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露靜
摘要:在歌唱過程中要掌握好積極與放松的相對狀態,做到松而不懈、緊而不僵。只有將發聲器官和各個腔體協調用力,而且要注意用力的幅度與大小,才能有良好的歌唱狀態。反之,如果用力不當,一定會讓歌唱狀態失去平衡。所以,要想把聲音表現的明亮、集中、松弛、圓潤,把情感表達的隨心所欲、真實自然,就必須注重各種用力的相互協調。
關鍵詞:歌唱;積極;放松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1-0093-01
我們在歌唱時對氣息的控制都是依靠力的運用來完成的。歌唱時需要的力量也是由力的相互作用產生的,也可以說成是我們平時所指的“支持”的力,因為是由力產生的氣,而不是由氣決定的力。所以,在歌唱時把力運用好了,氣也就順了,歌唱起來就會輕松自然。
一、歌唱的合理用“力”
在進行歌唱發聲時,需要有兩種力來起到作用。一是推動力,它是發聲的源泉,方向是自下而上的,通過各個肌肉的收縮作用產生,這種力使肺部的氣體排出從而產生氣流,氣流與聲帶摩擦的聲音就是我們最初的聲音。如果沒有力的作用,就不會有氣流的產生,也就不會發出聲音。所以推動力是最基礎的發聲動力。二是對抗力,這種對抗力是指控制嗓音的兩個力的相互作用,壓縮空氣的力和與之對抗的肌肉張力,合稱為對抗力。
歌唱中的放松是建立在適度的、合理的用“力”基礎上的。如果我們在演唱中不會用正確力來維持氣息的流暢,想要唱出松弛而優美的聲音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在歌唱中,放松是相對的。放松是指心理層面上的放松,良好舒暢的精神狀態,才能激發對美好歌唱的欲望。在聲樂教學中,必須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心態和歌唱心態,才能把心中的聲音歌唱出來。從生理學說,只有在肌肉終端有彈性地輪流交替收縮活動下,跟歌唱有關的肌肉、肌肉群會得到相應的放松;而那些松垮、懈怠的肌肉總是會處于一種缺少彈性的、縮短的狀態,那么,在歌唱時發聲器官的肌肉就會在非常緊張狀態下運作。
我們經常這樣評價歌唱家的演唱:“聲音多么松弛啊,簡直唱得太好了!”那主要是因為時歌唱者歌唱的狀態非常好,唱歌時需要用的各種“力”都用到了恰到的好處、與歌唱發聲有關的各個腔體相互協調用力的結果。如果不了解這一點,沒有原則地、籠統的全身放松,結果往往會事與愿違,就會出現擠、卡,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來等聲樂演唱問題。比如說,有些演唱者一味追求身體的放松,聲音的放松,他們就虛著唱,聲帶松弛撒風漏氣,結果導致聲帶的受損。所以,要清楚如何演唱,哪些部位該用力,哪些部位不該用力,如何使力得到協調,那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放松。
二、正確的運用“氣息”
在聲樂的歌唱中,喉部的某些肌肉被運用是很自然很協調的,只要正確地運用了氣息、合理打開喉頭,跟唱歌有關的肌肉就會正常地進行工作,也就不會受到其它不相關的力的影響,同樣就可以得到真正意義上放松、自然的聲音了?!胺潘?這個詞,用在這里表示的是一種前提條件,不是全身松,而是缺少相關的緊,即放松和貫通應該形成一種歌唱統一的狀態,參與到該狀態的形成的肌肉都應該適當的用力。如輕聲歌唱或者哼鳴時,聽起來就會柔和松弛,其實身體各部分都在用力,它的前提是要有強有力的呼吸支持和控制,并且要求聲帶達到閉合狀態,還要把標準地調整到輕聲地發音,最后聲音經由頭腔共鳴而發出,整個過程演唱者的表情狀態是自然舒暢的,演唱的歌聲也就讓人感覺放松協調。所以是外松里緊的一種狀態,而不只是看上去表面上的完全放松。
三、正確理解歌唱中“松”與“緊”的對立統一關系
在平時的舞臺實踐中,經常遇到“前松后緊”、“外松內緊”的現象,這也是事物的一種辯證關系在聲樂技法中的表現形式,如果我們在歌唱時能認識到這一點,自覺的做到“松”與“緊”的有機結合,才可能慢慢地形成相對良好的歌唱狀態?!扒八珊缶o”究其實質,“前松”是指歌唱者的面部表情以及上胸部等部位表現出一定的松弛和自然,“后緊”是指演唱者的后頸部、背部以及后腰等部位表現出一定的積極和用力的狀態。正如著名聲樂教授黎信昌曾經講過的:“實際上我們整天說的方法,我們的聲樂訓練,都是在尋求和學會這些該用的“力”,只有把應該用的都熟練了,不應該用的也就自然放松了,那么歌唱的狀態就自然協調了。在正確認識歌唱中“松”與“緊”的辯證關系時,作為歌唱者還應當明確這種“松”與“緊”是相對的,沒有原則性的全身放松,必然會造成事與愿違,不僅無法找到放松的聲音,還會因放松不當導致出現更多的問題。
當然,任何歌唱方法從學習——掌握——熟練到出效果,必然要經歷一個過程,這就要看學習者的感悟能力如何。感悟能力強者,學起來必然快些。但是學習聲樂除感悟能力之外,持之以恒的學習精神亦是必須具備的,俗話說:“曲不離口”,又日“有志者事竟成”,科學發聲方法的掌握過程是漫長而曲折的,只有那些經過艱苦磨練的人,才有可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