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紅云
目前,我省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是培養學前教育師資的主體,占比高達71%。而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現行課程結構不合理、整體專業性不強,無法與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對接的問題十分突出。建構符合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標準的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確保畢業生能夠獲得教師資格證,保障學前教師教育的質量,已成為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建設的迫切需要。
1.課程結構不合理,基本文化素養和能力課程缺失
廣東省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指導方案中課程結構比例為:公共基礎課程27.8%;專業通用課程24.5%;專業核心課和實踐課程42.5%;拓展課程5.2%。綜合素質課程占比27.8%。根據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模塊比例來看,公共基礎課程比例偏低,缺乏與國考相關的文化素養、閱讀與寫作等課程內容;課程覆蓋面較窄,學生缺乏后勁;專業核心課程和實踐課程比例適中,已充分認識到保教專業知識與能力在學生專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只是教育類課程過于綜合,對幼兒學習與發展及其適應性教育教學等核心問題的探討不夠,沒有建立實訓課程體系,對形成學生綜合能力及就業不利;專業通用課程比例偏重,對學生藝術技能要求過高;課程設置忽視學科間的邏輯關系;課程呈現方式呆板,無法使學生感興趣。
2.課程目標定位不準,藝術技能課程比重偏大
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改革是一個系統問題,涉及到課程目標的準確定位,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結構的調整以及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提出,幼兒園教師應該具有相應的藝術欣賞與表現知識,明顯降低了藝術技能方面的要求。而現行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中藝術技能課程比重偏大,造成新入職幼兒教師的一日生活組織能力,觀察了解幼兒與支持幼兒發展的能力,課程設計和教育教學能力低下。
3.課程實踐性不強,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有待提高
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現行的課程缺乏綜合性,各門課程之間缺乏聯系和轉換,見習時間不足,見習與專業課程不掛鉤,課程的實踐性不強。文化基礎課和藝體課的教學目標、內容與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嚴重脫節,沒有注重教師實踐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傳統的“三學”過于注重系統學科知識的講授,關注知識的內在邏輯性,忽略了教師對幼兒的觀察和理解能力、自我發展的知識與能力、環境創設知識與能力等核心能力的培養,急需建立新型的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幫助學生在專業實踐中獲得多方面的發展,全面提升其專業素養。
教育部頒發的《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標準(試行)》對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職業道德與基本素養、教育知識與應用、保教知識與能力提出了具體與明確要求,對幼兒園教師專業能力發展和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具有導向作用。
1.重視綜合素質課程原則
《綜合素質》考試模塊的占比分別是:基本能力模塊占48%,職業理念、教育法律法規、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文化素養模塊各占13%,注重對學生的幼兒教育專業理念與師德、幼兒教育政策與法規、文化素養和法律意識、閱讀理解、語言表達、邏輯推理和信息處理等基本能力的綜合考核和評價,要求幼兒園教師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學生不但要從多角度學習和領會幼兒教師職業所應具備的專業素質,掌握系統的學科知識,還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兒童觀和教師觀,運用教育理論分析教育現象和解決實際問題。因此,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要注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2.強化保教能力課程的原則
《保教知識與能力》考試主要考察學生“學前兒童發展知識和了解幼兒的能力、學前教育理論知識和應用能力、幼兒生活指導的基礎知識與能力、幼兒園環境創設的知識與能力、游戲指導與組織實施教育活動的知識和能力、幼兒園教育評價的基礎知識和能力”等六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與《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對幼兒園教師能力要求完全一致。保教知識與能力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核心能力,保教實踐能力的考核以幼兒園活動設計和幼兒園實際教學情境分析的形式進行,考核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要通過設置相應的課程來實現學生保教能力的培養,體現課程設置的實踐性。
3.提升專業素養課程的原則
按照《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要求,幼兒教師的專業素養應該包括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和能力,學前教育專業堅持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師德、科學人文素養,較強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專業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
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是以學前教育學和兒童發展心理學為邏輯主線,有效地將幼兒教師專業標準要求滲透到各類課程中,使專業課程目標從注重學習經歷到強調發展潛質,課程內容從注重理論知識到關注基本素養,課程評價從注重理解記憶到重視應用能力。
1.創新課程結構,使課程內容從注重理論知識到關注基本素養
幼兒教師專業標準強調較高的文化素養與師德修養,符合時代發展的教育理想與科學的幼教理念,觀察研究幼兒、創設教育環境和開展教育活動等支持幼兒學習和發展的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按照國考考試三科總分400計算,《綜合素質》150分,占比37.5%,將現行課程結構中公共基礎課程比例從27.8%調整為37.5%;專業核心課和實踐課程及拓展課程比例不變,專業通用課程比例從24.5%調整為14.8%。新課程體系強調所有課程學習都要與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靠攏,建立廣泛的專業聯系,培養學生科學的幼教理念和較強的專業能力。加強綜合素質課程和拓展課程的建設,給學生提供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課程,發展個性,提高基本素養的可能。
2.增加課程門類,使新課程體系與國考模塊對接
《幼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強調師德為先,師德是評價教師是否優秀的首要標準,對接國考,新課程體系中需要增加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教育法律法規、入職教育、現代教育信息與技術、閱讀與寫作、藝術欣賞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課程,強化綜合素質課程中文化素養方面的學科教育,做到所學內容與綜合素質考試模塊對接。
《幼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明確提出要提升幼兒教師的班級管理、環境創設、游戲指導、課程評價的實踐能力,新課程體系需要增加相對應的課程,加強幼兒教師崗位核心能力課程的比重;加強“三學”等課程中的教學實踐知識的學習,確保學生的理論知識能在特定的場景中解決幼兒教育的專業問題。實踐表明,學生不僅要有扎實的學科知識,更需要有將學科專業知識傳授給幼兒的能力;不僅要有教育理論知識,更需要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幼教實踐中,并在實踐中形成理論的能力,實現所學內容與保教知識與能力考試模塊對接。
教育部《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標準》中明確提出:面試主要考查申請人的教師基本素養和教學基本技能。新課程體系要突出教師教育實踐取向,做到面試考試模塊與實踐課程對接。根據廣東省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指導方案的“2.5+0.5”人才培養計劃,充分利用示范性基地、緊密型基地和一般基地的師資優勢,建立實踐教學體系,強調實踐實訓的全程貫通,使書本知識學習與崗位工作對接,保證每一位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高質量地完成教育見習實習任務。
3.構建形成專業能力的課程模塊,使課程評價從注重理解記憶到重視專業能力
基于國考標準的要求,將形成學生某種職業能力密切相關的課程進行模塊化歸類,打破傳統的以理論知識為主的學科體系,構建模塊式專業課程體系,將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以專業能力形成為目標組建課程模塊,將語言類課程組建成“語言教育能力”課程模塊;科學類課程組建成“科學教育能力”課程模塊;藝術類課程組建成“音樂教育能力”課程模塊;美術類課程組建成“環境創設能力”課程模塊;體育類課程組建成“健康教育能力”課程模塊;將文科綜合、幼兒社會教育組建成“社會教育能力”課程模塊等。
基于國考的幼兒園教師培養課程目標是強化有效適應幼教崗位需要的共同概念、技能和態度的課程,各類課程相互補充,共同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每一門課程都有明確的教育目標,圍繞某一特定的專業能力選擇相關內容和整合學生的知識經驗,構成相對完整的模塊課程。如數學、綜合理科和綜合文科可以做成小課程,采用模塊教學,把幾個課程模塊整合起來就構成了綜合的課程。“小課程”反映了當今世界課程發展的整體趨勢,而“模塊化”“重實訓”恰恰又是當前我國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主要理念。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