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欠龍
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合理運用互聯網模式,適時創新教學資源,整合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文章結合教學實踐,對基于互聯網模式下的數學核心素養培養進行研究。
關鍵詞:互聯網模式;初中數學;思維發展;應用能力;探究能力;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17-0063-01
當下教育正轉型步入信息化時代,豐富的教學資源,生動直觀的影音型展現,為課堂教學最優化提供了有利條件。互聯網背景下的數學課堂教學在教學目標、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等方面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革。教師要與時俱進,充分借鑒信息化平臺,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拓展學生思維空間,優化課堂教學,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從教學方法、課堂環節以及教學評價等三方面闡述如何培養學生的教學核心素養。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就要創新教學方法。而將互聯網模式應用于數學教學,就是一種有效的教學途徑,能實現上述教學目標。教師要將學生核心素養培養融入課堂教學之中,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切實提高教學效果,也同樣少不了互聯網的運用。因此,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對數學教學大綱以及學生的發展特點進行了解,并制訂詳細的教學計劃,將學生學習過程與教師教的過程進行有效整合,使數學課堂教學更加高效。互聯網模式的運用,不僅能增加課堂的趣味性,還能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例如,在教學“函數”這一章節時,為了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互聯網與教學進行融合,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教師可運用互聯網制作一個課件,提出一些具有針對性的問題:函數的含義是什么?應該怎么理解函數的定義?植物的生長與溫度之間存在函數關系嗎?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在通過課件講解這部分知識后,讓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回答。這種教學方式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積極思考,讓他們集中注意力學習相關知識。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忽略課堂導入環節,這種做法是不對的。課堂導入能集中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將心思迅速回歸到課堂上。有趣的課堂導入還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青少年學生對互聯網特別感興趣,因此教師可以運用互聯網進行課堂導入環節的設計。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運用互聯網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播放一段解放軍行軍的視頻,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隨后引出問題:解放軍叔叔進行野營拉練,晴天每天走35千米,雨天每天走28千米,11天一共走了350千米,這期間晴天共有多少天?讓學生利用一元一次方程進行解答。運用互聯網模式進行數學教學,將數學與生活完美結合,讓學生在認識數學重要性的同時,提升運用能力和探究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建立教學評價體系,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檢驗。在傳統的教學評價中,一直都是以分數為主,這樣的教學評價是不完善的,也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核心素養的培養。因此,教師要改變這種評價方式,積極運用互聯網模式完善教學評價,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優勢,增強自己的自信心,找到歸屬感以及優越感。完善的教學評價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例如,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與老師進行互動,可以運用互聯網模式建立一個更加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教師可在互聯網的支持下建立一個專屬網站,在網站中有學生各方面的表現,有對學生數學成績的評價,有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評價,有對學生動手能力的評價以及對學生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能力的評價。這種完善的評價體系,有利于教師對學生進行全面了解,能激勵學生努力學習,不斷進步。互聯網模式能完善教學評價體系,使教學評價具體化,有利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運用互聯網模式,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合理運用信息技術,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整合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教學,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呂陽生.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數學教學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38).
[2]唐春杰.淺談初中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6(02).
[3]游惠麗,林靜.“互聯網+”背景下初中數學復習課優化教學實踐嘗試[J].福建中學數學,2018(08).
[4]蔣棟才.互聯網視域下改進初中數學教學的策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