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物理的新課程標準在不斷地提醒著老師們:課堂的教學不再是老師強行給學生強灌各種知識點新題型,而是讓學生學進去知識的同時更要通過課堂的講解學會如何主動學習、合作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物理思維結構,能夠通過書本的物理知識及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形成具體的情境創設,從而建立起優良的生態課堂,改善課堂氛圍,提高學習效率。本文主要論述了當前初中物理生態課堂的現狀并提出了相應的構建策略。
關鍵詞:初中物理;生態課堂;現狀;構建策略
初中物理剛好是學生們初步接觸物理的階段,需要教師們探究出良好的教學思路,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到具體的教學課堂中來,引起初中學生對物理認知的碰撞和沖突,激發他們對學習初中物理的興趣。這樣學生就能在課堂或課后主動地提出問題,繼而主動地去解決問題,逐步引導學生投入到物理的學習中來。所以,教師們需要轉變現有的物理教學模式,探究生態課堂教學,結合教材的教學特點和教學結構,從學生學習物理的知識結構入手,探究出符合學生能力的教學思路,便于進行具體的有目的性的教學,不斷促進學生物理成績的提高。
一、 初中物理生態課堂的現狀
生態課堂理念的提出對于初中物理教學來說無疑是一項最大進步,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物理成績的提高。雖然生態課堂的提出時間不長,但有很大一部分示范性學校都在日常的教學中采用這種課堂形式,也因此取得了較為優良的成績。雖然生態課堂的成績突出,但是就其應用的現狀來說不是很理想。
生態課堂較為注重的是學生的實踐探究過程,希望學生能夠親身體驗一些實驗的數據和結論,以此來加強學生的思維能力。然而,現階段的實踐教學中學生雖然能夠積極參與,但是在交流討論、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不足;此外,很多教師都是第一次接觸生態教學模式,對這種模式還不是很熟悉,在課堂延伸方面還有待改進,教師的延伸欠缺,學生不能從中獲得拓展知識,知識面較為狹窄,生態課堂教學還有一個欠缺,就是教師和學生的交流不夠,不能針對一個問題進行探討研究,阻礙了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 初中物理生態課堂的構建策略
(一) 教師需與時俱進,更新教學理念
新課程標準的提出對教師與學生都有著很高的要求,旨在能夠實現教學相長的目的,推動著教學活動以及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和進步。對于生態課堂的構建,教師需要與時俱進,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注意自己在教學中的角色變化,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方式,并能夠運用到生態教學中,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幫助學生構建物理思維,提高學習成績。
(二) 注意物理教學情境的創設
初中生正處于青少年的成長時期,學習的情緒容易產生波動,容易被其他事情影響,學習的持久性較低,注意力難以集中,所以在初中物理的生態課堂之上,應設置有趣的情境創設來引起學生的好奇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教學基礎的學科,在初中物理生態課堂的教學中,可以將課本上死板的知識轉化為物理實驗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實驗的具體設計要以書本為基礎,爭取做到新穎、直觀。
例如在平面鏡成像的物理教學中,第一步,要提出問題,情景創設不僅僅是生態課堂的點綴,更是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科興趣的關鍵。好的情景創設才會讓學生調動自己的積極性和全部注意力來配合老師的物理教學。對此,老師可以將幾塊大的平面鏡成直角放置在桌上,再將水果或其他工具放在其中一平面鏡上,結果出現了許多個像,教師可以進一步對學生提出問題:“你們知道形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嘛?”這樣就使學生有了新奇的感覺,馬上就提高了學生對初中物理的學習積極性;或者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們展示美麗的山水圖(主要以水中倒影為主)讓學生們說出其中的共同點,并探究成像的原理,這樣才能讓學生在不斷探究的過程中積累物理知識。
(三) 加強師生、生生間的合作交流
初中物理生態課堂需要教師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這樣才能取長補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增加一些討論過程,引導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在學生表達的過程中可以促進新舊知識的結合,學習他人的長處,完善自身,在保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同時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例如,我們如何測量液體密度的實驗中就可以采用分組的方式進行實驗,以小組為單位確定可行的實驗方案,在確定好以后各小組可以進行討論研究,選取最佳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實驗中需要仔細觀察實驗現象,接著教師可以根據實驗的現象向學生提出問題,問題的類型可以是質疑式、漸進式、探究式等,問題的設置層層遞進,為學生構建研究討論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實驗完成之后,教師還需選出表現最為突出的小組,為表現不滿意的小組提出優化方案,從而促進初中物理的教學效率。
(四) 為學生建立文化生態環境
生態課堂中的文化生態環境是增加物理教學中說文化元素,使得學生們在學習物理專業知識的同時能夠了解到物理的文化,培養學生的物理情感,促進生態教學的發展。
例如,在學習機械效率這一節中,教師需要結合教材與學生的發展情況確定教學目標,該目標需要滿足生態課堂的需要,主要包括為他們明確多種功的概念,并確定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提高科學責任感在他們心中的地位,從而構建和諧的生態課堂。
三、 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物理教學要求學生能夠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識技能以及相應的文化精神,并且能夠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思考規律,善于總結和反思自己,積極參與探究活動,不斷提高自己的物理成績。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引入生態課堂十分必要的,它能夠從學生的認知及心理出發,為學生創設一個有趣的物理環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加合作交流的機會,營造一種和諧的生態課堂環境,促進初中物理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范欽鋒.初中物理生態課堂現狀及其構建策略的分析[J].中學課程資源,2018(11):6-7.
[2]王旭.網絡學習社區環境下高中物理生態課堂教學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8.
[3]王妍鑫.初中物理生態課堂現狀分析及構建策略[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7.
[4]張興國.新課程理念下物理“生態課堂”教學實踐探索[J].成才之路,2015(35):99.
作者簡介:
王旭芬,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惠安錦水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