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
【摘要】“核心素養”是順應并超越時代發展、博采眾長的智慧結晶,是“全面發展的人”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指向于獲得最具終身發展價值的人格修養和關鍵語文能力。新課標中提出了四個方面的語文核心素養。高中語文教學要高度注意并妥善化解核心素養落地的幾個慣性問題,著力打造學生核心素養的“生長驛站”。
【關鍵詞】核心素養;問題;語文教學;驛站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加強。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高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激發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如何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健全心智、升華情感、提升思維、合作創造?這既是國家基礎教育的責任使命,也是一線教師困惑所在。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路徑方法各異。筆者的實踐嘗試,希望能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合作創造,使學生形成高雅的審美品位和健全的人格。
一、語文核心素養的價值引領
2017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的意見》,要求“要注重培養支撐終身發展、適應時代要求的關鍵能力”,指出要培養四種關鍵能力: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職業能力。超前、簡要、精準地擊中學生能力發展的重點。基礎教育要培養基礎素養,也要培養高級素養。在21世紀,人需要具備共同素養中的基礎素養,如基本的讀寫算能力、遵守交通規則、不亂丟垃圾等現代生活素 養;共同素養中的高級素養,如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自主發展能力、信息素養等。高級素養使學生從容迎接未來世紀的考驗,是“核心素養”或“關鍵能力”;職業素養是必要的專門素養。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是飛躍。雙基屬于基礎素養,認知、合作、創新能力屬于核心素養。核心素養體現了立德樹人、創新發展的價值引領,同時具有課程統攝和學科滲透轉化作用。
語文核心素養聚焦于通過語文教育獲得的最具終身發展價值的人格修養與關鍵語文能力,體現了語文的基礎性、綜合性、實踐性和時代性的特點。
二、核心素養真正落地的幾個慣性問題
(一)教學的根本目的不是掌握知識本身,而是通過學習知識形成素養
基礎教育存在學生的能力素質失衡問題。在升學的壓力和應試教學的“誘惑”下,學校教學過多地訓練應試技能。應試技能的根本是記憶能力,記憶能力是低級認知能力,因為記憶僅是記學過的知識,而國際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創新的競爭,力拼的是占有新的技術和原創理論。創新能力和思維品質是高端認知能力,是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基石。教學時要注重更要培養學生的高級素養,聚焦于創新能力的養成。應多運用問題驅動創設情境,點燃學生想象的熱情;巧妙設疑,給學生留足思維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合作質疑、頭腦風暴,以營造思維的氛圍;理解運用,引導學生遷移創造以提高思維的品質。
(二)課堂教學要“目中有人”
若是教師“精心”設計、挑選大量的圖片、視頻,學生會無暇挖掘文本蘊藏的情懷、文化視野。適當的圖片、視頻有助于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情感和思考。教師把文本分得太細,設計成系列的很多小問題,學生被牽制太多,思維的深度和品質也得不到提高。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巧妙設疑、啟發思考,合理安排問題的順序和數量,給學生留足思考的空間。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如果糾結于分析作者的生平、觀點、情感,對比不同的寫作方法,依據考點和解題思路,將一篇優美的文本,拆解為字、詞、句的碎片,就舍本逐末了。要調動學生進行自主研讀,合作求證,以挖掘文本中的形象意義,探究形象背后的人情、人性的美。
三、打造學生超級素養的“生長驛站”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要通過語文活動得以養成和深化,教師要獨具匠心地安排語文活動,既要考慮學生的主體性,在課堂中恰當地運用自主、合作、討論、探究學習,又要依據文本和學生的閱歷,巧妙設立“少而精準”的思維題目,引導學生的思維自然地、層層深入地直指文本的靈魂——人情、人性、人文關懷,培養學生的同情心、包容心、進取心,與作者、作品中的人物產生情感共鳴,自覺為美好的愿望不懈地創造耕耘,滋養家國情懷。
(一)自主先學、啟思存疑
教師依據學生的生活閱歷、情感心理,根據不同的任務群給出先學任務單、導學提綱,并提供必要的文本,例如作者的經歷、事件的歷史背景、作者的作品等。根據班情、學情,學生在課前或上課初的時間段內自主學習。學生結合任務單的目標、問題和補充文本,運用各種工具方法體悟、理解、分析,得出初步的結論,記下困惑點和思維的停頓點。根據不同的文體,讀、聽、說、議、思、寫、演各有側重。
(二)問題驅動、創設情境
教師可根據不同的文本,在上課初利用視聽設備或學生表演等方法,可以“觸目驚心”、發人深思,激起探尋背后謎團的欲望;可以美輪美奐、雄偉精巧,引起高度注意、觸發對美的渴望;也可以“負評價”、設反例,點燃正義的憤怒。這樣,學生會興趣大增、思緒噴發、急于探究。
(三)合作探究、深化思維
在學生間開展小組合作,“以兵教兵”,探究困惑點、思維的停頓點、情感的爆發點,進行討論、辨析、挖掘。教師要民主、耐心等待,留足時間讓討論深入、思維深刻;要有“大愛”,關注點撥,多在有困難的學生邊停留、傾聽、指點。要杜絕無序、低效、游離。用好兩色筆,藍色筆記錄學生姓名及享有“知 識產權”的觀點,紅色筆記錄小組困惑。要把記載學生成長的足跡的導學提綱在教室張貼展示,并珍藏在班級網頁的學習生長擂臺上,允許學生用更全面、深刻的觀點作補充、批注。學生合作,深度學習。民主的氛圍,討論表達的激勵,學生品格、情感的滋養,思維能力得以發展、思維品質得以提升。
(四)展示質疑、升華審美
教學不能制造失敗者。小組的研究成果展示共享、師生互動、思維碰撞、情感融合、梳理,管理了語言觀點,培養了綜合能力,激起了審美想象,提升了審美品位。展示者引經據典、有條有理地表達小組的觀點和發現,運用邏輯規律把握語言,用批判性思維剖析文本意蘊。學生在傾聽中交流、碰撞、整理,同時回憶、想象、聯想,強化了語言表達和經驗,豐滿了對文學形象和生活的感悟。教師對全班的困惑點要有預見性,要深入淺出、層層遞進地提供線索,引導要直達問題的本質。教師要有教育智慧和底蘊,在鼓勵學生發現、提出問題時,要滿懷斗志和智慧,嚴謹、小心、求真。這才是求學的狀態、教學的真諦。
(五)反思遷移、傳承創造
教師要相信學生,讓學生想、悟、思、疑。學生從豐富的語文活動經驗中提煉出的策略和能力會自如地在參與的各種語言實踐中應用。語文教學是開放的、多樣的、生長的、與生活緊密聯系的。結合任務群學習和實踐活動,適時靈活進行經典誦讀、演講、辯論、微寫作、課本劇表演、游學體驗、社會調查、詩詞影視鑒賞,組織廣播站、電視臺、網站、微電影等全方位的語文活動,激發熱情、健全身心、培養思維、塑造品格、提升審美的同時,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讓學生重視讀書。
在此基礎上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面寬、創造力強,有強大的適應性、獨立性和實踐能力,腦中縈繞的是人情的通達、人性的透視,也會達到人文關懷的圣境。中學語文教學應力求栽下一顆顆高貴的心靈。
參考文獻
[1]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褚宏啟.核心素養是否過時:關鍵能力能否取代核心素養[J].中小學管理,2017(10).
[3]褚宏啟.解讀關鍵能力[J].中小學管理,2017(11).
[4]林崇德.對未來基礎教育的幾點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16(3).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