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強
摘 要:隨著以數字化與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新媒體不僅促進信息傳播及經濟全球化發展,更是深刻的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對于偵查機關而言,借助不斷發展的新媒體平臺可以拓寬偵查途徑,廣辟信息來源,提高偵查工作的效率,為實現對刑事犯罪行為的精準打擊提供有利支持,為國家公民的網絡安全提供保障。
關鍵詞:新媒體;刑事案件;偵查工作
中圖分類號:DF79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5 — 0117 — 03
媒體是現代社會各種傳播途徑的總稱。媒體作為傳遞信息的載體,其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背景下,近年來社會信息傳播領域不斷涌現出基于數字技術可以大大擴展信息、大大加速傳播的新型媒體。這些新型媒體改變了人們的生存方式,更深刻的影響了文化的傳播和社會的發展進程,新媒體正在滲透進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不斷沖擊和影響著社會的每一個行業。對于偵查機關而言,借助不斷發展的新媒體可以拓寬偵查途徑,廣辟信息來源,提高偵查工作的效率,為實現對刑事犯罪行為的精準打擊提供有利支持,為國家公民的網絡安全提供保障。
一、新媒體在刑事案件偵查中的影響剖析
(一)對刑事案件偵查的積極作用
新媒體發展至今,已廣泛應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僅給人們的社交方式、出行方式、消費方式帶來了變革,也給偵查工作帶來了挑戰和機遇。筆者認為,在刑事案件偵查領域應用新媒體有以下幾方面積極作用。
1.輿論監督,促進執法公正
新媒體的產生和發展,不僅提高了信息發布的速度,新媒體強大的技術優勢,巨大的時效性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有效的體現出來。通過新媒體對刑事案件適度的傳播,可以使廣大群眾對刑事案件的發生和偵查進展情況適度了解,還能夠實現輿論動態監督,促使偵查人員依法刑事偵查職權,防止侵犯公民合法權益的問題發生。新媒體對案件偵查工作的傳播會引起社會的關注,督促偵查人員在處理案件的過程中做到秉公執法、清正廉潔。
2.擴展思路,獲得線索
在傳統媒體環境下,社會公眾掌握信息的方式只有被動接收媒體所傳遞的信息,但不能做出任何回應。而新媒體產生,打破了信息單向傳遞的形式,讓公眾也能夠成為信息傳播的主體,信息的發布者,能夠通過一定形式實時參與到國家、社會發生的各類事件當中。就刑事案件偵查而言,公眾利用新媒體對案件本身所發表的見解、提供的各類線索,犯罪嫌疑人、證人在使用新媒體時留下的各類痕跡,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夠擴展偵查人員的辦案思路,幫助偵查人員獲得更多與案情相關的線索,促進案件得以迅速偵破,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3.獲取犯罪嫌疑人信息
近年來,人們的社交精力逐漸向新媒體傾斜,利用新媒體關注、調查犯罪嫌疑人的網上活動,愈發成為偵查人員獲取案件信息的重要途徑。隨著信息技術突飛猛進,信息化警務不斷推進,利用新媒體關注、調查犯罪嫌疑人的網上活動,愈發成為獲取相關信息的重要途徑。無論這些信息是否與犯罪活動具有直接聯系,對這些信息的關注、調查、了解是查明犯罪真相、涉案人員,犯罪人身份,犯罪人行蹤的重要信息來源,也是獲取犯罪證據的重要來源,是偵查活動的第二個戰場。
(二)對刑事案件偵查的消極影響
新媒體適度的應用可以給刑事案件的偵查工作帶來促進作用,但如果對新媒體過度應用或依賴,便會顯示出來諸多的不利影響。
1.泄漏偵查秘密,擾亂偵查方向
當今社會以網絡為主要途徑的新媒體為信息的傳播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但伴隨著便利所產生的往往會有弊端。近年來,網絡信息技術發展迅速,由于缺乏約束,造成了一些人在網絡上發布不負責任的言論,甚至是謠言,不僅侵犯和傷害了他人的權利,引發社會不穩定因素。對于偵查工作正在進行中的案件,如果過多或是過度的將案件的細節傳播出去,會使涉案人員對案件的偵查進展有一定的知曉,從而進行相應的反偵查措施,摧毀相關證據或提前潛逃,影響案件的進一步偵查,給偵查增添困難。另外,那些為了博眼球而捏造出來的虛假信息對于偵查工作的展開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對公安機關針對網絡信息資源的利用造成很大的困擾,對人力、物力都是一種浪費。
