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毅
摘 要:本文就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工作的開展進行分析,重點了解到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策略,希望能夠通過本文的研究,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以此幫助學生觀察能力的改善,同時也為學生后期的知識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 科學教學; 觀察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6?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11-076-002
科學課程能夠讓學生提高對于大自然的認知,有效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得到提升。
一、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重要性
小學科學課屬于一門啟蒙性的學科,能夠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而科學素養實際上指的就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思維,是學生結合使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最佳能力。例如學習科學課堂上的《熱脹冷縮》有關的知識內容時,教師就可以采用實驗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學習,首先為學生準備幾個癟了和漏氣的乒乓球,讓學生自己想辦法把乒乓球恢復原樣。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可以把球放在熱水中,這樣能夠有效解決球變癟了的問題。但是,漏氣的球并沒有鼓起來,這時候教師就可以提出問題:“為什么漏氣的乒乓球無法恢復原樣?癟了的球在熱水中恢復原樣的原因是什么?”這樣就能夠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也能夠讓學生的求知欲望被激發,對于培養其觀察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二、傳統科學課教學中不利于提高學生觀察能力的因素
(一)脫離生活進行教學
在傳統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模式中,教師在課堂上一般都是“就事論事”,講解哪一部分知識,就根據哪一部分的知識內容進行學習,完全按照教材上所涉及到的知識點,按部就班地進行知識的分析,完全忽視了教材中的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聯系這一特點。所以教學工作無法與實際生活相互銜接,很多事物和現象也不能夠與生活中的內容進行對比和聯系,更沒有積極有效地引導學生,自主對生活中所觀察到的事物進行探討和分析。學生通過知識的學習,或許能夠找到掌握教材中的內容,但是這種知識的學習卻建立在死板的課堂基礎上,學生的科學素養無法得到提高,觀察能力的培養也自然無從下手。
(二)不注意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的結合
在小學科學課堂上教師在教學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沒有把理論與實驗教學內容相互結合,這種現象存在的原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就是教師一味地講解教材中所涉及到的理論知識,卻忽視了把實驗的過程演示給學生,導致學生只能夠根據教師傳遞的結果死記硬背,而無法真正了解這一知識提出的原因和過程。同時教師也沒有給學生進行實驗操作的相關機會,影響了學生對于知識的驗證效果,更無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特別是在很多學校之中,由于校園所位于的地區相對比較偏遠,受到了教學條件的限制,所以沒有機會經常開展實驗課程,學生在科學課堂上也只能夠是以理論知識為主進行學習,完全無法培養自身的綜合能力和素質。
另一方面就是很多校園中任課教師,能夠在科學課堂上給學生進行實驗的演示,并且安排學生對實驗環節進行操作,但是這些環境和實驗的內容卻缺乏科學合理的針對性,導致理論和實驗教學無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二者不能夠互補。這樣的情況下,課堂成為走過場,學生在看教師實驗的過程之中,也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并沒有真正的受到啟發,自身的觀察能力無法得到提升和培養。
(三)不注意課內外教學的結合
在小學校園教學工作開展的過程之中,科學課堂上一些教師由于受到了傳統教學模式和思想理念的影響,認為滿堂灌的形式才是課堂教學工作開展的主要方法,并且認為課堂教學工作應該以教師為主,進行知識的講解,所以并沒有拓展課堂的環境,只是把教室當作教學工作的主要場所,而學生也被禁錮在教室之中,無法把課內外的相關知識內容進行結合,不能夠為學生的知識學習開展第二課堂。
小學階段科學課程的教學工作,其整個知識體系大多數都是來自于自然界和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所以如果教師沒有把課內外教學內容和相關知識進行結合,沒有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對大自然的內容進行觀察和思考,那么學生本身所具有的觀察能力,也無法得到培養和提升。實際上,很多科學成果最終得出結論,都是建立在大自然和生活上,對其進行充分的觀察和基礎上的。例如:牛頓的第二定律,便是蘋果落地之后,牛頓在一瞬間所產生的靈感。所以在科學課堂教學工作實施的過程之中,如果教師沒有注重課內外教學的結合,只會影響整個課堂教學的效果,學生的觀察能力也不能夠被良好的培養和激發。
三、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善于啟發,培養觀察的興趣
在校園知識學習的過程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喚醒學生對于大自然內部相關知識學習和觀察的欲望,保證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真正的通過科學課堂感受和體會到觀察知識的樂趣,學生只有在觀察的過程之中,才能夠對所學習的知識內容產生興趣,也能夠逐漸觀察到更多具有樂趣和特點的知識內容,并且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觀察和知識學習的過程之中。所以教師在教學階段,還是要善于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學會觀察,保證學生能夠通過教師的指點進入快樂的科學知識觀察旅程。
