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韻
摘 要:隨著精準扶貧工作不斷向縱深推進,教育幫扶所具有的特色與優勢逐漸顯現出來。高校掛職干部對于精準扶貧戰略的積極參與,有助于從觀念變革、人才流動與資源配置等方面重塑幫扶地區的整體面貌。探索與實施精準扶貧的“述、管、識、幫、治、考、獎”七大舉措,以保證高校掛職干部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
關鍵詞:精準扶貧;教育幫扶;高校掛職干部;七大舉措
中圖分類號:F323.8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8-0036-02
高校擁有豐富的教育和社會資源,是精準扶貧的重要載體,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不可忽視[1]。高校參與精準扶貧就是要充分發揮高校在精準扶貧中的各項優勢,從“教、管、研”等多方面提高精準扶貧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把精準扶貧落到實處。教即教化,通過多種教育手段教會貧困戶掌握真正的脫貧技能,從思想上提高認識;管即管理,協助駐村干部進行全方面的管理,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研即研究,利用專業優勢研究治貧方法,并不斷總結推廣實際執行過程中的好經驗和好做法。
一、高校選派掛職干部參與精準扶貧的重要意義
1.高校選派掛職干部參與精準扶貧是高校深入開展定點幫扶工作的重要舉措。高校通過選派掛職干部前往幫扶地區進行有針對性的幫扶工作,更好地發揮高校扶貧主體作用,為扶貧地區脫貧致富提供物質上和精神上的幫助。同時,掛職干部通過在幫扶地區開展幫扶工作,推動學校與地方之間的聯系和合作,有利于干部學習鍛煉和學校長遠發展。
2.精準扶貧工作是學校發揮四大職能的重要載體。高校的四大職能包括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2],在人才培養方面,高校通過對精準幫扶地區實行招生政策優惠、實地再教育等措施,加強對幫扶地區領軍人才的教育培養;在科學研究方面,高校通過加強對幫扶地區的調查研究,制訂更有針對性的幫扶計劃;在社會服務方面,高校通過精準扶貧履行高校服務社會的職責;在文化傳承創新方面,高校通過實行全方面的教育幫扶提高幫扶地區的文化水平。
二、高校掛職干部在精準扶貧中的優勢
通過對幫扶地區的調查總結,目前幫扶地區普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自然基礎條件差,受困范圍廣、周期長;二是思想觀念陳舊,脫貧主觀意愿不高;三是受教育程度較低,自我發展能力較差;四是基礎設施薄弱,信息傳達渠道閉塞;五是產業結構單一,生產方式較為落后。對此,高校通過選派干部到貧困地區掛職可以充分發揮掛職干部的主體作用,并依托高校在教育幫扶、技術支持、信息化建設、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優勢,助力貧困地區在精神上和行動上改變現有面貌,從根本上實現脫貧。
1.目前我國大部分幫扶地區貧困的根源在于貧困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思想觀念,形成了“教育匱乏—就業困難—收入低下—貧困—教育更匱乏”的惡性循環[3]。高校掛職干部是幫扶地區開展教育培訓、完善教育幫扶體系的主要實施主體,也是高校落實教育幫扶戰略的傳遞者,高校掛職干部通過在幫扶地區加大招生和就業宣傳力度,引導和鼓勵幫扶地區學生畢業后回到貧困地區就業創業和服務,將高校學到的知識和優質的教育資源帶回貧困地區。
2.高校掛職干部作為高校幫扶工作的具體執行人員,可以隨時調用高校教學、科研、實驗和場所等豐富的物質資源,依托高校在科技、信息、人才等方面的優勢,為精準扶貧工作提供優質智力資源,在資源開發、技術引進、產品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合作與支持,充分利用技術手段拓寬致富渠道,助力幫扶地區實現脫貧。
3.政務公開一直是困擾農村和諧發展的因素之一,信息化時代為實現低成本和有選擇性的政務公開提供了條件。高校掛職干部可以通過調研、走訪等手段,及時了解幫扶地區存在的信息溝通閉塞的問題,提出合理化、定制化、有針對性的信息化建設方案,在發展農村信息技術、加強農村信息化網絡建設、培養農村信息化人才等方面為幫扶地區提供更多的幫助與服務,構建村務民主、公開、透明制度,不斷拓寬村民與掛職干部、村民與村干部以及掛職干部與村干部之間的溝通渠道,完善農村治理體系。
4.高校掛職干部可以充分發揮校地、校企合作優勢,拓展幫扶地區經濟發展渠道,構建“學校+地方”“企業+地方”雙重幫扶模式。一方面,可以充分調動自身資源,給予地方企業必要的技術指導和技術支持,借助“互聯網+”思維推動地方企業發展成為“電商”,拓寬銷售渠道;另一方面,通過多種媒介加大對幫扶地區的宣傳推廣力度,吸引社會資本投資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加速貧困地區脫貧。
三、高校掛職干部發揮作用的“七大舉措”
