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衛軍 唐宏 楊慶
【摘 要】本文論述藝術設計專業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工匠精神”的塑造,分析“工匠精神”及其重要性,針對藝術設計專業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培養目標不明確、缺乏培養“工匠精神”的環境、課程培養方案和教材落后于社會發展、實踐訓練安排不合理不科學等現狀,從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情懷、將“工匠精神”融入課堂與生活、在實踐中培育“工匠精神”、建立“學徒制”弘揚“工匠精神”等方面提出藝術設計專業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工匠精神”的塑造路徑。
【關鍵詞】藝術設計專業 ?職業教育 ?工匠精神 ?塑造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4C-0110-02
“工匠精神”是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追求完美以及極致的體驗。“工匠精神”的培育,對于職業教育非常重要,可以說職業教育的生機,正是依靠大力培養“工匠精神”來實現的。然而,與“工匠精神”相關的理念并未在高職院校中得到普及。作為職業學院中專業性與實踐性較強的一門專業—— 藝術設計專業,對學生的創造力與實踐能力要求較高,因此該專業更應該努力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實現學生畢業與學生就業的無縫對接。本文試從“工匠精神”及其重要性出發,針對藝術設計專業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現狀,從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情懷、將“工匠精神”融入課堂與生活、在實踐中培育“工匠精神”、建立“學徒制”弘揚“工匠精神”等方面提出藝術設計專業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工匠精神”的塑造路徑。
一、“工匠精神”及其重要性分析
一般而言,“工匠精神”是指用精益求精的態度對自己的產品進行精雕細琢,追求完美的工藝成果。“工匠精神”對于國家經濟產業的塑造與發展有重要意義,將“工匠精神”作為一項重要的職業精神納入職業教育的培養范圍,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傳承、實踐這種精神。隨著經濟新常態的到來,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進入經濟轉型發展的攻堅時期,對于高素質、高專業水平的技術型人才需求提高。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職業教育中的藝術設計人才培養質量離學生、家長以及社會企業的期望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許多學生的專業知識掌握不夠理想,技能運用不夠熟練,在工作中三心二意,不能發揮有效的創造力。
在職業教育中重視“工匠精神”的培養,是對職業教育的本質進行更加清晰的理解與認知,能夠幫助教師與學生認識職業教育的本質。同時,培養學生“慢工出細活”的“工匠精神”是一項戰略性的選擇,也是塑造中國“大國工匠”形象的必要選擇。在藝術設計職業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有助于幫助學生對自己的專業形成健康、長遠的認知,認識到自己的技術不僅是今后養家糊口的本領,也是一種口碑、一種品質。而對于教師而言,也要認識到塑造學生的“工匠精神”不僅是教學的戰略選擇,也是對藝術勞動技能的尊重,這也是職業教育的特殊價值所在。
二、藝術設計專業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在藝術設計職業教育中塑造學生的“工匠精神”,不僅是職業教育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企業的需求與呼喚。推動“工匠精神”融入職業教育改革,也將成為經濟轉型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國藝術設計專業在職業教育過程中,仍然存在較多的問題,具體表現在如下方面。
(一)培養目標不明確。雖然職業教育已經經過多年的發展,但是許多企業甚至某些學校自身都不能很好地區分職業教育以及本科院校學歷教育的根本區別。其實,在專業課程的設計上,很多職業教育學校與本科學院的課堂安排區別很小。如在藝術設計專業,理論文化課程占據絕大多數的課時時間,反而在實踐能力以及職業技術課程上缺少篇幅,有些職業學院甚至在最后一年才允許學生離開學校進行藝術設計的實習實踐。除此之外,某些職業學院的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規劃缺少合理性,往往是盲目跟從社會的熱點方向,然而社會需求千變萬化,如果一味跟從市場需求,學校難以為學生提供有效的教育。
(二)缺乏培養“工匠精神”的環境。“工匠”最普遍的特點是鐘愛自己從事的行業,并對自己的專業有非常熱烈的熱愛與興趣,有崇高的理想以及職業境界,并且對于工作有非常強大的耐心和恒心,在工作過程中追求精益求精的境界。然而,在職業教育學校中,許多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師往往只是對學生進行文化理論、藝術歷史知識的培養,同時傳輸相關的技能,而并不是很重視學生對于藝術設計是否存在濃厚的興趣,一味地填鴨式教學。一些學生也是抱著完成任務的心理進行學習,在此環境中,難以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三)課程培養方案和教材落后于社會發展。目前,很多職業技術學校藝術設計專業課程培養方案與社會實際需求脫軌,學生在畢業后往往從事服裝設計、室內設計、自由設計等相關職業,學校中學習的技術知識難以適應社會的需求。同時,很多學校使用的教材一直不變,并不能夠緊跟時代潮流的發展,導致學生的眼界較為狹小,難以產出高價值的作品。這也導致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生難以實現高質量的就業。
