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維平 孫曉美
【摘要】小語種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與一般專業有所不同,應該大膽探索與地方經濟相結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對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加以改革和完善,才能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對高質量、多樣化人才需求與教育培養能力不足的矛盾,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文章以校企合作為基礎進行了研究分析。
【關鍵詞】小語種;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教育改革
一、引言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在國際上也稱為“合作教育”,是指高校與用人單位共同合作,培養具有全面素質人才的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對于企業而言,不僅能夠為企業提供符合其需求的優秀人才,而且有利于企業自身的宣傳;對高校而言,可以為高校提供有效的教學資源,準確把握社會需求,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為學校長期的人才培養打下基礎;對學生個人而言,可以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可謂一種“三贏”的人才培養模式。
小語種,顧名思義就是相對于英語這種應用面很廣、用者甚眾的外語而言,只在少數國家應用的外語語種。人們對于小語種的定義通常有兩種:一種是除聯合國通用語種(漢語、英語、法語、西班牙語、俄語、阿拉伯語)以外的語種,另外一種是指英語之外的其他語種。本文所指的小語種是指后一種。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目前擁有英語、朝鮮(韓國)語、日語、法語等13個外語語種,是浙江省開設外語語種最多、外語人才培養特色比較鮮明的本科外國語高校,小語種專業學生在校人數達到3936人(截至2019年1月)。
二、當前小語種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完善現行教育模式,加強合作運行的機制創新,保證校企合作的良好發展,進而滿足企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是當前高校工作的重要任務。與其他專業相比,小語種專業在校企合作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面臨著更多的困難,例如實習單位用人數量過少、經費來源不足、專業知識領域專業詞匯不足等普遍問題。當前我校小語種專業校企合作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大致如下。
(一)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夠,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
目前校企合作在內容方面缺乏深度,在合作形式上大多局限于建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而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協議書的簽訂過程中存在重視協議簽訂過程而忽視協議落實的問題。簽訂小語種專業實習實訓基地協議書的企業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實習為主的大型企事業單位,另一類是以就業為主的中小企業。
以義烏博覽中心為代表的事業單位,因為每年都會舉辦很多次大型的國際博覽會,因此對小語種翻譯志愿者需求量較大,也促使他們與學校的交流較為頻繁,提供的實習機會也較多;而以就業為主的中小企業對小語種專業人才的需求量有限,一旦職員雇用到位,就不會再積極主動地向學校提出提供實習、實訓學生的要求,導致企業參與到校企合作的主動性下降,達不到校企合作的真正目的。
(二)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小語種專業普遍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
當前小語種專業教學模式以理論教學為主,以社會實踐和技能提升為輔,這樣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應用型、綜合型人才的培養。理論教學有一定的課程安排和相關的學分要求,對夯實學生基礎知識、提升學生專業技能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其在高校培養中所占比重過大,導致很多小語種專業在教學過程中不是很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學校缺少一支真正的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雖然紙面上現在已經有一大批的“雙師型”教師名單,但是大多數只是有證書,能講課,但不能很好地指導學生實踐的教師。真正意義上的“雙師型”教師嚴重缺乏,成為影響小語種專業開展校企合作成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校企合作教育方面的相關理論研究不足,課程體系和教材內容、教學組織方式與管理模式等方面有待提高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作為當前中國各大高校的辦學方向,是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急需人才的新途徑,需要大量的相關理論作為指導。然而當前我校在校企合作過程中關于校企合作教育方面的研究論文和課題數量不多,而且大多是低水平、重復性的研究,未能出現重大理論和實踐上的突破,特別是具體到每個語種的優秀研究成果尤為不足。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路徑探析
