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智偉 關曉英
摘 要: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進入了拓展期,成為當下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平穩增長與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主導力量,為推動我國經濟快速繁榮發展注入了新鮮的活力。故此,加快壯大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有利于推進創新戰略發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及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利于應對新技術革命下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從而為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繁榮與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發揮重要的引擎作用。
關鍵詞:新時代;經濟發展;新動能
中圖分類號:F2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5 — 0055 — 03
一、簡述經濟發展新動能的內涵與外延
新動能是相對于舊動能來講的,新動能是指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形成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都會產生新動能。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這是黨和國家對當下新時代經濟發展的戰略研判,也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內我國經濟工作重點方向的推進層面,從整體上、結構上、層次上遵循了經濟演進的規律,不斷推動新舊動能“增量崛起”與“存量變革”并舉,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提升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高層次、高效率的運轉水平,從而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繁榮與發展。
2019年以來,我國經濟新動能的加速提升,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韌性。據統計,一季度以來,我國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的投資比重分別增長11.4%、19.3%;制造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16.9%,比全部投資快10.6個百分點;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7%,比規模以上工業快0.2個百分點。移動通信基站設備、城市軌道車輛、新能源汽車等等一批新產品、新技術如雨后春筍般的快速增長,正在成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綜上來看,這種經濟發展韌性十足,為整個大環境的高質量發展,以及積極應對外部調整,提供了較大的發展空間。
新動能就是要給經濟增長帶來新活力、新動力、新能量,加快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是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為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帶來了行穩致遠的效果。從新動能的內涵來看,新動能具備表象內容與深層內容兩個向度,從新動能的表象內容來看,新動能是“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這“四新”經濟活動;從新動能的深層內容來看,新動能是指新制度、新主體、新市場。新動能涵蓋制度變革、結構優化、要素升級,對應改革、轉型、創新這三個維度。經濟發展新動能的實現以“智能+”賦予制造業轉型升級,強化新知識、新技術的支撐力度,逐步實現由“互聯網+”向“智能+”、由“轉型轉手”向“經濟支撐”、由“體制改革”向“雙創投資”轉變,不斷促進傳統產業升級轉型,厚植創新、創業、創造土壤,加快壯大新興產業,使經濟發展新動能成為當前我國整體和局部發展經濟過程中最為活躍的板塊和最為能夠吸引發展要素的成長體。
經濟發展新動能是從增長動力的角度來看待的,能夠有效推進經濟結構和動力結構的轉變,加快驅動創新發展、推進技術進步、提升消費升級,使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中,抓好大方向、把握大機遇,催生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等模式,測算經濟活動發展規模、結構和質量等方面,強化知識、技術、信息、數據等新生產要素的支撐力度,促進我國數字經濟、智造經濟、綠色經濟等成為發展主流,從而為新動能提供更大、更廣、更深的市場、資本、土地和生態空間,全力聚焦高質量、競爭力和現代化經濟發展新定位,使之統籌謀劃、精準推進,努力把新舊動能轉換作為引領和推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大工程,全面助力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繁榮發展。
二、制約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的桎楛成因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潛在優勢和巨大韌性,尤其是加快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過程中,產生了以分享經濟、信息經濟、智能制造等為代表的新興經濟,不僅實現了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引擎,而且也激發了我國經濟增長的巨大潛力。但在發展階段上,我國不可避免地陷入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相悖的發展邏輯,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成因。如果想要打破這一僵局,必須從我國當前的規模、結構、質量等層面入手,有效把握經濟發展規律與趨勢脈絡,剖析經濟發展新動能的桎楛成因,為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注入發展新活力,實現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的發展。
