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數學課程這種具有較高的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要求的課程內容學習有著一定的難度,加之小學生對于學習的專注力不夠,其在數學學習上的困難感就會進一步提升。就目前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來看,學生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狀態,很少是因為熱愛學習而學習,積極主動性較差。教學改革迫在眉睫。
關鍵詞:小學數學;積極性;教學探討
數學課堂常常是數學教師一個人的課堂,即便教室看似座無虛席。這常常是令眾多教師頭疼的問題,也就是很多學生都缺乏對數學學習的熱情,沒有熱情就沒有動力,沒有動力就會止步不前。單從數學成績方面來說,得分有滿分,高分也不比其他科目,并且不及格率相對較高。文章從積極性培養和調度的角度對其方式方法進行討論。
一、 利用多媒體課堂調動積極性
多媒體教學形式雖然在新鮮感和進步感上已經有所減弱,且在目前多門課程的教學得到認可和應用,但在數學課程學習上的應用力度還比較有限。大多數教師認為數學主要分為基礎知識和做題解析兩大部分,其中知識點主要是通過講解教科書授課,而解析題目的過程教師更傾向在黑板上一步一步教給學生們,甚至還會嚴格限制解題方法和解題步驟。這種方式方法顯示出單一性強的特點。而多媒體教學方式的融入,使數學課程的學習氛圍具備了一定的靈活性,且教學形式也得到了相應的豐富。
(一) 多媒體引入學習數學新概念
小學生每天都在接觸各種各樣的新概念和新思想,而數學課堂上多媒體的應用,能使學生快速理解記憶新概念。多媒體運用色彩、動畫、聲音等生動有趣的元素,使小學生更容易理解數學的定義、解法、公式等新概念。例如,在講授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認識鐘表》這一章時,可將其制作為一個多媒體課件。利用一個轉動的鐘表的多媒體動態演示讓學生對時間的抽象概念有具體化的理解。然后再通過聯系實際生活中的具體時間加深記憶,比如早上7:00起床、7:30吃早飯、8:00到校上課等。還可以準備一部以時間為軸的動畫片,讓學生對時間點以及時間段的認識更加清晰明了。
對于一年級小學生來說,“時間”是個既陌生又新奇的詞,這時我們就應抓住“新奇”這一點,利用多媒體讓小學生對時間這一概念逐漸理解,進而消除陌生感,增強記憶性。
(二) 多媒體歸納梳理數學知識點
小學數學相對于語文、英語來說知識點比較少,因為其中多為公式、定義、公理等不易理解的知識點,多媒體教學形式便于知識點的歸納總結。最先從建立知識網絡入手,然后根據知識網絡從淺到深一步步系統梳理,結合講解為學生條理展示清晰的知識網絡。因為多媒體獨特的畫面感會在學生頭腦里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所以學生做題時會根據記憶淺層的畫面喚醒記憶深處的相關知識點,達到知識點梳理的目的。
二、 通過開展課外活動調動積極性
任何一門課程的學習,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在實際生活中對其進行應用,并及時解決問題。因此,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也是非常必要的。小學數學的課外實踐活動雖然是以高效學習數學為主要目的,但除此之外還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合作組織能力,促進數學與生活的融合。
(一) 課外測量實踐活動
在講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測量》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上估計并測量數學課本的長度和寬度,但這樣的認識還遠遠不夠。除此之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外測量的實踐活動,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主要開展測量大樹主干周長、利用操場測量加深對百米的認識、在家長的幫助下估算家到學校的距離、測量學生的身高及體重等活動。從上文的闡述中不難看出,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其多樣性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對于測量大樹主干周長這一活動,教師可以先把學生按照每組三人進行分組,并選出小組長整理記錄問題。給每個小組都發放了測量工具、實踐記錄表、粉筆等用具,安排每個小組測量3~5棵大樹。在測量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在不同小組之間觀察糾錯,前提是要讓他們先自己做完,然后再進行指導。這樣每個小組在下一次測量時就會注意改正。例如他們發現測量工具太短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先看學生的應對措施,之后再進行正確指導。
(二) 課外制作實踐活動
在講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面積問題時,可以利用課外制作的實踐活動。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長方形的面積一樣,可是他們的形狀卻不同。這時就可以指導學生將平行四邊形從其中任一個鈍角向其對邊作垂線,然后用剪刀沿垂線剪開,得到一個三角形和一個梯形,將兩部分互為補充,便可得到一個長方形,由此證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確實是S=ah,即長方形的長乘寬。
三、 正視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學生本身其實才是課堂的主體。而主體地位的體現,就是通過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參與度指標來衡量的。例如,課堂上與老師交流互動、主講課堂解析題目、敢于質疑和回答問題等。
(一) 多交流,多互動
在課堂教學中,無論是對于學生還是教師,兩者之間的互動都是非常必要的。多交流,多互動要求教師課前準備問題,在課堂上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提問,使學生能主動思考,主動質疑和解答。
(二) 多參與,多鼓勵
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和地位轉換,是實現其主體地位的關鍵環節。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針對某節簡單的課程進行備課,那么之后這節課上就由該生講課、教師聽課。課上要留有一部分時間給教師對課程進行糾錯和補充,并對講課的學生進行獎勵,使其他學生也多多參與。這里要強調的是,課堂內容的講解,不應當局限在一小部分成績優異的學生中間,而應當提高其全面性,讓所有同學都參與進來,以免使一部分數學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產生對數學的排斥心理。切記,鼓勵是一切動力的源泉。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只有教師先打破自身對小學數學的傳統教育理念和方法,教師先富有創造性,才能使學生喜歡數學,熱愛學習。積極性的缺失不是一方的責任,而是需要師生雙方的相互合作,相互支持下建立起來的。這就是為什么一個學生對于喜歡的老師,擅長的科目積極性就偏高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李北平.分析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J].中華少年,2017(30).
[2]令俊平.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策略探討[J].中華少年,2016(25).
[3]楊靜.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模型思想策略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5(18).
作者簡介:
鐘琳,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巖前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