩印的借條復印件冒充借條原件起訴等問題,給審判工作造成了一定壓力。
2.頻頻出現“砍頭息”借條。出借人在支付借款時,預先扣除一個月到幾個月不等的利息,實際交付的金額低于借條中約定的金額。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七條之規定“借據、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載明的借款金額,一般認定為本金。預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實際出借的金額認定為本金。”該規定十分明確,以實際出借的金額認定本金,但在案件審理過程中,由于被告出庭應訴率低,導致該問題難以核實。其中,有一部分案件應當引起重視,即在部分大額借款的案件中,以銀行轉賬的方式支付了大部分借款,但原告又陳述以“現金”方式支付了少部分借款。該支付方式明顯與現實生活當中支付借款的習慣相悖,法院審查“現金”部分是否為“砍頭息”存在一定難度。
3.以在借條中約定低利率或者不約定利率的方式來掩蓋高利息借款。借款雙方實際約定的利率超過了法律規定的最高利率,但雙方在借條中書寫的利率卻屬于法律允許的范圍或者直接不約定。審理該類型案件要著重審查借貸雙方的利息約定及利息實際支付,對多支付的超過法律允許范圍的利息部分應作支付的借款本金進行相應的扣減。同時對違約的借款利息且無法舉證證明利息實際支付的案件應當嚴格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五條、第二十九條之規定辦理,不能隨意采用月利率2%計算。部分案件中,借款人長期按照超過月利率3%的標準支付利息。
4.“二手”甚至“三手”借條越來越多。即借貸雙方對借款進行了多次結算。結算的原因一般為兩種,一是雙方有多筆借貸往來,將多次借貸結算為一張借條;另一種即將借款利息計算后計入本金重新出具借條。該類案件因多次結算,尤其是沒有轉賬憑證的情況下,對于查清案件事實(實際借款本金金額,結算利息的標準,計入利息的金額等)難度非常大。
(二)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被執行人履行能力差。民間借貸案件的實際執行過程中,部分被執行人為農村家庭,其名下幾乎沒有可供執行的財產,既沒有大額的銀行存款,也沒有房產、車輛,有財產的也只有唯一一套農村集體土地住房而難以強制執行,甚至有的被執行人連固定的工作也沒有,經濟收入差,本人想盡快償還,但捉襟見肘,心有余而力不足。
2.被執行人信譽度低。受前幾年民間高利貸盛行的影響,很多被執行人為了追求高額利息,在周圍人群、親戚朋友中東借西湊,也有的被執行人以高利息為誘餌,使一些貪圖小利的親戚朋友借錢給他。這類被執行人既沒有固定收入,信譽度又極低,不僅想方設法逃避還款,甚至還通過虛假離婚的形式將個人名下財產轉移、藏匿,導致執行中難以查找被執行人財產。
3.被執行人難找。大數據顯示,民間借貸案件中,被執行人下落不明的占30%左右,由于此類案件涉及的人員分布較廣,資金額度逐年增大,有的被執行人又多年下落不明,這給案件的執行帶來了很大的障礙,同時也對法院的執行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4.財產難以處置。隨著近些年民間借貸盛行,產生了很多農村家庭之間的借貸關系,由于農村為集體土地,很多案件被執行人財產均為農村小產權房,處置困難。同時,跨區域案件較多,有些被執行人在幾個法院都有案件,案件需要多地協調,耗時耗力有時候還難以達到效果。
三、民間借貸糾紛的應對措施
為使民間借貸糾紛得到有效解決,維護債權人的利益,筆者建議法院從以下幾方面加強審執力度。
(一)強化繁簡分流,優化審判資源配置
