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豪 李江
摘 要:本文以新工科建設為背景,以應用型人才為導向,積極探索新的教學理念,進一步調整課程結構,加強學科交叉融合、產學融合,不斷提升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創新能力,結合專業實際,探索在新工科背景下的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
關鍵詞:新工科;土木工程;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2-0013-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2.006
新工科建設面向當前科技革命帶來的深刻變革,著眼于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工程技術人才,有助于推進中國從工程教育大國變為工程教育強國。其內涵主要體現在“新”字,新就包括教學理念要新、學科結構要新、培養模式要新,有了這三者的基礎,才能最終形成在新時期面向新經濟的工程培養新體系。
(一)教學方式陳舊
作為國家發展中必不可少的傳統工科專業,土木工程專業人才需求量大,報考人數較多?,F如今,普通高校大多采用大班教學,在長期的專業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常常以自我為中心,沿用傳統灌輸式的授課方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本身是有動手能力和探索潛質的,只是傳統的灌輸型教學方式無法激發學生的個人能力。這種教學理念,對早些年培養理論型人才是可行的,但已經無法適應新時代、新經濟對工程教育的需求。
(二)產學存在差距
現如今,大學生通過四年的理論知識學習,具有了一定的技術水平,但因為實踐機會較少,實際應用能力顯得不足,與企業所需的專業人才有所差距,這就導致很多學生到就業崗位后需要重新進行學習,甚至一部分學生因此無法順利就業。這就造成了高校不斷產出的畢業生無法滿足企業新要求的問題,如此充分說明了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的發展需要。新時代對工程人才有新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須做好供給側改革,探索校企合作、共同培養的新模式,真正做到產學融合,以培養出更多新時代“復合型”工程應用人才。
(一)加強學科交叉融合,不斷優化課程結構
土木工程專業作為一個實踐性、應用性非常強的專業,其定位必須和行業的需求及發展相契合。為此,新工科背景下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的學校,在專業定位方面應具有明確的導向性。從土木工程專業學生今后就業和個人發展情況來看,全面構建以基礎類、專業類、人文類、工具類等多方學科交叉融合的課程體系至關重要。
(二)改進傳統教學方法,積極探索素質教育
現如今,教學培養模式應以學生為主,提倡翻轉課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化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讓教師成為學生的引導者、學生成為知識的發掘者,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不可否認的是,傳統課堂授課是必要的,但新時期應該將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和新方法有機結合,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學習的個性與地位,適當改變考核方式,積極引導學生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動手和動腦的能力,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加強綜合素質教育,拒絕灌輸式的,以考試為目標的培養方式。
(三)大力抓好學風建設,強化學生專業基礎
良好的學風是學校教育質量的重要保障,所以必須要把加強學風建設作為一個有力抓手。一是要改變師生思想觀念,重視專業知識的教與學。教師應將重心回歸到本科生教學上,嚴格貫徹“以生為本”的要求,而學生應該提高思想認識,從剛入校就打牢思想基礎,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二是要改善校園環境,加強師生交流,提升文化底蘊。學校應合理安排文化活動和科技競賽,用活動和競賽促進學生成長和發展,將所學運用于實踐,不斷整合調配優質教學資源,最大程度保障好學生們的學習環境。三是進一步優化評價機制,對待教師不再是唯科研論,對待學生不再是唯分數論。要綜合考察教師的師德和教學成果,考察學生的專業綜合能力和實踐水平。
(四)努力促進產學融合,增強工程實踐能力
傳統培養模式的弊端在于培養的人才不能很好地與市場契合,其主要矛盾、直接原因正是工程實踐能力較差,所以另一個有力抓手便是深化產學合作和構建校企實踐平臺,嘗試改革部分實踐教學方法,強化過程控制和考核評價,努力提升實踐教學效果。一是要將理論與實踐兩手抓,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導向,提高實踐課的質量和效果,邀請企業導師入校指導實踐或帶領學生入企業一線參加實訓,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二是健全產學合作體制,根據專業實際聯系多家合作企業,互派教師職工交流學習,掛職鍛煉。從教學源頭開始改變,助力學生成長,使學生的專業素養一步步貼近企業需求。
新工科背景下,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高校要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把人才培養放在首位,不斷改進教學理念,積極優化課程結構,大力抓好學風建設,穩步推進產學結合,與時俱進,深入探索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新方法、新途徑。土木工程作為傳統工科,更應跟上步伐,以創新融合發展為理念,打造多種學科交叉課程新體系,引導學生開展創新實踐活動課程,重視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工程實踐能力,這是土木工程專業培養“復合型”應用人才的根本途徑。
參考文獻:
[1]佚名.“新工科”建設復旦共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
[責任編輯 杜建立]
作者簡介: 張景豪(1996.7— ),男,漢族,陜西商洛人,西安理工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計算機應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