(一)產業結構不合理
從規模視角來看,我國當前主要通過擴大再生產來增加經濟規模,這種方式過于側重“數量”的發展,而匱乏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就目前來看,我國的產業結構并不十分合理,呈現出相對偏小的發展現狀,主要表現在產業規模和經濟主體數量等問題上。雖然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新舊動能的快速轉換,不斷壯大新興技術產業,強化科技創新能力,形成了一批良序化、健康態、長效性的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從整體來看,尤其是從發展質量和規模的角度去分析,這種以“數量”所堆積的發展成效,儼然占據國民經濟比重的絕大多數,而新興技術產業的比重過于偏低,這也充分反映出當前我國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的速率較為緩慢,舊動能仍舊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再者,全力推進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必須要以新知識、新技術等密集型產業為支撐,有效破解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相悖的發展邏輯,逐步替代高耗能、高污染等傳統產業,然而,這種以新知識、新技術等要素為支撐的新興產業,相較于當前世界其他發達國家和地區來講,我國仍舊處在初步探索階段,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新興產業較少。
(二)新興技術企業數量較少
經濟發展新動能,必須是以實體經濟為基礎,以知識、技術、信息、數據等要素為支撐,加快推動創新驅動發展,促進創新型企業與高校院所、科研機構等形成產學研用一體化,進而不斷推進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等形式的擴展。但是,從目前統計數據來看,掌握這種新知識、新技術的創新型企業的數量較為偏少,甚至未能有效達到世界發達國家的知名高校那樣,將人工智能、清潔能源、虛擬現實、量子信息等新技術與創新型企業形成無縫對接,全方位地促進創新理念的普及與推廣,從整體上、全局上形成產學研用一體化,加快培育和壯大新動能,實現新形勢下的大發展與大融合。
(三)整體結構的不合理
當前,新興產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一大支撐,但從整體結構來看,卻存在著產業結構、企業結構、要素投入結構的不合理。首先從產業結構來看,我國新興產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雷同,以及產業集群的不完善等現狀,這主要表現在各省區發展新興產業的比重過于趨同,且對于生產的主體部分與配件部分也存在著比例失衡的問題,難以形成橫向匹配與縱向鏈條之間的無縫契合。其次,從企業結構來看,我國新興產業主要集中在傳統制造業,而智能制造、清潔能源、虛擬現實等具備新技術企業所占比重較低,這也反映出我國新興產業的分布結構并不十分合理。最后,從要素投入來看,我國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投資、資源、生態環境等傳統要素的投入,對于新資源、技術、人才等為代表的新要素投入比重,雖然在2015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后有所上升,但從整體上來看,我國新要素對于舊要素的替代能力與水平仍舊處在偏弱的狀態。
(四)區域發展不協調
區域發展不協調使得我國經濟發展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偏差,這主要表現在東西之間、南北之間、各省份以及地市之間,由于地理區位、資源環境、人口數量等等先天因素,造成經濟發展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各省(市)之間的不協調,這一現狀主要體現在新主體的規模和數量上,我國新興技術企業主要集中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和廣東、浙江、江蘇、山東等發達省份,二三線城市和其他偏遠、落后的省份則沒有具備與之匹配的資金、知識、技術等要素,很難培育和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二是城鄉之間的不協調,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發展形態,致使當下的資源大多集中在城市,農村缺乏發展新動能的能力,盡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但要想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在目前階段來看還是有著一定阻力的,無法全面實現農業生產的機械化、規模化,促進傳感器、機器人、測繪工程、GPS定位、數據分析等新技術與精密農業的結合,實現我國第一產業的智能化發展路徑。
(五)質量不高問題
新興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是否具備尖端科技,這也是發展經濟新動能的主要標志。從我國近幾年的發展成效來看,我國當前眾多產業缺乏尖端科技實力,致使在全球產業鏈中處于中低端位置,呈現出國際競爭力不強等現狀。而類似具有尖端技術的華為手機,由于自主研發5G芯片,才在當下手機市場中搶占了一定席位,但是這種成功案例在我國卻并不是很多。同時,當下新興產業對競爭力水平的要求也很高,我國具備行業龍頭企業的數量較少,對于通信設備制造、新能源汽車、智能手機、互聯網、大數據等具有一定尖端水平的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卻很少有頂級品牌企業。
