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和傳承性,另一方面具有隨時代變遷更新的現實性。目前,我國在傳統文化傳承方面的認識還很薄弱。文章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地位及作用,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的方式進行了有力的探索與論證,以促進國人對我國傳統文化有全面而理性的認識。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當代教育;現狀;發展策略;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生活實踐中積淀起來的豐富的精神遺產,也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的集中體現[1]。中國社會不斷發展,政治經濟快速轉型,隨之而來的是在文化領域的創新,一批批有志者一味地注重文化創新,與時俱進。不可否認的是,革新文化對于國家政治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幫助,但同時也摒棄了我國大量的國粹精華和文化寶藏,大大缺少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和扶持的現狀擔憂。中國文化的發展與壯大,離不開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使之服務于新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我們應該明晰中國傳統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喚醒國人在學習借鑒西方文化的同時,不忘博大精深的民族優秀文化。
一、國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現狀
民族文化是中國數千年沉淀下來的精華。在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在不斷吸收和引進外來文化,外來文化充斥著我國的各個角落。然而,中西方文化不斷交融,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讓國人有些迷失了方向。當今社會忽視傳統文化,西方文化占據國人生活的現實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大部分年輕人青睞于外來文化,不論是國外影視還是國外書籍、國外節日,已經占據了年輕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許多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儒家思想,什么是《三字經》,反而操著一口生硬的英語、韓語、日語,對外來文化信手拈來;嘴里天天喊著吃肯德基、麥當勞,不喜歡吃面條等傳統中餐;他們不再重視傳統節日,如端午節、重陽節等,不會在傳統節日進行相關教育,反而熱衷于過西方的節日,如圣誕節、萬圣節,還進行夸張的裝扮,舉行很多形式上的活動引人注目。許多年輕人崇洋媚外,包包、服飾、食品等偏愛于外國牌子,認為國產品牌質量低下,點滴之間把中國之根、中國傳統文化拋之腦后。此外,我國傳統節日的慶祝形式也在逐漸減弱甚至淡化,如春節放煙花爆竹被禁止,元宵節打紙質燈籠被認為危險,清明節掃墓認為不必要,甚至感覺污染環境……傳統文化作為一個國家的印記與標識,卻在日益發展的當今社會逐漸消亡,這是多么可怕。
二、如何發揚中國傳統文化
在當今中國傳統文化遭受猛烈沖擊的情勢下,如果國人再不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再不保護自己的本土文化,避免其遭受侵蝕,那么我們的國家、民族將深陷萬劫不復,會給我國的發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一)真正領會中國傳統文化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主,以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為輔,并包涵各種文化形態,如法家、墨家、兵家名家等多種思想體系,以及各種民間信仰、知識、習俗等而形成的一種文化[2]。一個國家的文化是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的靈魂,是民族力量的源泉。文化的發展對國家的發展和命運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3]。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是不留余地地全部吸收,任何文化都具有兩面性,既有其精華,也有其糟粕。真正領會中華文化的精神,需要學會與時俱進,將傳統文化與時代發展緊密結合,借鑒外來優秀文化,摒棄傳統落后文化,學會審時度勢,用發展進步的眼光去解讀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二)強化各階段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
