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博宇 吳穎



[摘 要]我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尚不能滿足“三農”發展的要求,而解決農民“貸款難”問題是進一步推進農村改革、深化農村金融改革進程非常重要的環節。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工作,是農村金融改革的一項創新之舉。本文選取寧夏回族自治區平羅縣作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的調研地,通過分析農戶在政策實施前后的收入變化,探究影響實施效果的因素,研究銀行和政府這兩大主體在政策實施中的運行機制。
[關鍵詞]DID模型;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戶增收
[中圖分類號]F321.1 [文獻標識碼]A
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1 研究背景
農村金融市場創新不足,農村金融政策體系不健全。近些年,農村金融服務水平顯著提高,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然而,農村金融市場發育遲緩,農村金融產品創新不足,農村產權抵押融資配套政策體系不健全等,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
農村資金需求簡單,主要集中在存貸款和現金等傳統業務上,農村融資阻力重重。四大商業銀行的農村市場份額相對減少,使得本就存在很多缺陷的農村金融市場更加不規范;農村信貸市場利率高、期限短、難度大、風險高、收益低的問題困擾著農民,“貸不到、貸不起、不敢貸”的現象愈加嚴重。改革和發展新型農村金融模式、創新農村金融政策、完善農村金融生態,已迫在眉睫。
1.2 研究意義
基于此背景,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的代表,寧夏平羅縣近年來實施的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政策,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戶融資難問題。但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項目目前尚處于實驗試點階段,其理論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理論研究較少。本文在對寧夏平羅縣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從農戶反饋的角度著手,豐富了相關研究成果,深化了產權理論和農地金融理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同時,寧夏作為西部地區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驗的重點區域,對于解決西部地區農村金融難題、走出少數民族發展落后的困境,發展西部農村地區經濟具有重要作用。
2 數據整理與分析
2.1 數據整理
通過調查問卷與走訪調查,我們調查了普通農業貸款的農民與參與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的農民,以及當地參與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的銀行與政府機構。我們將通過調查問卷以及走訪調查時所獲得的數據進行整理,以通過模型進行效果分析。主要是計算整理所調查的兩類農戶家庭人均收入水平。
2.2 模型的建立與求解
2.2.1 模型的建立
本文選擇DID模型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對農民收益的影響進行評價,首先將調查樣本分為兩組:A組為依靠普通農業貸款的農民,B組是參與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的農民。分別計算A組和B租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政策實施前后收入的變化量,然后計算它們的差值(DID估計量)。
設是否參與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為虛擬變量,其中參與戶為1,未參與戶為0。同時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時期作為另一虛擬變量T,T=0代表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前,T=1代表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后。假設擾動項為ε。設開辦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對收入影響的方程即為:
α1是雙重差分估計值,它代表了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的效果。
2.2.2 模型的求解
運用Eviews軟件進行求解,可得到表3。
根據表3計算的數據,可以得出:寧夏平羅縣參與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的農戶的家庭人均收入高于未參與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的農戶的家庭人均收入,說明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政策的實施是有效的。
3 政策參與機構的政策運行機制
3.1 政府對政策的推動
為了控制農村“兩權”抵押風險,平羅縣政府出資設立了農村產權抵押貸款風險擔保基金,為沒有還貸能力或還貸延期的農戶進行先期墊付。根據規定,貸款農戶如果三年內無法按時償還貸款,一方面先由風險基金墊付,另一方面由土地經營權在轉讓中得到的租金來償還銀行貸款。
經過實地調研我們發現:政策宣傳力度不夠導致部分農戶沒有聽說過兩權抵押貸款政策,缺乏統一的細則規定使縣政府對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的風險補償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等問題。
總的來說,現有的土地流轉制度不夠健全、政府扶持力度不夠等因素影響著農戶、金融機構參與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的熱情。
3.2 銀行對政策的落實
平羅縣頒布了多部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對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進行全面而細致的規劃和約束。目前已有部分銀行和農村合作社參與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的施行,并且其體系逐步趨向成熟。根據銀行印發的相關計劃書,貸款人需年滿18周歲且不超過60周歲,通過委托第三方鑒定機構對土地進行估價,并根據土地面積大小決定其抵押額度。借款人在貸款到期后,確實無力償還貸款的,根據出臺的風險管制機制,銀行通過流轉交易、協商收購將所得價款用于償還貸款本息。
然而,銀行在對相關政策的落實過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一方面,由于到目前為止未發生過一筆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逾期還款,因而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的變現和流轉方案并沒有實際操作實現,活躍的農村產權流轉市場并未建立;另一方面,調查顯示當前的信貸產品很大程度上難以滿足農村土地流轉需求,包括貸款期限及額度與實際需求之間的矛盾。
銀行應采取靈活的信貸措施,降低信貸門檻、提高貸款額度以解決貸款期限及額度與實際需求不適應的矛盾。
4 可行性建議
(1)銀行可以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價值評估機制。現在銀行根據土地面積估計土地價值過于單一,可以將未來土地承包期內每年土地的收益狀況按照一定的折現率折算成現值,再累計求和來估算土地現有價值。銀行需要靈活調整貸款期限與貸款額度。可以根據貸款的不同用途結合生長周期來設置不同的還款期限。對于信用程度好或生產規模較大的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適當延長其貸款期限,為融資主體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提供充足的運行時間。
(2)當地政府要加大對政策的扶持力度,完善保障制度。政府可以結合政策的實施情況,適當加大風險擔保基金的份額。另外,提供強有力的農村社會保障也可以緩解農民還款壓力。比如加大對農村養老保險的支持力度,提高農村醫療保險報銷比例等措施。
(3)農戶要結合自身情況,積極響應新政策。要勇敢地參與新政策,可以合理規劃自己的土地,利用政策優勢為自己獲得更多的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