三、培育和壯大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的對策建議
經濟發展新動能,就是為經濟發展這輛“飛車”安裝一個大功率、高效率的新型發動機,在“換道超車”上繼續推動經濟向前發展,保持穩定、持續、協調、健康的發展態勢,這對于發展中國經濟、區域經濟、地方經濟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影響。因此,培育和壯大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需要多方合力共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助推我國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服務業經濟全力發展新動能,提質增效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能力,多方面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培育新興產業、高附加值產業、資本科技密集型產業,實現經濟發展在質量、效率、動力等方面的大變革,打造我國健康、良序、長效的國際競爭力,助推我國經濟社會的大發展與大繁榮。
(一)持續弱化對舊動能的依賴程度
經濟發展新動能有助于加快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步伐,提升新經濟成長速度,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動力結構、進程和發展趨勢,降低長期粗放增長方式,更好地以經濟形態變革推進創新驅動實踐。因此,我國應當以新發展方式持續催生新舊動能轉換,弱化對舊動能的依賴程度,以期在高質量發展新時代經濟的進程中,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的新作為、新途徑,有效突破現有困境,實現以新要素供給來提升生產率,增強綠色新供給能力。同時,還要加快推進我國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建立以產業為基礎的新舊動能轉換機制,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加快顛覆性技術創新培育力度,實現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調解新型要素與傳統要素的互利共生關系,從整體上、結構上、層次上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不斷建立長效發展機制,使我國能夠持續走內涵式的發展道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健康、良好、可持續地繁榮與發展。
(二)加快實施創新驅動戰略
我國未來將會長期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并把這一國家發展導向納入到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之中。可見,創新要素越來越受到經濟發展的重視,不斷依靠科技創新來創造新的競爭優勢,實現創新驅動為核心的新型發展模式。因此,在加快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過程中,我國應當從新興技術產業、科技創新能力、人才支撐保障等路徑下手。具體來講,首先要大力發展新興技術產業,不斷優化產業布局,以高質量發展方式去引領經濟發展,促進資源節約型產業、環保產業、新能源產業、生態產等新興技術產業全面推進和發展,有效提升產業效益,確保新一代信息技術、健康醫療、智能制造、生物醫藥、民用航空等新主導產業快速增長。其次,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應當不斷開發自主知識產業和核心技術,降低對外國技術的依賴程度, 有效保障科技支撐整個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在原有基礎上,建立我國自主創新示范區,圍繞經濟發展和產業建設,與國內外各大高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進行技術研發與推廣,強化科技研發、孵化育成、成果轉化為一體化的工作機制,用以支撐國家現代化建設。最后,強化人才支撐保障力度,人才是新一輪競爭的核心要素,應當著力培育人才、凝聚人才,培養和引進一批高端型、領軍型人才,促使這些人才具備高技能、高水平、高能力,打造一定具有高技術含量和發展前景廣的研發團隊,促使人才機制與發展進程相契合,更好地支撐和服務我國的大政方針建設進程。
(三)完善經濟發展新動能的制度建設
發展經濟新動能,需要一個穩定、寬松、健康的成長空間,制度就是營造這一成長空間的根本保障。隨著新一輪競爭所帶來的壓力和挑戰,我國應當充分發揮政府職能,深化市場化改革機制,努力構建一個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我國應當不斷完善經濟發展新動能的制度建設,嚴格制定和執行發展的新標準,形成新產能創造市場倒逼狀態,使之全面提升新技術改造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過程,培養和壯大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等,為新動能的成長開辟更加廣闊的成長空間。此外,還應用制度建設來作為整個新舊動能轉換的防線保障,通過設計合理的保障措施,抓好事前、事中、事后等全過程監管,不斷營造公平有序、開放包容、合法健康的營商環境,為完善經濟發展新動能提供充足的制度保障,確保我國新動能長效發展,從而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格局。
〔參 考 文 獻〕
〔1〕申世英.新舊動能轉換背景下山東省經濟發展探索〔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9,(03).
〔2〕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舊動能轉換的思路建議〔J〕.劉傳江,付明輝.經濟界,2019,(01).
〔3〕陳寶明,田杰棠,賀俊,李東紅,李鋼.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J〕.中國科技論壇,2018,(08).
〔責任編輯:孫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