當代青年在面對兩種迥然不同的文化帶來的沖擊時,應該如何去對待,這一問題始終困擾著年輕的一代人。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我國各教育系統和單位應該注重傳統文化的起步階段,即潛移默化地對兒童階段的孩子進行傳統文化知識的熏陶和培養,讓其從小身受古代優良文化的影響,使其具有辨別鑒賞文化的能力,學會認可精華,摒棄糟粕。比如,可以在幼兒教育教學階段或者中小學階段開展古典詩文品讀誦讀,陶冶兒童的情操;可以開展以儒家典籍為主的淺顯易懂的古代文學作品的賞鑒,豐富學生的思想;也可以開展相關的系列教育活動,弘揚民族文化,突出古典教育對孩童時代的重要性。同時,對于高中及以上階段的學生,特別是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生,更不可因為專業課而忽視傳統基本文化課的學習。有的高校因專業性極強而忽視對傳統文化的開設和學習,忽視對學生文化素養的塑造和培養,這是極不可取的。在大學階段我們仍然提倡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比如將其設為大學必修課,要求學生在畢業前完成相關文化的學習任務,以免年輕人不知儒學,崇洋媚外。
(三)中國各文化宣傳職能部門應職責分明,重視相關傳統節日的宣傳教育
每年的新年之際,我們都會在各種新聞媒體上瀏覽到新一年的日歷,日歷上標紅的節假日更是吸引眾人眼球。那么到底有多少國人真正重視我國的傳統節日呢?他們僅僅關心的是什么時候放假,什么時候可以游玩,什么時候可以和同事舉行派對聯歡……而本應該引起思考的春節、清明、端午、重陽等傳統節日僅僅被當成了玩樂的標識。大家沒有認識到這些傳統節日的關鍵點在于有內容含義的“節”,而是把它單純理解為休息的假日。清明文化的意義首先是追根溯源,銘記先輩,牢記傳承,它是一種文化的延續。清明節,眾人皆知是祭祖掃墓的日子,是一個對已逝故人先賢進行“祭之以禮”的追遠活動的節日,是一個對先人表達我們追思與敬意的節日,清明更是代表著一種感恩文化。現在的我們需要感恩先賢,感恩祖宗,正是他們用心血和智慧創造了當今燦爛的文化,正是他們留下的這些優良傳統文化讓我們有了自己的根本。這就要求中國各文化宣傳部門應該在重大傳統節日來臨之際,加強對節日由來、傳統歷史、文化背景等的宣傳教育或者開展趣味高雅的教育活動,使國人真正認識到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接受并傳承我們民族的文化,有效干預國人過分重視洋節,如萬圣節、圣誕節和情人節,加深國人對中國優秀文化的情感。
三、中國傳統文化對教育的影響和意義
教育總是伴隨著一國文化的發展而發展,文化是教育發展背后的真正推動力。不難發現,一個國家文化的消亡沒落勢必導致教育落后。只要文化不滅,文明就會延續下去。傳統文化是重要的教育工具和教育材料,中國傳統文化對教育的影響是兩面性的,傳統文化中的優良部分起到積極導向作用,是國人精神力量的支撐,是國人行為舉止的指南。在優良傳統文化的引導下,中華兒女踐行著“舍生取義”“殺身成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和為貴”“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兼相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格物致知”[4]等等。在優良傳統文化的熏陶下,華夏子孫演繹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頑強自立、“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創新精神[4]。優秀的傳統文化賦予我們高尚的愛國情懷和道德品質,給予我們卓越的智慧和百折不回的勇氣,支撐著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另一方面,傳統文化對現實教育也有一定的消極影響。我國古代歷來追求同一性,這源于古代君主對政治局勢的把控,但在如今看來,盲目追求集中統一的思想嚴重束縛了思維的發散,嚴重阻隔了創新的發展。追求同一的價值取向在教育方面表現得尤為顯著,如果教育課程、種類、設置等整齊劃一,長期集中統一,勢必會造成教育靈活性的不足,教育特色的缺失,最后導致教育體系的滯后,學生缺少學習上的主動性,學習被動化,缺乏創新意識,嚴重阻礙教育事業的發展,影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播。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華祖先留傳給后代子孫最珍貴的遺產,是中華民族貢獻給全人類最寶貴的精神財富[5]。中國傳統文化是在國家長期發展中沉淀和聚集的,是國家在新舊時代更替交接的精神紐帶。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我們需要把自己的優良文化全面地繼承并發揚光大,使之具有蓬勃生機和獨特魅力。只有憑借智慧把自己的民族文化保留并傳承下去,才能在與時俱進的今天包羅萬象,接受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創新中國傳統文化,使之源遠流長。只有傳承并發揚中國優良傳統文化,才能夠真正建立起民族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范竹增.發揚民族文化傳統與現代文化建設[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03):36-40.
[2]高文新.論中國傳統哲學與文化的世俗性[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05):19-23.
[3]陳秉公.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論與文化戰略[J].社會科學輯刊,1988(02):25-27.
[4]牛海楨.試論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及其演變[J].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科版),1995(02):13-19.
[5]劉向陽,劉志揚,韓書堂.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