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芬
【摘要】積極探索傳統文化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機融合的途徑,找準結合點、切入點,破解傳統文化教育與學校教育兩張皮的難題,力求通過傳統文化教育輔助學校培養學生傳統美德,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優秀人才,使傳統文化與學校教育互補共生、相得益彰。在提高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方面,在推動傳統文化進家庭方面積極探索,確保優秀傳統文化在我校落地生根,得以傳承發揚。
【關鍵詞】傳統文化;學校教育;有機融合;經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我校積極探索傳統文化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機融合的途徑,找準結合點、切入點,破解傳統文化教育與學校教育兩張皮的難題,力求通過傳統文化教育輔助學校培養學生傳統美德,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優秀人才,使傳統文化與學校教育互補共生、相得益彰,有效提升學校教育的高度。具體做法如下:
一、傳統文化教育與常規管理相結合,確保活動順利進行
學校將“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納入學校日常管理,使之常態化。首先,健全組織,分工協作。學校成立了專門的領導小組,由校長任組長,教導主任、少先隊輔導員任副組長,班主任及科任老師為成員。做到全員參與,既分工明確又相互協同,落實到位。其次,定時間、定內容,穩步實施。每天利用晨讀20分鐘、課前2分鐘、睡前10分鐘進行經典誦讀,午間10分鐘 練習抄寫經典;每周安排一節地方課程《傳統文化》,一節校本課程《中華經典誦讀》,每月由少先隊統籌安排一次以經典誦讀為主題的班會。每學期舉辦一次成果展,或展示學生優秀古詩文摘錄筆記、個人書法繪畫作品,或舉行詩詞短劇匯報表演,或進行誦讀演講比賽,并進行評比表彰。通過這樣系列的誦讀活動,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優秀文化的優秀品質。
二、傳統文化教育與校園環境建設相結合,營造文化氛圍
我們精心設計了校園文化建設方案,積極拓展立體空間。 班內專題墻報張貼年度經典學習目標、每月完成情況,還有學生書法、詩配畫、手抄報等優秀作品展示;后墻黑板報以傳統節日為主題,名家名篇、個人練筆或詩,或畫,或感慨都可展示,真正引領學生與優秀傳統文化對話使他們走進經典。教學樓前的走廊上展示傳統經典詩篇、經典字畫、《弟子規》《三字經》、二十四孝故事、傳統格言警句,圖文并茂,將傳統道德觀、價值觀形象直觀地展現給學生。校園里板報、櫥窗 、每一面墻壁都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展示臺, 圖書室、班級圖書角, 都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努力做到讓每一面墻壁都說話,讓每一個角落都成為育人的基點。 整個學校充滿濃厚的文化氛圍和教育氣息,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傳統文化教育,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
三、傳統文化教育與學科教學相結合,確保活動扎實有效
將傳統文化教育與學科教學相結合,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才能將傳統文化教育落到實處,避免傳統文化教育與學校教育兩張皮的現象。小學教材,都可以讓我們感受到豐富多彩的中華傳統文化。我們的地方課程《傳統文化》,涉及民風民俗、民間工藝,還涉及了中華歷史、民族英雄……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為中華傳統文化教學提供了廣闊空間。校本課程開設了《中華經典誦讀》 ,由街道小學教研室組織選編教材,從《唐詩宋詞》《三字經》《中庸》等國學經典中選取經典章節,按其難易分編為上、中、下三冊,在低、中、高三學段分別施教。作為基礎學科的語文學科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傳統文化內容貫穿其中,唐詩宋詞自不必說,經典作品《紅樓夢》《三國演義》 ? ? 《水滸傳》均有選編,還有古代神話傳說《夸父逐日》《盤古開天地》;既有展現建筑藝術之高超的《長城》《趙州橋》《頤和園》,也有描述地域文化的《北京的春節》《藏戲》;既有風景名勝《黃山奇石》《桂林山水》《迷人張家界》,也有名人故事《司馬光》《聰明的韓愈》《孔子拜師》……因而語文課必然成為我們弘揚傳統文化的主陣地。
