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景瑜
摘要:根據我國新政府會計制度中行政事業單位對會計制度的研究,以最新的政策制度和行政事業單位的賬務處理,對高校中《預算會計》課程的教學設計進行改革,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掌握最新的理論知識,也為學生將來的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行政事業單位新會計制度;預算會計課程;教學探討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9)016-0448-01
一、課程性質
《預算會計》是為會計學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課。本課程是在學習了《會計基礎》之后,運用政府會計核算原理和方法,闡述會計在行政單位、事業單位中的運用,反映和監督國家財政資金的收支情況,行政事業單位國家預算資金的使用情況,以便正確執行國家財經政策、方針,維護財政紀律。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可以了解政府會計的基本理論,掌握政府會計核算的基本方法與基本技能,為培養國家行政、事業單位高素質的應用型會計人才奠定基礎。
二、課程基本內容與存在問題分析
(一)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識
預算會計課程要求學生理解政府會計的基本理論與方法,熟練掌握政府會計各會計要素的核算方法、熟練政府會計報表的編制與分析方法,能運用所學方法對政府機關行政單位、事業單位的各項業務進行會計核算。
(三)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
預算會計課程要求掌握政府會計的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費用五個財務會計要素的核算方法及其運用,掌握預算收入、預算支出和預算結余三個預算會計要素的核算方法及其運用;熟悉行政單位會計、事業單位會計之間的聯系和區別以及平行記賬等基本實操技能。
(四)存在的問題
教材及配套練習資料更新不及時。這樣導致教師備課時相對困難,由于學生拿到的教材不是最新政府會計制度的內容,一方面造成教學資源浪費,另一方面也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影響教學質量與效果。
課程學時分配不合理。一學期16周,每周一次課程,一方面不能把所有內容講解完,另一方面學生也會遺忘所學的知識,同樣造成學生的積極性不高。
專業的師資不足。大部分任教的教師缺乏在行政事業單位的工作經驗,對某些專業知識的講解和政府工作流程的了解不透徹,在授課過程中不能有效地理論聯系實際。
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積極性較低。有部分學生認為,他們將來會在企業工作,對政府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工作不感興趣,認為學習這門課程不是必須的。
三、政府會計新制度下《預算會計》課程的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設置
首先,考慮到課程學時和上課周次問題,《預算會計》的教學內容設置如表1所示:
其次,通過教學內容的安排設置實訓項目,如表2所示:
(二)教學方法
首先,我們必須要明白學習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的實操能力,掌握行政事業單位的賬務處理能力,而并非是單純的“滿堂灌”的形式。由此,我們可以利用思維導圖方式進行教學環節設計。
第一、采用主要以學生輪流回顧為主,教師補充為輔的方式對上節課的內容進行課程回顧。
第二、通過案例、提問等方式引入新課內容,以思維導圖的形式介紹新課的知識框架,讓學生充分了解本次課程內容的重難點。
第三、教學形式多樣,比如提前發課件給學生預習,課上邀請學生演講某個知識點;通過問卷星等教學輔助工具把每節課相關題目發給學生,讓學生課后完成;課上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課件、網上收索、教材等資料去解決問題等等。這種“教中學,學中教”的方式,一來可以考驗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能力,二來也可以讓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這樣摒棄教師以往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不僅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而且可以減輕教師教學負擔,還能在教師與學生互動中讓教師全面地了解學生,進而不斷完善教學方法。
第四、學完一個實驗項目內容后讓學生課上完成相應的實驗報告,檢查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和學習效果。
最后,下課前教師再次引入思維導圖針對本節課程內容和重難點知識作出總結。
四、教學效果
通過上述的教學設計對《預算會計》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后,一方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了明顯的提高,由被動式的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式的收獲知識,另一方面教師積極加入行政事業單位的問答群與行政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交流互動,實時了解政府會計賬務處理的最新動態和掌握實際操作,進而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教學反思。而從實驗報告的批改情況和學生課題表現來看,大部分學生都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能夠熟練進行行政事業單位的賬務處理,為后續課程提供有力支持。另外,如果能在課時分配方面相應增加學時與周次,從而增加更多的學習內容,相信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