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艷
【關鍵詞】 學案導學;小組合作;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 G6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2—0077—01
“學案導學式”教學模式是新課程改革中涌現出的重要成果,而“小組合作”是其實施過程中的關鍵環節。下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一談“學案導學式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運用。
一、學案的新穎之處,以及它與傳統教案的差別
學案是針對學生“怎樣學”“學什么”而開發的一種學習方案。其是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而設計的,能夠提高學生自學的效率,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案是師生共同參與、高效互動的有力媒介。其將知識問題化,思維指向更加明確,能夠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去聽課,也可以讓他們體會到收獲的樂趣。有了學案,在預習過程中,學生就會主動注意、勾畫與問題有關的信息,進行思考篩選、分析整理,最終歸納概括出結論,并通過自己的組織方式呈現出來,而學生能力的發展就體現在這個從注意信息到呈現結果的過程中。當學生學習的方式不是特別有效時,就需要教師的有效引導。這樣循序漸進、堅持不懈,學生的綜合能力就會大大提升。
二、“學案導學式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
1. 預習先行,初步自學。即在上新課前,讓學生預習新課文并查找與之相關的背景材料,根據預習內容提出問題,進行探索、發現。通過預習先行,初步自學,學生能夠自行達成一定的基礎目標,從而為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打下堅實的基礎。
2. 自學檢測,合作交流。在新課內容開始前,利用一點時間讓各小組交流預習內容,小組內無法解決的問題留待小組合作解決,小組合作無法解決的難題可以留到課堂上解決。教師要做的就是及時梳理學生遇到的問題,以便在精講釋疑時幫助學生解決,同時,對教學重點進行突破、對難點問題進行強調。
3. 精講釋疑,訓練檢測。在學生自學檢測與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教師要依據教學重點、難點及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精講,釋疑解惑。應將學生學習的難點置于首位,再根據檢測情況及時調整學習任務、教學進度及教學方法,務必做到有的放矢,精準有效。其間,內容一定要精,要有針對性;方法一定要精,要有啟發性;檢測一定要精,要有目的性。
三、“學案導學式小組合作”教學方式的評價標準
1. 課堂教學活動是否使用學案。學案是教師從學生的立場出發,在把握教材、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構思設計的“操作手冊”。它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探究能力,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能力的發展,可以減少教學的被動性和盲目性,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 學生學習是否主動、思考是否積極,是否具有團隊合作精神。學案操作步驟清晰,活動緊湊,并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理論聯系實際,能滿足考試與實踐拓展需要,這樣會使學生的學習漸臻佳境。而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集思廣益,既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又可以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
3. 教師是否輕松,師生關系是否和諧。課堂教學是師生不斷由“合”到“分”變化的動態過程,教師不能過于專制,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適時主動“退居幕后”,必要時又能“及時登場”, 當好“主持人”,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要營造和諧友愛的師生關系,注重發現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根據學情及時調整教學,靈活使用學案。
4. 教師是否具備創新意識。教師的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聚焦教學質量,讓學生學有所獲,在獲得成功的體驗中增強信心;二是指向能力構建,重視“雙基”,為學生奠定知識、能力遷移的基礎;三是向現實生活延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讓學生獲得全面的發展。
四、“學案導學式小組合作”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1. 以“顯性目標”為主,以“隱性目標”為輔。知識和能力目標是呈現在學案上的,屬于顯性目標,學生通過自學和課堂教學基本可以達成,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屬于隱性目標,不能直接呈現在學案上,教師在教學中應結合教材內容適時凸顯,聯系生活巧妙滲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
2. 以“探究”為主,以“講評”為輔。教師在使用學案時,不能因為不放心學生而仍以講為主,不能以讓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太浪費時間為由,忽視學生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培養。
3. 以學生的“學”為主,以教師的“導”為輔。學案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依據,但自主不等于干脆不管,教師要始終記得:讓學生充分參與,充分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參與充分。教師適時進行引導,可以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滲透互動意識,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