“創新創業”是當前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戰略,也是有效解決目前校企合作問題的主要方法。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提高全體學生創新創業的綜合素質,即創新意識、創業意識、問題意識和技能意識。
針對小語種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從探索校企合作的動機、方法等多方面入手,從產教結合的角度尋找一條培養符合專業特色、適應市場需求的“創新創業”型人才的渠道。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明確高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導地位,增強企業的責任感和積極性
傳統的校企合作模式通常以學校為主體,合作內容大多局限于校內課堂教育,實踐教學環節則以高校和企業簽訂的實習實訓基地協議為主,部分學生畢業后進入企業工作。實際學習內容這種模式大多存在著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分離的問題,實踐教學與市場需求存在落差,企業難以保持實踐教學內容和授課方式的持續更新,無論校方還是企業都缺乏深入探索的動力。
因此,必須使高校與企業形成一種“共創、共生、共贏”的生態圈,讓企業獲得創新創業能力,吸收更多語言能力強、專業素質高的優秀學生;高校則通過企業反饋的所需人才標準,制定相符合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體系,提升辦學質量,培養優秀人才。這樣的校企合作方式既可以促進高校、企業、人才三者之間有機銜接,提高高校辦學質量和人才整體素質,又可以保證高校育人標準與行業用人標準相統一的社會效益。
(二)通過共建實踐教學平臺,結合理論教學,以學生在不同階段的能力與認知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并建立“逐層遞進式”的創新創業實踐教學體系
小語種專業不同于其他專業的一點就是零基礎、零起點。任何外語的學習都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個既漫長又復雜的過程。特別是小語種不同于英語,對學生來講是一個全新的陌生的事物,學習者的學習基礎處于空白狀態,因此要從語音、字母開始學習,完全是新認識一種語言。
在大一、大二階段完成基礎性專業知識積累,使學生達到能夠“聽得懂”“說得出”的水平;大三階段引入企業專業團隊來校進行案例講解,每年的寒暑假讓學生深入企業進行鍛煉;大四階段逐漸轉化為實踐能力,達到創新思維拓展與實際應用相結合的高度。
(三)采用高校教師深入企業、企業導師走進校園的方式,培養一支高質量的“雙師型”隊伍
在高校教師深入企業的過程中,企業可以依靠高校教師的科研、教學成果進行戰略設計、產品轉換及員工培訓等,創造實際的經濟價值;教師可以提高自身的實際操作能力。這是高校和企業的切實需求。高校依靠企業導師開闊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兩者相輔相成。同時,應該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對高校教師和企業導師進行具體要求,設立合理的評價體系和監督機制,規范獎罰文件,從合作根源上形成制度框架,彼此約束。校企聯合建立創新創業師資團隊,發揮各自優勢,完成雙方在教學課堂、實踐基地中的角色定位,培養一支由高校教師和企業導師組成的高素質“雙師型”隊伍。
(四)合理設置教學體系,制訂人才培養方案
校企合作的最終結果要求學校根據社會和企業的實際需求進行教學體系改革,圍繞人才培養目標科學合理地設計教學體系。根據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按照課程間的邏輯關系、前后順序、應用程度,合理進行教學計劃、教師培訓、課堂教學模式、教學評價體系及教材等方面的綜合改革,將具有一定專業特色的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教育與企業需求相對接,合理制訂人才培養方案,進而滿足校企雙方的實際需求。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計劃經濟下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很難適應社會要求,小語種專業人才必須要跟上時代潮流。因此,立足當前經濟發展狀況,適當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實現高度的校企合作,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和企業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傅懷梁.地方高校校企合作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黑河學刊,2013(11):165-167.
[2]馬瑞.淺議高職院校小語種外語專業的校企合作——以浙江旅游職業學院韓語專業為例[J].人才資源開發,2016(22):200-201.
[3]李蒙,瞿新吉,耿珂瑩.基于校企合作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智庫時代,2019(01):53,59.
[4]伍欣.地方高校設計類專業“校企協同、精確制導”創新創業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大眾文藝,2019(03).
[5]袁博,劉琪.外語類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07):149-150.
[6]張梅,劉文明.高職院校外語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教育現代化,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