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迪
摘 要:近年來,人們對教育的關注越來越多,大力提倡教育改革,政府對音樂教育越來越重視,音樂教育改革力度也越來越大,傳統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也逐漸顯現。聲樂教學作為音樂教育中一門非常重要的應用性學科,并且作為音樂教育中的薄弱環節,在改革中應當更加重視。本文以聲樂心理學為基礎,對聲樂心理學的應用及其對聲樂教育的影響進行闡述,提出了聲樂教育的建議,旨在提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聲樂心理學的有效應用。
關鍵詞:聲樂心理學;聲樂教育;心理活動;心理本質
0 前言
在聲樂藝術中,對于傳統的發聲法和技術性的訓練,從我國當前的現狀來看,無論是在教學上或是在演唱和比賽中,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然而仍存在著不足之處,主要是對歌唱心理訓練問題的研究尚未引起我們聲樂工作者的足夠重視,對此方面的訓練和專題探討也不太多。然而,心理素質乃是整個聲樂學科中最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歌手上臺演唱能否獲得成功,心理的因素占居了很大的成分,直接對其產生很大的影響。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講,歌唱者的心理訓練問題占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對于歌手在演唱或比賽時獲得良好心理狀態,從而達到最佳的狀態,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1 聲樂心理學概述
聲樂心理學主要是研究聲樂教學與學習活動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教學與學習、演唱與實踐過程中人的心理變化與心理情況。聲樂心理學實質上就是歌唱時的心理活動變化過程,只有通過演唱技能的學習、訓練與不斷提升才能掌握歌唱心理,目的主要是為了創建一個科學、正確、協調的歌唱過程。因此,聲樂心理學主要一門研究聲樂過程中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一門學科。
聲樂作為一門綜合的科學,也是綜合的一種藝術形式,涉及到音響、心理以及生理等多個學科。歌唱者聲音的重要基礎是由其心理狀態決定的,人的聲音以及表演過程中的情感,充分展示了人的內心情感世界,這就是聲樂藝術。在整個聲樂藝術的過程中,心理活動始終貫穿整個過程,在演唱者的表現中起到了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可以說,聲樂藝術的真正靈魂就是心理學。我們站在心理學的角度,來進行聲樂學習的探討,可以給聲樂教學與實踐起到更好的促進作用,能夠使聲樂理論更加科學和完善。
聲樂心理學的核心任務就是,通過實踐發現聲樂教育與學習的心理現象及其發展規律,從理論的高度分析和研究聲樂教育者、學習者與實踐者的心理本質,并使其在演唱過程中發揮心理因素的有效調控,提高演唱效率與質量。
2 聲樂學習中常見心理問題
2.1認識不清楚
通常情況下,我們認為聲樂就是唱歌,高音、顫音等就是聲樂所要掌握的技能。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由于聲樂不重視,存在嚴重的認識誤區,這樣會對聲樂學習產生極大的阻礙作用。往往很多初學者,就是盡量在練聲中使勁把聲音往高里拔,認為高音就是聲樂,不僅損壞了桑在,還沒有提高學習的質量,看不到進步。
2.2缺少自信心
學生在最初開始學習聲樂的過程中,往往感受不到發聲的困難,但是在接受正規訓練后,在聲樂教師的正規指導與要求下,就會有很多學生感到無所適從。以前覺得自己輕輕松松唱歌的感覺一下子沒了,嗓子也覺得不如之前,甚至高音也唱不上去了,對聲樂學習逐漸失去信心,這些都是自信心缺失的表現。
2.3 學習興趣不濃
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旦遇到困難就覺得沒有了繼續學習的興趣,甚至覺得目標茫然。還有一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是片面地追求發聲技巧,學了幾年仍然沒有太大的提升。