2.對涉案人員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脅
新媒體對信息的傳播具有即時性和多樣性,當某一事件發生后,如果不加以適當控制,成千上萬條與該事件有關的信息可能瞬間以“爆炸”的形式傳播開來,
之前頻繁發生的公民信息泄露和人肉搜索事件,都是信息過度傳播和濫用新媒體的后果。在刑事案件偵查中,應用新媒體發布案情將有助于案件的偵辦工作,但過多信息的泄露,尤其是涉案人員的身份信息一旦泄露,會對涉案人員的人身安全造成極大的安全隱患,也會對案件的偵破工作帶來阻礙。
二、新媒體在刑事案件偵查中的應用
(一)受、立案階段的應用
1.及時公布案情
刑事案件發生后,對于案件情況的及時公布,有利于維護社會的穩定,消除謠言,避免受害人受到二次傷害等重要意義。在傳統刑事案件偵查模式下,案件的信息的傳播只在偵查機關內部進行,而普通人民群眾卻不能及時的獲取案件情況,由于不了解一些必要的事實,面對一些危害公共安全的案件容易造成一定的疑慮和恐慌,對案件的偵查也會造成一定的阻礙。案件偵破是警方的職責所在,但也需要民眾積極提供有價值的線索。案情信息的發布,讓公眾知曉了兇手的殘暴,案情的大膽公布則說明了公安破案的決心與案犯較量的必勝信念。案情的每一步進展都牽動人民群眾的心,案件偵破的過程都給群眾以希望和安全感,這也為維護社會治安穩定增添了一份力量,對正躲藏在陰暗角落的案犯也是一種有力震懾。
2.辨認尸體,查清尸源
偵破命案是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的重中之重,“命案必破”也是公安部對各級公安機關提出的基本要求。近年來,隨著命案破案率的不斷上升,命案的發案數也在逐年下降,但仍有部分未查明死者身份的案件一直未被偵破。可見,在身份不明人員被害的命案中,對于尸體身份的認定是極其重要的。尸體的身份信息能否及時查明,對案件偵查工作的進展起著決定性影響。如果查找時間過長,除浪費公安機關大量的精力和經費外,必定會造成犯罪嫌疑人趁機外逃或查找時間變困難等而拖延破案時間,甚至將案件拖成疑案、積案。對于無法確定尸源的尸體,偵查機關可以利用新媒體公布無名尸體的體貌特征等信息,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從而查清尸體的身份信息等情況。
(二)前期偵查階段的應用
1.集思廣益,獲取線索
刑事案件的順利偵破依賴于各類線索的及時獲取,而利用新媒體與獲取線索是新媒體對案件偵查最有價值的應用途徑。以往有很多案件中的知情人或者目擊證人因為害怕被犯罪分子打擊報復而不敢向公安機關提供線索,使得案件不能及時偵破,甚至成為疑案。當前,那些想伸張正義而又擔心遭到打擊報復的知情人可以借由新媒體匿名向偵查機關提供線索,為警方破獲案件貢獻一份力量。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實施的過程中及犯罪前后的活動都有可能涉及網絡社交媒體或信息技術平臺,在虛擬網絡中留下大量活動痕跡,其中蘊藏著豐富的信息資源可供挖掘,偵查機關從新媒體入手獲取各類線索迅速破案。
2.發布通緝令或懸賞公告
通緝令或懸賞通告在刑事案件偵查中有著重要作用,緝捕在逃人員是各級公安機關長期的責任。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各類新媒體的信息傳遞功能相當強大,已經成為當前社會公眾進行信息互動的主要渠道,其廣告、通告效力不容置疑。借由新媒體發布通緝令和懸賞通告,能夠更廣泛、快捷的獲得群眾關注,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積極發現并舉報線索。這樣不但極大提高了偵查機關緝捕在逃人員的工作效率,提高了緝捕工作的準確性、及時性,還可以節省寶貴的偵查資源。
3.利用虛擬身份,對犯罪嫌疑人進行調控抓捕
近幾年,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呈現多發、高法態勢,犯罪分子常常隱蔽自己的真實身份和意圖,通過偽裝成其他身份,接近目標人群,通過花言巧語騙取對方信任,然后伺機實施犯罪。偵查人員發現犯罪嫌疑人后,可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根據了解到的偵查對象的興趣喜好,總結其侵害目標的特點,偽裝成潛在受害人,在犯罪嫌疑人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確定了其身份,秘密套取信息,為下一步工作夯實情報基礎。
