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都知道,在初中所有課程之中,政治這門學科是有效培養中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對于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能夠令自己的價值取向以及自身人格完善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然而,在我國傳統模式下的初中政治教學實踐過程之中,通常采用的都是讓學生強迫進行考點記憶的方法,令學生在觀念上就認為政治是一個背一背就能應付考試的科目,從而在其心里對于政治這門課程的看法普遍都是乏味、枯燥的,毫無興趣可言。在這種環境下展開教學實踐工作,肯定無法使學生自身的政治學科素養得到有效培養。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作為高中政治老師一定要積極探索出新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收獲政治知識的同時還能令自身的政治核心素養得到有效培養。
關鍵詞:初中教育;政治教學;核心素養;有效途徑
隨著我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社會也處于高速發展的狀態,在這樣發展的過程中,為了滿足發展所需,對于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而對于與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我國便開始了新課程的改革之路。就實際而言,專業型人才已經不能很好地滿足當下以及未來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綜合型高素質人才是未來社會發展所需主流型人才,因此,對于初中階段的政治老師而言,教學目標發生了很大變化。即既要教授學生政治知識,又要培養學生的政治核心素養,使學生成為綜合素質較高的人才。
一、
現階段我國初中政治老師教學實踐存在的問題
(一) 老師的結構不夠合理
在我們國內很多初中政治老師都會把考試成績當做自己的教學目標,都更加重視對于初中政治課本當中的理論知識展開講解,通常都會忽視政治教學的內容和每個人實際生活的關聯性。如此的教學行為非常容易造成中學生在學習初中政治課之后除了考試成績一無所獲,甚至還會導致知行不能做到統一。而造成這些學生學習“畸形”現象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初中政治老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活動中安排教學內容的結構上不合理,并沒有重視教學內容的均衡化展現。
(二) 教學方式比較陳舊
筆者通過對我國國內初中政治教學實踐過程的大量觀察,其實很容易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初中政治老師在其教學方法上仍舊是不盡如人意的,始終停留在傳統化的固有教學形式中無法自拔,并且難以突破這一模式的禁錮,極少使用當代教學領域中的現代化教學工具,不能立足于實際,從實際出發根據時代的發展及時對自己的教學理念展開轉變、教學方法展開更新、教學模式展開優化。初中政治老師的主要教學方法仍舊是把教學大綱中所規定的教學內容完全照本宣科地給學生們展示出來。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學習,學生不但會慢慢失去對于政治學科的興趣,更不利于學生政治核心素養的培養。
二、 培養初中生政治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
(一) 改變教學模式,積極引導學生展開探究式學習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背景之下,作為一名初中政治老師一定要勇于打破傳統教學思想的束縛,敢于與時俱進探索出新的教學方法,將政治教學放在整個寬泛的社會現實里面。不僅如此,還要把學生當作課堂主體,做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比如在實際教學實踐過程當中,老師在展開《可持續發展的選擇》這一課講授的時候,應該有意識地與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展開有機的結合,將教學的內容展開適當更改,對于本課就可以改成《關注西部的發展》,在正式上課之前老師可以先布置任務,讓學生查找相關資料,并且結合所查資料展開課本知識的自學,并且第二天在小組里面展開討論,然后選出代表進行展示。從而老師可以根據展示成果進行西部大開發中應該堅持的可持續發展戰略進行引入,如此一來可以毫無違和感地把這兩個戰略互相進行聯系,從而不僅能夠達成教學目的,還能讓學生掌握時政熱點,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政治的積極性,有效培養了學生政治核心素養。
(二) 回歸生活,讓政治理論的基石得以實現
在實際的政治課堂教學實踐過程當中,老師還要巧妙地設計生活場景,用生活化的理念作為鑰匙打開學生理解的門,進而有效培養學生對于政治的發散性思維,從而令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三觀”。這是因為政治課主要就是來源于生活,來源于社會,讓學生在學習之后能夠加強自身的綜合素質,并且懷揣著這種素質走向社會。比如在政治老師向學生們講授“正確認識自己”一課的時候,老師不要急于翻開課本講課,而是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一首流行歌曲《我相信》,這首歌不僅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而且是時下流行歌曲,深受學生們喜愛,播放完之后老師可以出一些帶有政治觀點的題目,讓學生們用自己在生活中的實例來對這些問題進行解答,最后老師進行評價。
三、 總結
總之,初中政治這門課程雖然相比于其他學科難度要降低了不少,但是教學任務還是非常艱巨的,特別是在新時代的今天,不僅要通過初中教學使學生掌握相關知識,更要培養學生自身的政治核心素養,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發展,更好地為社會發展做貢獻。
參考文獻:
[1]林敏.淺談初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方法和策略[J].都市家教月刊,2017(7):184-184.
[2]馮輝龍.淺談培養初中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途徑[J].考試周刊,2017(98):48-48.
作者簡介:
徐湘平,甘肅省平涼市,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