高校歷來是傳播先進思想文化和實施教育幫扶的高地,“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志”的特性決定了高校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特殊功能。因此,應充分發揮高校掛職干部的優勢,瞄準“指導建強組織、推動精準扶貧、興辦惠民實事、加強基層治理”四項主要任務目標,通過精準“述”貧、精準“管”貧、精準“識”貧、精準“幫”貧、精準“治”貧、精準“考”貧、精準“獎”貧七項具體措施,激發高校掛職干部的內生動力,形成“述、管、識、幫、治、考、獎”的閉環管理體系,從思想上、行動上提高高校掛職干部在精準扶貧中的針對性和長效性。
1.精準“述”貧:不斷完善配套政策,加大政策宣傳力度。精準“述”貧是高校掛職干部作用發揮的前提條件,目前,精準扶貧政策的宣傳力度和農民的認知度有待提高,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因此村委會、村民代表大會、高校掛職干部以及上級主管部門要加強對精準扶貧政策的宣傳和解讀,通過入戶宣講、村民代表大會等多種方式為貧困居民分析、講解各項方針政策;搭建網絡信息平臺和微信平臺,及時宣傳國家、省、市出臺金融扶貧、產業扶貧、教育扶貧等有關精準扶貧的惠民政策,使農村居民能夠深刻理解黨和國家的政策方針;進一步加大媒體和網絡對精準扶貧政策的宣傳報道,尤其是對高校掛職干部作用發揮的報道。通過多種渠道的宣傳,使貧困人群深刻地理解精準扶貧政策以及高校掛職干部對地區發展帶來的轉變,提高農村貧困居民對精準扶貧的知曉率,切實拉近農村貧困居民與掛職干部之間的距離。
2.精準“管”貧:充分發揮掛職干部主體責任,做好統籌協調和監督檢查。精準“管”貧是高校掛職干部作用發揮的必要因素。高校掛職干部是高校實施精準扶貧戰略的重要載體,因此需要通過個人和高校雙重管理保證精準扶貧工作的有效落實。在高校掛職干部自我管理方面,高校掛職干部應建立與扶貧地方政府部門的統籌協調機制和高效溝通機制,打通個人與幫扶地區的溝通渠道;針對幫扶期間實施的教育幫扶、技術幫扶、產業幫扶等活動建立“回訪”機制,繼續發揮個人優勢做好技術和產業支撐。在高校對掛職干部管理方面,高校內部應進一步健全精準扶貧工作溝通機制和管理體系,充分發揮高校紀檢部門和組織部門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管理監督責任,不斷完善扶貧工作監督檢查和問責機制,對高校扶貧管理機構是否健全、扶貧指標和前期工作是否落實、幫扶干部扶貧針對性、有效性,溝通機制健全程度,扶貧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等進行定期的跟蹤問效,并針對扶貧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整改、追責,提高幫扶實效。
3.精準“識”貧:做好前期調研工作,深入群眾一線了解群眾實際困難。精準“識”貧是高校掛職干部作用發揮的現實基礎。高校掛職干部與政府機關選派的掛職人員在政策知曉度方面、基層工作經驗方面、與底層人員接觸方面處于一定的劣勢,這也使高校掛職干部作用的發揮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4.精準“治”貧:賦予更多的政治權力,具有一定的話語權和表決權。高校掛職干部應通過相互博弈獲取更多的話語權和表決權,全面參與幫扶地區的參政議事、大小事務管理與決策、農村換屆選舉、向上級匯報扶貧現狀等全過程管理環節,實現高校掛職干部與村干部權責相等,從而保證雙方共享信息、風險與績效,共同參與幫扶地區的治理,充分發揮高校掛職人員的積極作用。
5.精準“幫”貧:資金幫扶與智力幫扶相結合,變被動“輸血”為主動“造血”。精準“幫”貧是高校掛職干部作用發揮的主要途徑。在現有資金幫扶的基礎上,重點加強智力幫扶,更好地發揮高校掛職干部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主動性。
6.精準“考”貧:引入第三方考核,構建多目標因素的綜合考評體系。精準“考”貧是高校掛職干部作用發揮的成果體現。在考核體系建立方面,目前不少地方已經將政策執行、資金落實、作用發揮等因素作為掛職干部的考核指標,但是面對扶貧新形勢和新要求,在考核結束后及時將考核結果公平、客觀地反饋到個人、政府管理部門和高校管理部門,管理部門應及時總結扶貧情況、找出不足。
7.精準“獎”貧:完善激勵和獎懲機制,高校評優、晉升優先。精準“獎”貧是高校掛職干部作用發揮的反饋激勵。對高校掛職干部的表彰和激勵是提高扶貧效率的重要因素,也是充分調動高校領導干部參與精準扶貧工作積極性的關鍵。
高校選派掛職干部參與精準扶貧是國家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也是高校提升干部能力素質,加強對外交流合作和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途徑。隨著國家精準扶貧戰略的不斷深入,必須進一步發揮高校掛職干部在教育幫扶、信息化建設、科技人才、校企合作、基層黨建等方面的優勢,不斷健全選拔、管理和考評機制,確保“述、管、識、幫、治、考、獎”閉環管理體系有效運作,從而激發高校掛職干部內生動力,確保高校掛職干部的作用發揮。
參考文獻:
[1] ?李俊杰,李曉鵬.高校參與精準扶貧的理論與實踐——基于中南民族大學在武陵山片區的扶貧案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79-84.
[2] ?張偉平,李期.地方高校在精準扶貧中的責任擔當[J].學理論,2018,(5):159-160.
[3] ?李永明.高校精準扶貧工作的必要性、優勢與實現路徑研究[J].云南開放大學學報,2016,(4):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