(四)實踐訓練安排不合理不科學。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的學制時間普遍較短,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而言,實踐訓練主要集中在學校的最后一年,主要有兩種訓練模式。一種是在校內完成設計。由于校內設備較為陳舊,實踐的環境往往落后于現實的工作環境,導致實踐訓練花費了很多的時間,但沒有取得與之相匹配的成果。另一種實踐訓練是學生前往企業進行實習。由于學生擁有的專業技能較少,實習實踐時間很短,很多企業并不愿意花費較多的時間與精力指導學生開展工作,學生在企業實踐中往往并沒有獲得真正的提高。實踐訓練安排的不合理、不科學,不利于學生認識自己的專業,學生難以對專業產生自己的理解與感悟,就更不用說培育“工匠精神”了。
三、藝術設計專業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工匠精神”的塑造路徑
(一)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情懷。職業情懷是指學生對于自己所學習的專業、今后從事的職業具有發自內省的喜愛。在藝術設計專業的職業教育中,不僅要重視學生工作硬技能的培養,還要通過各種課程以及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熱愛專業、熱愛自己職業的情懷。對于學生而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自己從事的專業有足夠的熱愛,學生才會沉下心來努力鉆研工作要求,做出精美的產品。在現實教學中,藝術設計類的職業教育不能滿足于提高學生的就業率,也要提高學生的就業質量。在培養“工匠精神”情懷的過程中,不應該放過任何的細節積累,從學生生活的點點滴滴做起,例如,保持宿舍、教室等私人區域以及公共區域的清潔與整潔,注重個體衛生以及言行舉止,積極參與到學校老師開展的實習實踐活動中,“工匠精神”的培養是從量變到質變的積累過程,在逐漸的積累中將“工匠精神”轉化為自身的內在品質。
(二)將“工匠精神”融入課堂與生活。藝術設計專業的職校學生在校主要針對藝術課程展開學習,因此,應將培育“工匠精神”貫穿藝術課堂教育過程中。職業技術學校應準確把握市場需求,在專業課堂教學中弘揚“工匠精神”。一方面,在理論課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名人偉人的“工匠精神”案例,如齊白石以木匠學徒的身份逐漸轉變成為一代偉大的畫家,具有鍥而不舍的工匠精神;在這些專業名人的實際案例中,學生更能夠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存在。另一方面,在進行實訓以及實踐練習中,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設計時間,鼓勵學生前往企業、鄉村、自然進行采風、尋找靈感,在設計中不斷打磨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而非一味地完成任務。
(三)在實踐中培育“工匠精神”。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職業教育而言,實踐是將“工匠精神”滲透到學生培養環節中的重要渠道。對于學校而言,將工匠精神和學生實際的學習以及工作實習實踐環節聯系在一起,學生才能真實體會到工匠精神的內涵與本質,并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時刻提醒自己,將工匠精神作為職業追求。引入專業的藝術設計器材,開設更多的精細化課程,構建與企業實際仿真的工作環境,是進行校內實習實踐的良好選擇。然而,盡管很多職業技術學校擁有仿真的設備器材,但構建的虛擬環境都是暫時的,并不能完全代替實際的社會實踐活動。要想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仍然需要鼓勵學生主動前往企業,融入企業的文化與日常,近距離與企業中優秀的“匠人”進行學習交流,刻苦鉆研工作的需求,提高對自己的要求,精益求精,通過長期的社會實踐實習活動深刻體會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四)建立“學徒制”弘揚“工匠精神”。“學徒制”是目前我國藝術設計專業培養人才的主要方式,在培養學生“工匠精神”中有重要的作用。何為學徒制?學徒制的核心要素指向某一技藝/行業、工作本位學習、有一定的報酬、有一定年限、有協議約定等五個方面,只有基于以上要素,我們才能將學徒身份與在校學生、普通實習生、企業員工區別開來。換言之,學徒制一定是由企業作為主導,選擇或引入行業、業內公認的國內外職業標準進行培養,以工作本位與學校本位學習相交替,并支付一定比例報酬,有一定年限的培養模式,缺一就很難形成真正的現代學徒制。如上海市現代流通學校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將物流專業與英國政府、機構合作并在國內率先開展現代學徒制,引入英國國際標準,并聘請第三方機構進行評價,對現代學徒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實踐,并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由此可見,學徒制的培養模式與傳統的課堂教學不同,學生從原本單一的角色化身為學生與學徒的共同體,同時,學生的學習地點不再是學校的教室,而是跟隨教師前往企業生產地,傳統的理論學習模式轉化為了“工學結合”的模式,傳統的教師打分也變成“教師+師傅”綜合評價。因此,“學徒制”教學模式的出現對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有重要幫助。
總之,在藝術設計專業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應當崇尚并弘揚“工匠精神”,將“工匠精神”寫入到學生培養體系中,不斷探索有效的培養方案。對于藝術設計職業學生而言,塑造“工匠精神”是傳承、改進與創新的基礎。職業院校在教育過程中,要加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以滿足我國對于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曾勇.基于傳統“工匠精神”的高校藝術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明日風尚,2017(12)
[2]趙儷.傳承工匠精神加強高職藝術設計類 學生的職業理念教育[J].統計與管理,2016(12)
[3]駱萌.基于“工匠精神”的藝術設計專業職業教育培養模式研究[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7(4)
【作者簡介】蔣衛軍,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專任教師,專業負責人,講師。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