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志紅 李樂晨
摘 要:本文立足于鄉村振興戰略大背景,探究鄉村振興與農村精準扶貧戰略二者的邏輯聯系,并以河北張家口市的調研實際做為案例分析,結合相關的文獻資料,分析張家口市在實施精準扶貧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旨在搭建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二者之間的融洽機制,更加有效地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探究精準扶貧的實施路徑,從而推進張家口市貧困村得以長期脫貧致富,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
關鍵詞:鄉村振興 農村貧困 精準扶貧 特色扶貧
1.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下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和實施為農村的綜合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鄉村振興,其首要問題是實現生活富裕,而富裕最基本的要求是實現貧困人口脫貧。但目前仍存在偏遠地區農村深度貧困的現象,貧困程度高、脫貧難度大、扶貧成本高等問題。需要我們堅持精準扶貧的政策,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本文旨在發現精準扶貧實施現實中存在的問題以及面臨的挑戰,為今后貧困地區的發展提供可行性建議。
貧困問題不同程度的存在于每個社會,在封閉的環境使得其貧困問題出現“惡性循環”即由于收入水平低而導致儲蓄和消費水平低,進而影響資本的形成和生產水平,低生產水平又導致低收入,由此形成貧困現象的往復循環。為避免惡性循環鼓勵城市資本進入農村,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對貧困地區的經濟起到極大的幫助和帶動作用。
2.鄉村振興戰略與精準扶貧的聯系
精準扶貧是鄉村振興的前提及構成,在實施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農村扶貧將面臨新的任務和新的挑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推動新時代“三農問題”發展的行動指南,也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重大目標。
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之間是相互協調和相互促進的關系。精準扶貧通過政策性措施,精準瞄準貧困地區和貧困戶推進脫貧攻堅,解決農村貧窮落后的問題,為進一步鄉村振興奠定基礎;鄉村振興在協調城鄉人力物力資本等要素配置,實現帕累托最優的過程中,給鄉村地區發展帶來了機遇,極大的強化了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降低了精準扶貧的制度費用,帶動了貧困地區農民的就業,提高農民收入,實現脫貧任務指日可待。
3.精準扶貧實施中存在的問題———以張家口市為案例分析
張家口市又稱“武城”,是河北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處京、冀、晉、蒙的交界處,是溝通中原與北疆、連接中西部資源產區與東部經濟帶的重要紐帶。張家口的農村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張北、康保、沽源等高寒區,貧困深度重,比例高,是最難啃的硬骨頭,精準扶貧政策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著很多嚴重的問題以及面臨著各種困難:
3.1扶貧制度不夠完善,社會組織參與度不高。精準扶貧作為一個長期長效的國家政策,它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現狀的改善而不斷變化。精準扶貧的根本目標是實現精準幫扶和脫貧,幫助貧困人口提高生活水平,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但實際情況和預期效果有一定的差距。雖然政策提出時,不斷強調精準識別、分類實施,對于不同地區采取因地制宜的脫貧辦法,但是部分政策只停留在表面,對于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無法采取有效的應對方法。
3.2盲目追求脫貧任務的實現,忽視實際貧困程度。扶貧工作的計劃落實難以保障,在扶貧工作開始初期,會出臺相應的考核機制,對扶貧隊伍的工作具有一定要求和約束作用,但在后期扶貧工作落實階段,要建立相關制度加以規范和落實。不顧農民實際情況和真實的貧困程度而搞政府業績的行為是我們嚴格要杜絕的,既浪費了資源,也不能保證在全面小康社會到來之際,真正實現脫貧,農民真正擺脫貧困,過上好日子需要我們通過實際行動來共同努力。
3.3 貧困人口文化水平過低,脫貧觀念淡薄。貧困人口大多是長期處于貧困地區,日常收入來源極其有限,對于生活形成了自身的思維慣性。貧困地區農民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質不高,由于長期貧困的環境,教育資源匱乏,農民無法對國家政策形成客觀的認知,對脫貧事業也沒有清晰的認識,這就導致了精準扶貧政策實施過程中存在貧困人口的不理解和不作為,再加上農村相對封閉的思想觀念根深蒂固,不能接受新事物新政策,對扶貧工作理解不深刻,農戶由于文化程度低,對國家政策不理解,只是單方面不愿意脫貧。
4.推動精準扶貧實施的對策建議
4.1加強監管,落實精準扶貧政策。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是情系農民,為解決農民貧窮落后的生活狀態而做出的決策,政府的出發點是為廣大農民群眾謀福利的要建立健全脫貧攻堅考核指標體系,在制定相關目標時,配套制定相關監督機制保證其可行性和有效性,杜絕“形象工程”,扶貧隊伍應當嚴格按照規定落實精準扶貧政策,從實際出發,干實事,制定嚴格的工作考核體系,明確每個人的職責為改善農民生活,實現穩定脫貧而持續努力。
4.2 加大內生動力培育力度。張家口深度貧困地區由于交通不便,長期封閉,教育水平落后,使當地人形成因循守舊的心理,對外來新文化容易產生排斥的心理。消極認命的人生觀、懶惰懈怠的生活方式,宗教勢力和封建迷信很容易滲透,導致“懶散慢”現象根深蒂固。政府需要通過扶貧先扶智的措施,提升農民的思想道德觀念,通過評選當地優秀的農民起到帶頭模范的作用,選舉“致富之星”“脫貧之星”“幫扶之星”激勵普通農戶轉變觀念,激發農民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4.3 完善組織領導和監督機制。增強扶貧干部隊伍的責任心和戰斗力,加強監管,完善各級部門領導間的相互監督激勵機制,規范領導人員的行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絕非朝夕之功,不是輕輕松松就能解決的,各級政策部門在制定行動規劃是一定要切合實際情況,扶貧標準不能隨意降低,必須實施嚴格的組織考核評估,完善扶貧監督,扶貧標準不能隨意降低,堅持年度脫貧攻堅報告和監督檢查機制,加強督查問責,對不嚴不實、弄虛作假的要嚴肅處理。
4.4 轉變文化觀念,提高貧困戶脫貧自主性。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必須通過各種措施提高貧困戶的脫貧自主性,扶貧工作不只是物質層面的幫助,更離不開精神上的支撐,扶貧的關鍵是貧困戶自身思想的轉變,提高自身對于貧困的重視,擺脫傳統落后的思想觀念,主動學習新知識,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思想上的貧困才是貧困的內在根源。村級干部隊伍的建設尤為重要,加大對農戶的農業知識方面的培訓力度,通過宣講和培訓,鼓舞激勵農戶通過自身共同努力實現擺脫貧困和致富的動力。
5.結論
精準扶貧戰略要趁機抓住當前鄉村振興的機遇,利用鄉村振興引來的人才資本搞農村建設,在此基礎上更加有利于扶貧攻堅任務的早日實現,幫助廣大人民群眾脫貧致富,為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打好鋪墊。脫貧攻堅是我國當前減貧的主要任務和基本方式,它與城鄉融合發展、共同富裕、質量興農、鄉村綠色發展、鄉村文化興盛和鄉村善治一起,共同構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
參考文獻:
[1] 鄭風田.等、靠、要思想是我國農村最大的“貧困”[J].農村工作通訊,2017(15):48.
[2] 袁彪.基于精準扶貧視角下的鄉村振興發展路徑探索[J].農業經濟,2018(07):47-48.
[3] 許加星,高猛.鄉村振興視角下的精準扶貧研究[J].管理觀察,2018(20):107-108.
[4] 朱家舜,王朗.鄉村振興戰略下精準扶貧策略[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8(22):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