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雅 馬金
摘要:紀實攝影具有一定的客觀真實本質,正是由于紀實攝影的價值體現,決定了紀實攝影在攝影市場中的重要地位,在現階段的發展過程中,紀實攝影主要是針對社會問題,對人類的發展以及生存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當然這也離不開紀實攝影的“以人為本”攝影理念。在紀實攝影中,人文關懷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也是紀實攝影獲得更好的發展的要求。本文針對人丈關懷在中國紀實攝影的價值體現展開了簡要的探討。
關鍵詞:人文關懷;紀實攝影;價值體現
中圖分類號:J4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7-0097-01
一、前言
紀實攝影自從在我國開始發展之后,雖然發展的道路較為艱辛曲折,然而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紀實攝影師的攝影表現手法以及攝影題材的選擇,都有了較大的進步。
二、中國紀實攝影的發展
我國的紀實攝影在發展的過程中有一個十分重要的轉折點,就是在1976年4月5日,“四五運動”的發生讓中國的攝影師得到了思想上的解放,并且,在此之后,參與到“四五運動”拍攝當中的攝影師人數迅速增長,并成立了四月影會,并成功舉辦了四五運動影展。在四五運動影展上所展示的照片中,其畫面的構圖,光線的運用以及角度捕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了紀實攝影的特征,并將“以人為本”的思想觀念以及人文情感充分的體現了出來,中國紀實攝影由此開始發展。
當發展到了1985年到1989年時,我國的紀實攝影行業已經進入了繁榮昌盛的時期,并且,在這段時間的發展過程中,各種攝影研討會、攝影展覽以及攝影報刊等都接連開展。在此期間,北京攝影沙龍舉辦的“北京世界攝影周',將我國的紀實攝影推向了發展的高潮。在1988年時,我國的謝海龍攝影師所拍攝的《中國希望工程紀實》在全國范圍內引起了轟動,使每一個人的心都被牽動著,同時也正式由于這些照片的拍攝與流傳,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收到了上億的捐款,并將款項用于了希望工程的建設工作中,這對于紀實攝影所具有的社會價值有著充分的體現,同時也體現了紀實攝影對社會所產生的影響力。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攝影師都在開始實踐紀實攝影,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袁東平攝影師的《窮人》、張新民攝影師的《包圍城市》等,這些紀實攝影在一定程度上將社會問題進行了反應,同時也說明在當時的攝影師已經具有了自身的主動意識,并且對西方攝影理念已經產生了一定的認知與理解,拍攝出的照片也已經有了自身獨特的特點,并且與早期的攝影作品之間產生了一定的不同,更加凸現出了對人文關懷力量,使得紀實攝影的本質得到了體現。到了90年代時期,商品經濟獲得了快速的發展,與此同時,攝影師的思想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在這一時期的攝影師已經不再與之前的攝影師一樣追求對社會問題的表現,而是采用多種手法表現照片的主題,大部分的攝影師都是以紀錄片的形式對自身以及社會進行深思,然而這種現象也就導致攝影作品出現了類似的現象。在時代的不斷發展過程中,中西方的思想交流逐漸頻繁,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我國的攝影作品的內容逐漸開始豐富起來,拍攝的題材也逐漸多樣化。在當代的發展過程中,互聯網技術獲得了高速的發展,信息的傳播速度較快,攝影師的起點相對較高。
三、紀實攝影人文關懷的現實意義
(一)倡導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
在人文精神中首先就會涉及到人文,在《辭海》中對于人文的解釋就是:人類社會中所產生的各種文化現象。在我國的發展過程中,“人文”一詞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在《周易》中,就有“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天下”的語句。并且在我國諸子百家學說中,也曾對“人文”有所涉及,道家就曾提出“天人合一”,墨家“兼愛”“非攻”等思想,儒家則認為“以人為本”,在這些思想中均對以人為本的文化精神有所體現。在西方國家的發展過程中,對于人文精神的追溯可以追溯到十四世紀的文藝復興,在文藝復興時期,西方國家主張以人為中心,并對人的價值以及尊嚴進行了肯定,并提出了反對神權。這就可以看出,不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都主張以人文本,并對人的價值以及尊嚴進行了強調。
紀實攝影的本質就是以人文本,攝影對象是人,歷史與社會都是由人創造出的,因此人才是文化。在紀實攝影中,通過利用攝影照片將生活中的信息傳遞給大眾,將生活進行再現,對世間萬事進行體現,并對人性的復雜有一定的揭示。
(二)提升公民意識,構建和諧社會
在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國的發展速度很快,并且在近幾年中,我國的社會經濟水平有了明顯的提升,但是思想建設方面的發展還相對較為緩慢,價值取向方面還缺乏人文關懷。國家在不斷的發展中,民主法治化建設時代的發展背景下,人們必須要在生活中能夠互相協助,同時也要具有獨立的人格,必須要使每一個公民都能夠正確的認識到自身以及他人之間的地位平等,對國家以及社會的發展提高關注,同時也對自身的權力以及義務有一定的明確。而紀實攝影的特質就是為受眾提供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使群眾之間能夠更好的進行理性交流,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也就是說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紀實攝影是一項重要的參與媒介。
四、中國紀實攝影的人文價值以及視覺表現
(一)人性化的視覺穿透力
在實際的攝影過程中,攝影師在畫面效果上都會追求視覺沖擊力,如果攝影照片具有一定的視覺沖擊力就會對受眾產生更大的吸引力,部分攝影師為了達到視覺沖擊力的效果一般會使用超廣角的視覺變形。然而在紀實攝影過程中,攝影師必須要深思熟慮,考慮是否要采用這種攝影手法,如果采用夸張變形的攝影手法很有可能會對畫面內容造成一定的夸大,很有可能會導致受眾對照片產生誤解。由于紀實攝影的本質是以人為本,因此在紀實攝影過程中,要始終將人放在首要位置。人性化的表達方式在畫面內隱藏的內容,同樣也會給受眾帶來一定的視覺沖擊力。
(二)震撼心靈的影響力
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形成了紀實攝影的浪潮,而第一次將紀實攝影對社會產生影響力的作用充分體現出來的作品就是謝海龍攝影師的希望工程系列照片。這一組照片在一定程度上將中國紀實攝影的影響力進行了擴大,同時也促使更多的人開始關注攝影、了解攝影、學習攝影,因為謝海龍攝影師的這一組照片使得希望工程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
(三)審美介入的感染力
紀實攝影與其他的藝術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紀實攝影無法以簡單的美丑對其進行衡量定義,紀實攝影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人與社會的本質的一種真實體現。紀實攝影的要求就是要對事件進行真實的還原,對于紀實攝影作品也有一定的審美要求,攝影師可以在形式以及內容方面來達到感動受眾的目的,但不能將真實再現進行削弱,紀實攝影是服務于真實再現的。攝影師在審美的眼光下將雜亂的畫面進行統一,但并未對作品的真實性造成妨礙。
五、結語
大部分的紀實攝影師在拍攝過程中,都將鏡頭對準了我國的社會問題,聚焦在民生方面,在拍攝的作品中充分的體現出來人文關懷,也正是如此,才推動我國的紀實攝影獲得了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