2.4注意力不集中
在學習聲樂過程中,有的學生過于急于求成,既想迅速找到聲音發聲的位置,又想調整好氣息,在口腔打開的同時,還要惦記下巴是否需要放松,最后就會事與愿違,都沒做好。
2.5意志力不堅定
只有意志力堅定,才能在唱歌的過程中克服困難。而聲樂學習本身就是一個鍛煉意志力的過程中。但是在具體的學習中,很多學生一遇到困難就會退縮。比如高音唱不上去,就覺得自己沒進步,體會不到學習的成效,感覺自己是退步的,這樣的話很容易半途而廢。[1]
3 心理學在聲樂教育中的應用
3.1加強對聲樂學習理論的認識
聲樂最終是通過人的聲音來表達情感的一種藝術,人們學習聲樂的目的也不是片面追求發音技巧,而是通過運用一些合理的技巧來更好地體現音樂的魅力和內涵。藝術是十分注重形式的,而歌唱是注重情感的,藝術和歌唱的對象是不一樣的。歌唱從本質上來說,是實際生活的產物,更像是簡單的對話。而藝術是綜合的,包含方方面面的內容和知識。因此,在學習聲樂過程中,一定要加強理論的學習和技巧的提升之外,還要重視表達情感的能力,加強唱歌修養的提升。當然,再精湛的技巧也需要通過情感的運用來進行一定的體現。[2]
3.2培養聲樂潛能與興趣
個性化心理是聲樂教育中應該重視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聲樂教育過程中要將個性化的聲樂人才作為重要的教育內容。首先,聲樂興趣是人們在進行歌唱學習過程中的動力。只有產生興趣,才能對于聲樂的學習產生高度的關注,進而實現探究和學習。聲樂教育中興趣起到的主要推動作用,具體表現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可以把聲樂興趣直接轉變為學習動機和重要推動力;對于個人的興趣所在,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可以長期且集中的教學和學習,從而保障和不斷提高聲樂教育的質量;聲樂興趣能夠極大地促進聲樂活動的創造性發展;聲樂興趣對未來職業發展具有較高的定向作用。
3.3集中學習過程的注意力
學生在學習聲樂過程中,要有一個合適的度。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經常發現,一旦教室指出某個學生在發聲過程中器官運用不正確的情況時,一些學生就會將這部分器官過分在意,最后導致器官十分緊張,影響正常的發聲。注意有指向性、集中性和選擇性的特點。在同一時間內心理活動能指向和集中于少數對象,這些少數對象就能夠被清楚地意識到,而其它同時作用的事物,則沒有意識到或意識得比較模糊。因此,聲樂學生不必也不能把聲樂學習所要求的各個方面都做好,要在一定時間內加強對某一方面能力的訓練并加以鞏固。[3]比如氣息訓練,初學時就要訓練較長一段時間,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結果事倍功半。
3.4 堅定學習中克服困難的信念
任何一個人,在學習聲樂過程中都會遇到困難,一旦沒有超越困難的意志和決心,則會距離成功越來越遠。因此,在學習聲樂時一定要抱著克服困難的決心,學會用聲音來讓聽眾感動,表達出自己的情感,這才是歌唱的真諦。歌唱是肌肉、意志、生理與心理的協調運動,人的意志正是使口腔、舌頭、牙齒、肺部、咽喉等多個器官協調進行的,而產生了美妙的聲音。歌唱意志行動自始自終表現在歌唱與發聲的全過程,只要有歌唱或發聲,就會有意志伴隨。意志是聲樂學習者的心理動力,即是意識的能動性、積極性的表現。人的意志力是他不同于其它人的個性特征。
4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聲樂教育是一個生理、心理結合的過程,我們只有從心理學角度來考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狀況,才能根據其自身特點展開教學。可以說,在長期的積累和實踐過程中,聲樂教學就是要求教師不僅能教會學生掌握各項技能和知識,還要懂得如何調節情緒和心理,以更好地開展聲樂學習,保證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建樹. 聲樂教育中聲樂心理學的應用研究[J]. 音樂時空, 2016(7):165-165.
[2] 吳衛潔. 聲樂心理學在聲樂教育中的運用研究[J]. 大眾文藝, 2015(7):248-248.
[3]劉新義. 聲樂心理學在聲樂教育中的運用研究[J]. 黃河之聲, 2016(2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