(三)后期預審階段的應用
1.利用新媒體為訊問做好準備
預審工作作為刑事偵查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刑事訴訟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審訊環節是偵查人員查明案件事實,獲取犯罪嫌疑人真實辯解和供述必不可少的步驟之一。訊問犯罪嫌疑人離不開必要的技巧和謀略,利用新媒體能夠幫助偵查人員更全面地了解犯罪嫌疑人。①偵查人員在訊問開始前,可以通過獲取犯罪嫌疑人在各類新媒體留下的信息,了解犯罪嫌疑人的生活狀態、成長環境、個人經歷、家庭背景等內容,分析其個性特點和作案前后的心理狀態,有針對性的制定訊問計劃,掌握訊問主動權,及時有效的突破犯罪嫌疑人的口供。
2.利用新媒體調查取證
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前后的活動都有可能涉及網絡及新媒體,在虛擬網絡中留下大量活動痕跡。尤其是利用網絡新媒體犯罪的案件,將會產生大量的電子數據證據,這些電子數據證據可能存在計算機系統及網絡新媒體平臺的服務器中,偵查機關應當加大與新媒體平臺的合作力度,在發現相關線索后第一時間利用現代化偵查技術開展調查取證活動,通過獲取這些電子數據證據,進一步確定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實。
三、新媒體在刑事案件偵查應用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完善制度建設,規范新媒體的應用
由于法律法規對于新媒體如何具體應用于刑事偵查活動還沒有明確的規定,偵查人員應當注意在偵查中應用新媒體的規范性,要注意把握新媒體應用的合法界限,盡量避免“釣魚執法”等違法情形的出現。為了保證新媒體能夠為刑事偵查活動長期提供幫助,公安機關應當推動立法或指定部門規章,對新媒體在刑事案件偵查中的應用進行規制,在有效促進打擊犯罪的同時,還要減少新媒體被濫用侵犯公民權利等問題的出現。
(二)建立信息資源篩查、上報機制
近年來,互聯網發展迅速,由于缺乏約束,一些不法分子在網絡上散布謠言,造成了網絡及新媒體中傳播的信息真假難辨,不僅侵犯涉事公民的合法權利,誘發社會不穩定因素,還對公安機關利用新媒體傳播的信息造成很大的困擾。我國刑法第291條規定:“編造虛假信息在網絡或媒體上發布或者傳播,造成嚴重后果的,將處以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將造成嚴重后果的網絡謠言入刑,使互聯網及傳播信息的新媒體不再成為法外之地,這是依法治國的重要體現。公安機關在刑事偵查活動中,面對新媒體傳播的紛繁復雜的信息,應當及時進行篩查、識別和上報。公安機關可以由情報部門嘗試運作信息資源篩查、上報機制,專門對新媒體傳播的各類信息、線索進行篩選,發現有價值的信息和線索后可及時與提供線索者聯系,核實信息真偽并及時上報,為案件偵辦提供第一手線索。
(四)注意公民隱私的保護
我國憲法第40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除因國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通信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然而,在新媒體條件下,信息傳播范圍之廣、速度之快,都超出了人們當初的想象。在公安機關利用新媒體開展偵查活動時,不可避免的會侵犯到相關人員的個人隱私信息,因監管不嚴,懲處不力,部分偵查人員對泄露公民個人信息不以為意,由于信息泄露,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公安部也公布了一批因隨意泄露公民信息而被判處刑罰的警察,因此,公安機關應加大力度健全公民信息保護制度,對在偵查活動中泄露用戶個人隱私和企業商業秘密的違法犯罪行為,要加大打擊力度,維護公民的合法權利;對泄露公民隱私的公權部門和人員,要嚴肅處理,不能姑息。
〔參 考 文 獻〕
〔1〕黃首華,魏克強.論新時代下公安微博在偵查中的應用——從偵破“武漢建行爆炸案”看微博在偵查中的應用〔J〕.公安教育,2012,(03):30-33.
〔2〕麻愛琴.對在無名尸案中有效查明尸源方法的探討〔J〕.遼寧警專學報,2010,(03):38-40.
〔3〕董靜文.微信在偵查工作中的應用〔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28(01):117-119.〔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