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改背景下,信息技術屬于一門重要的技術,在科學應用推廣中促使社會不斷進步。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產生重要的影響。信息技術在各個學科中的整合,成為了廣大教育工作人員關注的重點。所以,文中具體探究初中地理教學中如何使用信息技術的策略。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地理;教學模式
一、 引言
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依靠信息化技術為學生呈現出動畫模擬的過程,將靜態轉變為動態,將抽象轉變為形象,充分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生發現、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積極性。本文從初中地理教學實際情況出發,研究基于信息技術的初中地理教學模式。
二、 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自主預習
相對于小學階段而言,初中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主閱讀和學習能力,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自主預習。因此,教師應深入研究學生的個性、特點,合理安排預習內容,重視和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培育和發展學生的獨立學習意識,指導學生借助信息化手段自主開展學習,通過互聯網渠道搜索疑難問題的解答途徑和方法,從而促進學生結合自身需求個性化選擇預習內容,為新課程的教學奠定基礎,保證課堂教學工作順利展開。例如,在學習《世界的語言和宗教》教學活動中,教學內容主要是對全世界的語言和宗教進行介紹,重點介紹漢語、英語等應用范圍較為廣泛的語言,還同時介紹了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宗教,教學內容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學生可以借助互聯網搜索佛教、基督教及伊斯蘭教的區別與聯系、主要分布區域等,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在上一節課程結束時,教師可以布置預習作業,促進學生加深對新課程內容的理解。
三、 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地圖作為貫穿地理教學始終的一種教學素材,也是地理學科中一種特殊的形象材料。地圖中隱含著豐富的地理知識。因此,教師要在教學當中充分理解信息技術,以視頻、圖片、PPT等形勢展示不同地區、民族的特點,將平面的地圖與生動、鮮活的人物、民族聯系起來。教材當中提供許多地圖,單純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會受到嚴重的約束,可使用信息技術就可以很大程度上解除約束。利用幻燈片投影,適當地增加圖的文字輸入量以及使用量,綜合教學需要實現圖形的變化,可以加強圖片的清晰度,從而在較短的時間里快速地實現讀圖、圖文的轉變,利用最短的實踐積累豐富的地理知識。例如,學習《地球運動》這節課的時候,教師利用Flash軟件對于地球的公轉與自轉設計出動態的課件,讓學生綜合已經學到的知識來進行想象,盡快地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讓學生更深刻地掌握這方面的地理知識。
四、 利用信息技術,拓寬學習地理資源
拓展學習地理資源不只是對學生來講的。對教師來說,想要成長,同樣需要豐富的地理學習資源,并且所需要的學習資源要明顯地高于學生。所以,教師與學生一樣都需要使用信息技術,依靠信息技術來高效學習。地理作為一個包含巨大信息的科目,涵蓋著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人們文明進步中創造以及留下來的對多種信息的沉淀。一般我們了解地理通常是依靠每一個時代所留下來的資料,可是這些內容紛繁復雜。現代信息技術具有較強的信息存儲功能,便于檢索文件,讓師生可以在海量的地理資源中快速地查到自己想要的內容。
五、 利用信息技術,突破地理教學重難點
信息技術的使用,因其圖文并茂、動靜結合、較強交互性的特點可以突破地理教學的重難點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地理知識、認識地理規律,提高地理學習效率。比如,學習地球的公轉與自轉,這節課的內容是初中地理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問題,同樣也是個難點問題。教師教起來較為吃力,學生學起來也比較費力。應用多媒體技術展開教學,會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依靠動畫演示激起學生思考: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有什么?如果地球不自轉,那么平行的太陽光照到地球上會發生什么變化?以此引發學生想象和討論,經過幾分鐘的討論并確定答案后,教師可借助動畫方式演示地球自轉產生的晝夜交替的效果,并將地球自轉定格,從而解答“地球不自轉會產生什么變化”的問題。借助信息技術演示的方式,將抽象的地理知識以直觀的方式展示出來,將抽象化為具體,將困難變為簡單,加深學生的印象,讓學生融入思考中,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 利用信息技術,實現人機互動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與教學呈現深度融合趨勢,大部分學校已經具備了網絡化教學的條件,部分發達的地區已經具備了網絡教育的實力。例如,部分學校的教師可以獨立制作和開展微課教學,拓展了傳統課堂教學的空間,大大提升了課堂教學的質量。在地理課程教學中,教師可借助人機交互功能進行備課、授課和輔助教學。學生可通過多媒體手段開展自主預習和探究性學習。師生、生生之間基于信息可以實時進行交流和互動,從而幫助教師快速掌握學生學習中遇到的難點問題,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更好地落實“因材施教”。同時,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如校園網、多媒體教室等,將多媒體技術、互聯網技術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實現傳統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效結合,能夠有效解決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學內容抽象、時空跨度大等問題,從而有效降低地理課程教學難度,構建高效的初中地理教學課堂。此外,相較于傳統的講授式教學,圖片、視頻、動畫等形式更易于被學生所接受,能夠極大地豐富和拓展課堂教學展現形式,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培育和發展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基于自身需求自主搜集和這個地理知識,培養和發展學生觀察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之下,學生經過自主探究獲得多種結果,充分發揮出自身的主體作用,調動起自主性的同時,提高自主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七、 結語
總而言之,基于信息技術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能夠改善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豐富和完善課堂教學展示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地理的積極性,推動學生主動參與到地理教學活動當中,促進初中地理教學目標的達成。因此,初中地理教師應充分認識信息技術在初中地理課程中的應用優勢,熟練掌握信息技術,綜合教學需要與學生實際情況合理應用,從而實現地理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陸亮.基于課程整合的信息技術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17):176.
[2]周晴晴.依托信息技術重塑初中地理教學[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8(5):23-24.
[3]陳秋燕.信息技術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7(12):42.
[4]周大有.初中地理學科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教學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7(32):164+166.
作者簡介:
吳占林,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甘肅省臨夏縣振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