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琦 張宇
摘要:在高速發展的時代,金融業也大力發展,互聯網金融氤氳而生,但互聯網金融作為新興產業,在金融態勢升級發展的同時,風險也隨之而來,而信用風險作為傳統金融業中主要風險,在互聯網金融中更加突出,因此,對于征信制度建設和管控互聯網金融就變得更有意義。
關鍵詞:征信制度;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風險
中圖分類號:F83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9)015-0350-01
一、我國征信制度管理與發展
1.征信制度背景
征信在本質上屬于信用信息服務,在實踐中表現為專業化的機構依法提供企業和個人的信用信息,并對其資信進行評價,以此滿足在信用交易中對信用信息的需要,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而在當前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創新金融行業的發展使得征信制度管理加強,產生大量征信機構,利用金融客戶和消費者的基本信息,促成雙方合作,互利共贏的經濟金融環境。征信在現代社會中經濟發展和社會金融的建設中發揮著基礎作用。
2.征信制度管理模式
征信行業的發展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模式。我國征信業大致分為三大發展模式:一是基于金融監管要求形成的征信發展模式,表現為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為特征的政府主導模式;二是基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需要,這類征信模式大多重視個人征信;三是行業協會主導的同業發展模式和快速發展的網絡征信的發展模式,這類模式以企業征信為主,市場化運作特征明顯。
二、互聯網金融的內涵及模式
1.互聯網金融的內涵
互聯網金融(ITFIN)是指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互聯網金融不是互聯網和金融業的簡單結合,而是在實現安全、移動等網絡技術水平上,為適應新的需求而產生的新模式及新業務。
互聯網金融以平臺為依托,進行第三方支付、金融中介、電子商務、電子理財和金融電子產品等多種形式的創新和發展。他是建立在現代大數據庫的基礎上,使更多的客戶和消費者通過互聯網進行信息的交流,并根據大數據形成新型的信息交流鏈條。
2.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的模式及分析
目前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有兩種模式可選,一種是依托于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而建立的征信模式(平臺征信),另一種是將互聯網信用制度納入央行征信系統數據庫(央行征信系統)。
(1)平臺征信:我國平臺征信呈多元化發展,產生多種業務形態及代表企業,例:第三方支付、P2P網貸、互聯網供應鏈條金融。平臺征信主要通過客戶的消費行為收集交易數據,從而累積大量網絡交易信息。在平臺征信中,很有指向性的收集客戶的網絡交易信息及其相關信息,征信渠道和信息類別過于單一,無法準確反映客戶個人完整的征信信息,所以導致信息難以交流和交叉驗證。
(2)央行征信系統:央行征信信息是反映了各行業信息主體事務信用狀況信息。人民銀行及相關部門成立央行征信平臺具有穩定的數據來源。央行征信經過近十幾年的發展,目前已經初步實現在各商業銀行之間信用信息共享,并提供客戶個人征信信用的查詢服務,將行業內的統一征信平臺納入央行征信系統中,充實數據庫,實現信息共享,建立全社會的失信懲治制度。
三、互聯網金融所產生的風險分析
1.信用風險
這里信用風險所指為借貸風險。在借貸交易過程中,存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離,使得信息不對稱,導致了信用風險的產生。在互聯網金融借貸平臺下,依靠互聯網技術,通過線上,使得交易者在身份確認和信用評價評級不對稱,加之管控措施不完善,出現大量違約,導致客戶信用額度急劇下降。
2.技術操作風險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得益于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普及與突破,后者同時也帶來技術漏洞、網絡安全和信息泄露等問題。互聯網金融在我國尚屬新興業態,發展時間較短,歷史數據缺乏,同時為了追逐市場和利潤,存在著互聯網金融企業利用政策和監管盲區創造并占有不合規收益的情況。
3.信息風險
在目前我國信用體系尚不健全的條件下,交易雙方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較之傳統金融業更容易出現。同時,由于互聯網金融的興起,使得互聯網金融的客戶信息流失于傳統的銀行金融機構之外,使得傳統金融數據庫基礎數據嚴重丟失。
4.監管風險
我國當前并沒有專門面對互聯網金融業的法律法規,并且征信體系基礎性建設制度不夠完善,社會基礎和法律基礎薄弱。互聯網金融的實時性、互動性和無邊界性打破了交易的時空限制,超出了一國監管機構的能力和范圍,需要更廣泛的國際協調與合作。
四、征信制度體系健全完善對互聯網金融的調整建議
1.完善法律法規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我國可在已有的法律法規基礎上,根據互聯網本身的性質和特點完善并補充現有的制度。在互聯網金融整個大背景之下,征信市場的發展和變化,需要適時的修訂和補充其現有法律的規定,認真研究行業的發展前景和發展模式,將互聯網金融征信行為納入統一監管范疇。
2.加強風險監測,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
針對互聯網金融所產生的風險,應該在各個領路加強管理,規避風險。
(1)針對信用風險和信息風險,需要加強激勵守信懲戒失信的制度,對失信行為加大處罰力度,約束信息泄露風險的發生。
(2)針對操作技術風險,需要加強互聯網的管控能力。技術人員根據互聯網金融擴大化和系統化的特點,對其日常指標進行監督。建立個人信用數據庫,減少信息的封閉性,從而使操作技術風險得到管控。
(3)針對監管風險,我國必須建立與失信懲戒相配套相適應的一套司法體制。互聯網金融特性打破了交易限制,超出了一國監管機構的能力和范圍,需要更廣泛的國際協調與合作。
3.加強信息共享,整合有效信息
在我國信息不流通,導致線下征信記錄不良的客戶也可以使用互聯網金融平臺進行金融交易。所以,合法有效地利用現有的系統結合,采取信息統一采集標準,各金融平臺定期向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報送合規的金融客戶信息,形成央行征信系統和互聯網征信系統的相互促進、相互補充,最終給用戶提供最為準確的有效的個人征信信息。
4.發揮征信機制作用,行業自律與政府監管結合
自律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規范運營起到促進作用。我國應建立全國性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促進互聯網金融業良性發展。再由征信平臺和央行征信系統的結合,形成有力的外部監督,從而達到形成一個更加安全有保障的互聯網金融征信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