司法體制改革以來,全國法院推行“1+1+1” ( “1名法官+1名法官助理+1名書記員”)審判模式改革,組建審判團隊,落實司法責任制。筆者認為,民間借貸案件作為近年來法院案件數量比重較大的一類,應當組建專業化審判團隊,實現民間借貸案件的專業化、類型化審理,以提升民間借貸案件的審執質效。
(二)加大對民間借貸案件被執行人財產的查控、處置力度
法院應盡快完成與其他協執部門的點對點網絡對接,建立健全查詢機制,充分運用執行網絡查控系統及時查找控制被執行人的財物信息,實現從兩條腿跑到“互聯網+”的轉變,提升查控效率。應進一步加強法律釋明和風險提示,引導債權人通過訴訟財產保全,行使撤銷權等方式防范被執行人轉移財產,對惡意轉移財產、逃避執行、變相高消費的“老賴”,一經查實果斷采取罰款、拘留等強制措施直至追究刑事責任。應引入銀行介入解決司法拍賣貸款問題,補齊房產網拍一次性付款的短板,提高財產處置的效率。
(三)加強對民間借貸案件被執行人的強制執行力度
許多民間借貸執行案件,具有矛盾尖銳、難以調解、易引發沖突等特點,如果不能執行到位,有的債權人因錢不能追回往往會將矛盾集中到法院,并產生一些過激的行為。為此,筆者認為,對被執行人逃避、抗拒執行的,法院應加大強制措施應用,果斷采取拘留、布控、限制高消費、限制出入境等措施,讓這些被執行人在法律的強制威懾下履行法定義務,使申請執行人的法權益得到保障。
四、民間借貸糾紛對大眾的警示與提醒
為引導廣大群眾規范民間借貸行為,維護金融秩序和社會穩定,有效防范民間借貸帶來的風險,提醒廣大群眾:
(一)出借時要考慮借款人的信譽和償還能力
社會誠信缺失是民間借貸案件數量居高不下的主因,有的債務人明知無償還能力,但為滿足經營或生活需要仍然借款;有的是為了將借款以更高利率轉借他人,牟取中間的利息差額;有的以詐騙為目的,許諾高額利息回報,舉債時即無償還意向。債務人到期無法償還即到處逃債躲債,許多債權人無法收回借款。因此,出借款項時,一要考慮借款人的償還能力,詳細了解借款人的固定資產情況如何,銀行流水如何,是否有穩定的經濟收入。二要對借款人的信用等級進行評估,可以通過最高人民法院失信被執行人查詢平臺查詢借款人是否屬于“老賴”,對有過賴賬前科的“老賴”,切莫被朋友情誼或高利息蒙蔽雙眼,落入誘惑的圈套。三要有擔保人或財產抵押作擔保。對于大額借款,最好有擔保人或者抵押物,確保借款人出現賴賬或無法償還債務的情況下仍然可以行使擔保權。
(二)進入訴訟程序后要積極應訴并保存證據
對于出借人:出借資金難以追討,準備進入訴訟程序的出借人,應當盡量在起訴前了解借款人的資產情況,起訴時最好一并申請財產保全,防止借款人轉移、隱匿、變賣財產,避免將來官司打贏后無財產可供執行。對于事實比較清楚,數額不大的債權債務關系,可以向法院申請支付令。
對于借款人:案件進入訴訟程序后,應積極面對,不能逃避,積極應訴能夠幫助法院查清事實,尤其是在“砍頭息”借條、“利息借條”等案件中,借款人積極應訴能夠減輕甚至避免部分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債務,減輕還款責任。對于被“高利貸”套牢的借款人,在借款利息的償還中,若是轉賬償還利息,需保留好憑證,若是現金償還需出借方開具利息收條或雙方進行對賬確認,取得相應的還息證據,在訴訟過程中能夠說明事實,減輕自己的還款責任,同時對于超過月利率3%(高利貸)的部分,可以主張返還或者扣減。
參考文獻:
[1]周淑娟,祁彬.關于我國民間借貸的現狀分析及立法思考[J].前沿,2011(17).
[2]李世新,張耀謀,李力,鄭才林.我國當前民間借貸成因、問題與對策[J].區域金融研究,2009(5).
[3]張立先.我國借貸法律風險及防范路經研究[J].金融發展研究,2009(1).
[4]汪碧蕓,成進,盛鋼.民間借貸的幾點法律思考[J]. 經濟研究,2009(6).
[5]高孝欣.我國民間借貸的發展現狀與規范化研究[J].經濟地理,2013(12):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