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
[摘 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由高速發展逐漸轉向高質量發展,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經濟體系,要把提高供給質量作為主攻方向,建設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人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高等職業院校作為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勞動者和“大國工匠”后備軍的重要陣地,如何把學生的思想素質、職業素養以及就業能力等相互融合,逐漸成為新時代高等職業課堂教育發展所要應對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 高職學生 職業素養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志碼:A
現在很多高等職業學校走出來的學生雖然有一定的專業理論和一技之長,顯性的職業素養是具備的,但是在隱性職業素養方面有一定的欠缺,其主要表現在沒有集體團隊意識、缺乏工作熱忱、沒有自己人生規劃,得過且過、不肯吃苦不敬業、溝通合作能力、學習和創新能力較差等方面的問題。導致高職生畢業在就業崗位上不能夠得到長遠的發展。高職生在事業之路上實現自我價值的關鍵就在于是否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企業能夠取得長足的發展,取得經濟利益的關鍵在于員工是否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職業素養的要求,就決定職業教育作為就業人才培養的搖籃,對人才培養的質量,不只是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一技之長,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意識和職業道德,傳承工匠精神,塑造全面發展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
一、以課堂為平臺對高職學生的創業創新能力進行培養
(一)重視創業教育,加大課程改革的力度
重視創業教育,加大課程改革的力度,進而為培養學生的創業創新能力奠定基礎。高職院校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更加注重高職學生的創業教育,管理學原理這門課程中涉及較多與管理類相關的知識內容。學生在創業過程中會涉及一些管理類相關的知識內容,這些知識學生在創業過程中都會有所涉及。所以學生在實際的應用中就可以將學習到的這些的知識應用到實踐的過程中,這樣學生也能夠利用實踐來驗證理論的實用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開設一些創業指導以及創業指南的課程,讓學生能夠掌握一些管理企業的知識,提升學生管理、決策能力[1]。
(二)為學生建設創業實踐的平臺
高職學生在創業過程中,會面對較多的困難與壓力,其中最大的困難就是缺少資金與經驗,所以對創業平臺的構建與問題的解決十分關鍵。高職院校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在開設管理學原理的基礎上為師生搭建創業實踐平臺,為高職院校學生提供創業輔導服務,促進一體化教學。學校應加強實訓基地與實驗室的建設,并大量向學生開放。學校要多鼓勵學生在校園中成立商店,為學生的實踐與創業創新提供便利條件。此外,還需要能夠為大學生創立大學生社團,鼓勵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社團的建設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對大學生創業的政策進行大力宣傳
當前,國家出臺的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政策逐漸增加,但是由于學生對于相關政策了解不夠到位或者相關部門的宣傳不夠到位,較多自主創業政策并沒有落實在學生工作的發展建設中。因此,政府與社會各界的宣傳媒體需要對大學生創業政策進行宣傳。第一,在高職院校建設過程中,要不斷收集鼓勵大學生創業以及支持大學生創業的相關政策,在第一時間組織學生進行政策介紹或宣講,引導大學生了解創業政策并充分利用,進而促使大學生有良好的心態創新創業。第二,學校與學生要充分利用當前的宣傳媒介,例如:電視、電腦、手機等。增加學生對創業創新的了解,進而為學生創業創新提供良好的社會保障。
二、強化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
在管理學原理的課程教學中,主要涉及一些同企業管理相關的內容,所以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職業技能過程中,要不斷增加校外實習與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在學習過程中,要突出實習、實訓等環節,課程具有實踐育人的特點。現階段,學校采用的是“2+1”的教學方式,突出實習與實訓,增加實習與實訓的時間,并將更多的教學放在實習與實訓中。在教學工作開展與完善的過程中,老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與概念知識,也要結合相關技術,增強學生對問題的處理能力。老師要將實踐教學同職業教育相互結合,同社會進行近距離的接觸與反饋,學生要找到自身存在的問題,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分析、改正與調整。
學校要根據自己的優勢,在原有的教學基礎上,深化與完善當前的教學機制,開展校企合作、校院合作,根據當前的教學內容進行課程設計與教材編寫,并聘請相關學者與專家進行教學指導與培養機制的制定,建立實習的基地,對基地的培養與教學方式進行評價與考核。學校開設新的校外頂崗實習基地,將教室與實踐基地相互結合,將學生與工作相互結合,進而通過理論加實踐,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與職業素養。第一,建立仿真的實訓基地或環境,通過身臨其境的學習與體驗,增強學生的操作技能與實踐能力。第二,對社會以及企業開展調查,結合教學中的理論內容,實現教學的實踐化,進而達到加強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目的。第三,加強校企合作,以企業為依托開展實踐教學,高職院校同企業共同打造成功的職業素養教育案例[2]。
三、引導學生對自身職業道德意識加以重視
在高職院校的理論教育與實訓教育相結合的過程中,高職院校也要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以及職業習慣,進而使學生具有社會的適應性,能夠增強學生的本領,促進學生自身職業素養的養成,并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因此,高職院校要對學生的職業道德進行訓練與提升,引導學生具有一定的意識,將學生的職業道德與職業意識進行內化,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與自我提升的能力,進而增加學生的競爭能力。
第一,學生要樹立一定的職業意識。學生要做好步入社會的心理準備,不怕進入社會,對社會中的各項事物要學會面對,具有平和的心態,學生要把握現實并堅定信念。學生要從點滴的做起、基礎做起,要勇于看待自身的問題,面對挫折要勇于挑戰,不怕困難;要從問題與批評中看待自己,并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競爭力,增強自己的職業意識。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包容,學會如何競爭與合作,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意識與實踐能力。
第二,教師要鼓勵高職院校的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增強自身職業道德與職業素養的目的。高職院校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不同團體所組織的活動,多同其他人進行溝通、合作與組織策劃,進而加強學生的職業素養。倡導學生加入社團或者其他有助于學生成長的團體,積極參加活動,體驗社團的管理、建設與組織,學會如何溝通,如何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進而增加自身的社會認同感與社會責任感。高職院校要監督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進行親身經歷與實踐,將學習到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進而使學生自身素養得到提高與改善。
四、在教學中開展協作學習
協作學習主要是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互動,主要利用教學中動態因素的方式,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都要進行協作學習。在管理學原理的課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協作教學,主要學習方式是就某一理論問題進行相互學習與討論,或者是教師能夠在教學中提供真實的案例,并與實際進行聯合,學生整體來探究問題的解決對策。
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必須能夠參與到討論的過程中,共同來完成在學習過程中所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需要的思維也能夠被有效地調動起來,能夠對其中所存有的問題進行分析以及整合,在不斷的運用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思維水平。最后,每一個小組都需要推薦小組代表來發表意見,小組與小組之間要互相討論,并且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與教師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為問題找到更加合適的解決方案。最后教師對小組協作的學習過程進行點評,這樣的協作過程能夠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
五、結語
職業素養是職業院校學生具備職業能力的綜合反映,職業素養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未來的職場生活。提高高職生的職業競爭力更有助于增強企業的實力。因此在管理學原理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需要能夠為學生創建有效的創業平臺,提升學生自身對職業素養的認識,并能夠在實訓過程中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教師則需要能夠不斷轉化教學方法,多多利用案例教學的方法為學生帶來更加真切的學習體會,從而有效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建新,曾科.高職院校園林工程技術專業學生職業素養培養體系的創新與實踐——以麗水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中國林業教育,2017,35(2):52- 55.
[2]王鈺嵐,劉勇,沈曉婷.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職業素養評價機制的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