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平
【關鍵詞】 語文教學;背誦;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2—0054—01
三十年的中小學語文教學經歷,給筆者最深的感受是:學好語文還是要多練一些“背功”。在課堂教學改革中,“死記硬背”與“滿堂灌”,作為傳統課堂教學的罪狀,被打入“冷宮”,遭到冷遇。“參與式”“互動式”幾乎成了語文課堂的主流。但語文教學的實踐證明,缺少了“背功”的語文課堂,是很難肩負起傳承傳統文化使命的。在青少年這一人生學習的黃金時期,應該積淀下寶貴的傳統文化養料,打下堅實的經典積累基礎,為未來的創造夯實穩固的根基。
一、古今名家的成功事實證明了語文學習要多練一些“背功”
我國古今許多文人、學者學習語文都經歷了熟讀、熟記乃至苦讀苦記的歷程,記憶力也得到了驚人的發展。唐代韓愈自幼讀書為文,日記數千百言,他自敘“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國學大師章太炎(魯迅、黃侃、錢玄同等人的老師)頗為自負地說:“自己所讀之書,百分之九十五可以背誦。”魯迅先生幼年讀書時,能背誦《綱鑒易知錄》,后來他經常是整本書地背誦。大量的文學、史學家的成長給予了我們深刻的啟示:學問上建樹很高的大家,無不是熟讀成誦的高手,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們超人的“背功”促使他們成為名家。可以說,文人的背書功夫大小,與他的學問成就成正比。
二、兒童記憶的特點決定了語文學習要多練一些“背功”
兒童學習的規律——識記主要是以機械識記為主的,理解力十分有限。在兒童階段,機械識記的東西有不容易遺忘、記憶時間長的特點,因此我們應該充分挖掘和開發兒童的機械識記能力,在他們識記能力很強的時候,盡可能多地讓他們背誦一些將來對他們有用的東西。
兒童不需要馬上理解他識記的語言素材和歷史文化典故,但必須首先識記這些東西。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他們會慢慢地咀嚼和回味他們在兒時所積累和積淀的東西,理解和消化他們積累的語言素材和歷史文化典故,并化作他們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形成獨有的語言表達方式,呈現出語言的個性來。這要求學習者必須在兒時背誦一些語言素材,必須背誦一些歷史文化典故,以備以后順暢自如,意蘊華美地進行表達。
三、漢語的特殊性決定了語文學習要多練一些“背功”
漢語承載了五千年的中國文化,有著獨特的表達方式,漢語表達有著厚重的歷史底蘊和華美的文化風采。如果沒有足夠的語言積累、歷史文化積淀,漢語的表達必將失去特有的歷史底蘊和文化風采。要真正掌握漢民族的語言,運用好我們的母語,就不得不下苦功夫,花大力氣進行語言的積累和祖國歷史文化知識的積淀。
語文學習關鍵的是語言的學習和語言的積累,我們的語言學習、語言積累就如同牛羊反芻一樣,也有一個先機械的識記知識、占有知識,日后理解知識、消化知識的過程。我們也可以把它看作是知識的反芻現象。知識的反芻必須建立在“背功”和生吞活剝的基礎之上,沒有一定量的知識和語言素材儲備,就無法進行知識的反芻。
四、給學生精選需要長期堅持背誦的古詩文
在多年的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深感《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朱子家訓》《幼學瓊林》《增廣賢文》《笠翁對韻》等古代蒙學教材,凝結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可以要求學生通過背誦汲取其中的精華。先秦諸子、屈原、司馬遷、陶淵明、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蘇軾、歐陽修、朱熹等無數的先賢大師以文言構筑的古詩文,凝結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是學生提高自身素質與品質的精神養料。因此,應讓學生閱讀背誦經典,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中,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培養良好的精神狀態與人文品質,漸漸擺脫浮躁心理,自覺抵制各種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
“背功”作為語文教學的最基本的教學手段,其重要的地位自不待言,對此,我們必須予以高度重視,還“背功”應有的地位。積極地引導學生,教育學生要學習古人的那種苦學精神,多讀多背,熟讀成誦,培養良好的讀、背習慣。當然,“背功”應盡量減少“死記硬背”,力求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