我們要求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的特點組織綜合性學習。教師首先對語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深挖細掘,將內容、主題、體裁相近的課文進行調整與重組,進行主題單元和配套單元學習,如教材中《狼牙山五壯士》《火燒邱少云》《將相和》《詹天佑》等都是圍繞“愛國”的主題展開的,我們將這些課文進行重組,以“名人和祖國”為主題進行單元教學。其次在把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認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涵,根據學情、教學進度、單元教學主題等對適合小學生閱讀和學習的傳統經典詩文進行分類篩選,有機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即以課文為“經”,以相近主題的傳統經典詩文為“緯”,引導學生構建“經緯”交錯的閱讀網絡。例如教學《草船借箭》一文,課前布置學生閱讀《三國演義》少兒讀本,弄清故事中的人物關系、故事的起因。課堂引導學生品味文句,感受人物性格特點,激發閱讀興趣。課后開展《我說三國》的讀書匯報活動。這種綜合性學習是弘揚傳統文化的最好載體。信息課上,老師帶領學生上網沖浪,收集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查找孔子文化節的資料,搜索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古代建筑;校本課上師生齊誦《論語》及《孟子》句段;美術課上,指導學生欣賞、描畫精美建筑;班會上,學生講故事,誦經典,展示作品……通過這樣的綜合性學習,引導學生多角度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讓學生真正認識和理解傳統文化的合理內核與真正價值,不僅將語文教學引向課外,實現課內閱讀向課外閱讀的拓展延伸,更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生活的樂趣,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養。
四、傳統文化教育與實踐活動相結合,讓經典走進生活
開展以感受傳統節日文化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利用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讓學生認知傳統、弘揚 傳統;利用“三八”婦女節、母親節、父親節等節日開展“感恩父母 ?踐行孝心”的實踐活動;以勞動節、教師節、重陽節為契機,組織開展“感恩老師”“感恩社會”“關愛長輩”的教育活動 ;組織學生到敬老院慰問,到烈士陵園掃墓,到王樓村、四莊新村社區活動,體驗和感知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培養中華傳統美德,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指導學生調查家鄉的歷史、民風民俗、歷代名人、土特產品等,并制作資料卡。通過調查,同學們了解了古兗州的歷史地位,了解到晾衣井、護駕營、御橋等地名和興隆塔的來歷;認識了鴻雪老人周元英;聽到了范淑泰與“天下第一坊”的故 ? 事;知道了少陵臺與杜甫的淵源;知道了大詩人李白曾把兗州當作第二故鄉,兗州城東泗河西岸的青蓮閣,寄托了兗州人民對詩仙太白的懷念與敬愛。這些實踐活動,拉近了學生與傳統文化的距離,增強了自豪感,激發了學習興趣,學生更加喜愛李白、杜甫的詩篇。
開展興趣小組活動。將優秀傳統文化引進體育大課間活動。活動內容既有跳繩、“跑步”球類運動,也有“踢毽子”、丟沙包等娛樂活動,更有太極、武術操等經典項目。孩子們一邊奔跑、跳躍、轉騰,一邊有節奏地吟詠著《弟子規》《三字經》《少年中國說》的章句,使他們既體驗到運動的快樂 ,又提高了文化素養。“書法小組”“紅領巾廣播站”“美術興趣小組”“音樂藝術小組”“舞蹈小組”等興趣小組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各種活動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學生文學、音樂、美術等各類作品在“文化走廊”展示,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參與、學習興趣, 更是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營造學校良好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學有所樂、樂有所得。
中華傳統文化千姿百態,包羅萬象,底蘊深厚,源遠流長。我們尚需進一步構建完善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工作模式,在提高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方面,在推動傳統文化進家庭方面積極探索,確保優秀傳統文化在我校落地生根,得以傳承發揚。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