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體育課程的學習效果與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是密不可分的。學生對體育活動興趣與否,直接關系著他能否積極參加,全身心投入體育活動,進而從中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可以這樣說,學生體育興趣熱度決定了體育參與的關鍵因素之一。然而,在傳統的教育體制下出現的學生愛體育但不愛上體育課的問題卻依然存在。本文從體育興趣談起,通過學生對體育鍛煉興趣不高的原因分析圍繞教師、學生、教材三方面因素展開,針對小學生目前運動興趣現狀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旨在更好推動小學體育教學發展。
關鍵詞:小學;體育教學;運動興趣
興趣是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傾向,它是人類認識、探索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重要動力。興趣也可以說是天然的啟蒙者。漳州市第二實驗小學是一所富有現代氣息環境較好的公辦城市小學,學生的運動素養和水平相對較好。不過,許多學生雖然很喜歡活動,卻不是很喜歡上體育課和大課間做操,課余時間追跑嬉鬧,一旦上了體育課對規定的練習、任務就沒有了積極性,在體育課上表現行為松懈,甚至有些同學還會要求把體育課的時間留給他們寫作業。學生對體育鍛煉興趣不高,嚴重影響教學效果。筆者以為,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老師一味注重單純教與學,而忽視了學生體育興趣和愛好的培育。新課程、新理念、新方法,新形勢下如何培養學生體育鍛煉興趣也就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筆者針對體育教育目前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展開探究,不揣谫陋雜談如下。
一、 為何學生體育興趣不高
(一) 學生自身的體育鍛煉意識與個體差異
大多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缺少堅定的信念,往往會因為外界客觀因素的變動,就會馬上停止運動,沒辦法很好地形成好的體育意識。由于個別學生自身身體素質的限制,有時不能很好地完成對應的教學內容。還有體育基礎水平、性別、性格,還有成長背景各不相同,學生運動能力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
(二) 教師的教學措施與態度
教師在課堂中過分突出教師的主體地位。在中國傳統的“師本教育”理念里,其核心是以教師為主體的。然而,它往往太過于突顯出教師的主體作用,學生只能在被動和閉塞的環境里跟學,師生之間缺少了彼此的溝通交流,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學生的運動興趣。教師的教學方法過于單一。當小學生在技術動作中出現錯誤時,教師若不注重適當的鼓勵、引導與矯正,樹立其自信,而是一味批評,就會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惡,恐懼的心理,運動興趣逐漸降低或消失,學生的運動興趣的培養也無從談起。反之,一堂體育課,如果充滿了情趣的導入和精彩的情景,令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不僅能增強學生體育鍛煉的吸引力,同時也能大大地激發其參與體育活動的內驅力。因此,在體育訓練的強度與難度這個問題上,教師采取何種體育教學方法手段,其首要前提是尊重個體差異,做到有區別對待,注重科學實效。
(三) 教材的選用
在教學內容上,教學安排較少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特點。在教學方法上,體育教學方法的運用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體質素質、技能水平和年齡差異,教學方法和手段老舊。在教學組織上,教師過于強調紀律,強調服從、步調一致和行動一體化。在教學評價上,評價方式單一。重視等第制評價,輕視甚至忽略語言性評價。尤其是在小學的體育教學中,語言性評價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評價內容單一。評價內容較少考慮到不同年級、不同年齡的差別,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進步幅度和主觀努力,使教學評價失去了應該達到的效果和作用。在教學目標上。體育教學目標單一化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具體表現為“達標至上”,過分看重《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的評價作用,甚至將達標作為學校體育教學工作的唯一目標,只要學生考試達標,學校體育的目標任務就算完成了,約束學生的自由發展空間,束縛了學生的個性發揮。
二、 如何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
(一)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觀
學生自己需要樹立起“健康第一”的意識,并積極參與到學校的各種體育運動中進行技能學習,為終身體育打下基礎。與此同時,學校應該加強對體育課的重視,應該為學生德智體美的全方位和長遠發展負責。還有,家長也要改變對體育的看法和認識,家長應該要樹立起讓孩子全面發展的觀念,明白學習好是一個方面,但是絕不是唯一的方面;要清楚強健的身體是孩子將來學習、工作、生活的堅實基礎,只有在身體健康的基礎上才能有所發展。
(二) 體育應從學生的成長需要出發
根據不同學生的身心特點,實施有針對性的有效教學,在教學目標設計方面,在知識與技能上,如跳繩課上教師可先不教任何動作讓學生先自由體驗單人跳繩的各種玩法,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體能與健康上,模仿各種動物做動作來鍛煉他們的上下肢力量,利用游戲來練習他們的反應能力和速度。在情感方面上,教師用不同方式的表揚和贊美方法來給予學生積極的肯定態度,培養他們的運動興趣,幫助同學間建立良好的運動友誼。
(三) 改進小學體育教材教學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動態發展要求,應重視教材和教學方法的研究,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提高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小學階段的學生好奇心都比較強,想象力非常豐富,新穎的事物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選擇的教學內容要適合他們這個年齡段的,教材太容易,不能引起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材內容太難,又會降低小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學內容的選擇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特點、發展規律以及興趣愛好等因素。教學過程要簡約,首先隊伍的調動要有序,并盡可能地減少教學過程中隊伍的調動。然后要合理準備器材,一堂課器材不宜過多。最后每堂課都要評價,評價主要以鼓勵期待肯定為主。
體育作為獨特的一種學習文化存在,其散發出的魅力讓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并喜愛。所以,運動興趣在體育教學中的培養,必須樹立學生正確的體育觀,及時更新教育理念,研究教材教法,整合優化教學方式,完成教師素養評估與提升,建立師生之間新型的平等的朋友關系,挖掘學生的潛力,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這樣,一方面不僅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另一方面也讓體育真正地走進學生的心里,為學生終身體育觀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季瀏.體育心理學(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郭可雷.“小學體育興趣化”“初中體育多樣化”理論研究[J].南京體育學報,2017,31(1):105-112.
作者簡介:
楊藝真,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