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峰
摘 要: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用對話教學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的學習,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應針對學生處于被動地位、不平等的師生關系、不合理的對話形式等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開展生生對話、師生對話。
關鍵詞:對話教學法;數學教學;問題;生生對話;師生對話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17-0025-01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廣大教育者越來越重視對話教學。在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中,通常是教師一個人唱“獨角戲”,學生在課堂上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很少有交流和對話,教學效率低下。為改變這種狀況,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可以應用對話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能夠對學生的學習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就目前數學課堂中的對話教學來看,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本文試圖分析這些問題,并嘗試提出有效應用對話教學法的策略,以期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鑒和參考。
1.學生處于被動地位
部分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仍然沒有轉變落后的教學觀念,仍是以自己的講授和說教為主,忽略了讓學生發表意見、聽取學生的意見和想法。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即使聽不懂教師所講或遇到問題,也不愿意主動提出來。雖然有數學教師在課堂上創設了對話教學情境,但設計了很多具體的框架,這無形之中會限制學生思維的發展,讓對話教學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2.不平等的師生關系
開展對話教學的前提是師生關系平等,而且對話教學的形式也是基于這種平等師生關系的。但在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放不下自己的師尊威嚴,使得師生關系無法真正平等。另外,很多時候,一些教師不愿意給學生提供平等對話的機會,主要是因為害怕麻煩,害怕出現不可控的局面,于是對于學生提出的一些意見和想法直接忽略掉。這些,使得數學教學中的師生無法處于平等地位,使得對話教學無法有效開展。
3.不合理的對話形式
通常,教師在教學前需要先設置一定的教學目標,但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課堂的預設目標與生成性目標同等重要。生成性目標一定程度上凸顯了對話教學的價值,而且在課堂上需要教師先實現預設目標,之后再實現生成性目標。但是,一些教師不重視對話教學的形式,使得課堂上關鍵的細節毫無預見性,因此也就無法結合課堂情況設置合理的對話形式。
1.鼓勵生生對話
在對話教學中運用生生對話形式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也能為學生營造自由表達的氛圍,能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此外,學生在生生對話過程中不僅能堅持自己的觀點,還能試著聽取并接受他人的觀點,進而可以通過對話完善與發展自身的思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生生對話還有利于增進師生間的情感,有利于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因此,教師應該鼓勵生生對話,讓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例如,教學“平行與垂直”中“平行”的概念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畫出2組~3組不同關系的直線,然后引導學生對這些直線進行分類,同時讓學生討論所畫直線的位置關系。部分同學會認為所畫直線不會相交,也有部分同學認為會相交。根據學生們的兩種意見,教師可以把他們分成兩組,并以“所畫直線會不會相交”為題開展對話。通過生生對話,學生們能夠逐步達成共識,形成一致的觀點,進而為深入學習本節課內容奠定基礎。
2.開展師生對話
在課堂上,教師是教學者,學生是學習者,二者是教與學的關系。課堂上有效的師生對話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利于學生快速掌握課堂所學知識。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并確保師生對話的順暢與有效。這就要求教師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教師在課堂上要注重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并以學生為出發點設計各教學環節,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欲望。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創設疑問式對話教學情境,以此激發學生提問的欲望。其次,教師可以將學生們分為幾個討論小組,讓學生互相討論學習,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與空間,組織學生根據學習內容提煉對話,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最后,巧妙設置課堂互動,提供師生之間互動與交流的時間、空間,通過問答的方式實現師生對話。在課堂上,教師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學生的想法與做法,進而提高師生之間的溝通效率。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教育改革的深化,固化的傳統教學模式已經逐漸被淘汰,當前教育背景下教師在課堂上運用對話教學法刻不容緩。因此,數學教師要優化對話教學法的應用,逐漸提高對話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除了有效開展生生對話、師生對話外,還要不斷探索提高對話教學法應用效果的方法,以不斷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陳惠芳.小學數學生態課堂對話教學的現狀與對策[J].江蘇教育研究,2012(23).
[2]路廣貞.基于對話教學理論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研究[D].聊城大學,2017.
[3]湯鳳生.對話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江西教育,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