例如在學習《土壤與生命》這一部分知識內容的時候,對于學生來說,土壤是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可以看見的東西,每天上學都需要踩著土地走到學校,而這樣一個比較普通,也是非常常見的物品,到底需要對它觀察什么呢?土壤到底有哪些觀察的必要?學生在學習之前先入為主的認為,土壤并沒有觀察的必要。所以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真正的走到校園的草坪和花壇之中,讓學生知道簡單平凡的土壤,卻能培育出小花和青草,這樣學生就能夠對課堂產生足夠的興趣。然后教師讓學生進行比賽,每個人選擇一塊土地,種植自己喜歡的植物,比較哪一個同學的植物能夠長得更好,這樣學生就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去了解土壤和觀察土壤,也能夠讓學生的觀察能力得到有效的培養。
(二)善于啟智,培養觀察的技巧
通過教師的引導和教育之后,學生能夠對觀察產生足夠的興趣,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就需要教會學生,觀察過程中所需要掌握到的技巧,因為學生在觀察的階段,通常是毫無順序的,想到哪里就觀察到哪里,這樣沒有計劃的觀察會導致學生的時間被浪費,也無法發現觀察的重點內容。所以這也要求教師能夠有目的的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能夠真正的掌握觀察的技巧,不僅僅保證學生能夠學會制定觀察的計劃,也需要學會使用工具,輔助自己對于相關知識內容的觀察,抓住其中的細節內容,以此達到更好的知識學習效果。
例如在學習《植物的一生》這一部分知識內容的時候,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給學生展示果實和種子,有一些是常見的,有一些是學生沒有見過的,學生在開始的時候,注意力都集中在水果上,討論哪些水果好吃,哪些色彩比較鮮艷,并沒有人刻意的去觀察種子和果實。所以,教師就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觀察講臺上,哪些才是果實?哪是些是種子?種子和果實的區別是什么?這樣就能夠啟發學生的智慧,讓學生找到觀察的方向和目標,也能夠讓學生細致地對其進行分析,了解果實和種子的特點,這樣就能夠讓學生學會從外到內、從整體到細節的觀察方法。
(三)善于啟心,培養觀察的毅力
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能力并不強,在長達四十分鐘的課堂上,很多學生甚至十分鐘之后就已經出現了溜號的現象,這也不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提高自身的素養。所以教師也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之中,通過觀察能力的培養,走入學生的內心,讓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有著良好的毅力,保證持之以恒的習慣,促進學生全方面的發展。例如在學習《我們來養蠶》這一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自己親手養一只蠶,觀察蠶的孵化,了解蠶的成長經歷。在這一個漫長觀察的過程之中,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也能夠培養學生的良好毅力,在孵化之后,讓學生飼養蠶寶寶,看著蠶寶寶一點一點的長大,學生的成就感也能夠油然而生。在這整個活動開展的過程之中,需要將近兩個月的時間,這種長期的觀察活動,能夠讓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產生更多的認知,也能夠讓學生對于一個生命有著更多的了解,自然而然通過這樣的觀察活動,學生也能夠更加敬畏大自然,提高自己動手實踐能力的同時,把觀察變成樂趣,保證學生自身觀察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綜上所述,縱觀我國小學校園教學工作的實際開展狀況能夠了解到,在小學校園內,科學課程的開展長久以來受到忽視,主要就是因為這里課堂教學工作在實施的過程之中,教師并沒有意識到課堂所占有的優勢,同時也沒有真正的把這一學科對學生的教育效果發揮出來。課堂采取的都是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這樣的環境導致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效果不佳,自身的水平也無法得到提升。所以在以上內容中,本文重點探討和分析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工作的具體實施策略,希望能夠在根本上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保證學生能夠通過科學知識的學習,形成良好的觀察能力,以此為其后期的成長和進步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張曉麗.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9(29):69-70
[2]邱海燕.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J]甘肅教育,2019(14):95
[3]韓旭.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實驗觀察能力的培養初探[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04):68
[4]趙秋燕.基于微課的“實驗探究型”教學模式實施及效果評價——以探究“電磁鐵”為例[J]教育與裝備研究,2018,34(11):53-56
[5]武仲萬.小學科學教學中關注學生良好習慣培養的策略分析[J]學周刊,2018(24):24-25
[6]盧偉平.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實驗觀察能力的培養心得[J]課程教育研究,2017(40):153
[7]楊少華,虞召峰.關于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觀察能力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7(12):41+76
[8]任鳳芹.有效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的小學科學教學方式實驗設計[J]當代教師教育,2012,5(02):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