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
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老師仍然堅持傳統的教學模式,把德育教學活動局限在固定狹窄的框架之中,過于重說教而輕實踐,只注重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灌輸和考試。卻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情感體驗有所忽略,學生自我發展能力和品德方面的培養得不到有效提高,使學生德育行為能力稍顯薄弱。因此,教學改革提倡開展豐富多樣的綜合性實踐活動,有效地發揮各種課程資源的育人價值,促進學生的自主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適應社會變化的素質和綜合實踐能力。
由封閉式教育轉變為創新的開放式教育,學生需要得到尊重并主動參與到德育的過程中。首先,教師確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尊重理解學生,引導他們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將自我要求轉化成德育的一部分,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監管;其次,遵從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因勢利導,改變之前“籠蓋式”的教育模式;第三,注重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仔細觀察每個學生的行為意識,對于他們的不良習慣給予及時的勸導和糾正,加強鼓勵機制,使每個學生都體驗成功的快樂;最后,教師要善于從班級里發現德育模范并且以此開展各種班會活動,樹立整個班集體的正能量,使全體學生都為自己生活在這樣的班集體而驕傲。
隨著高等教育觀念的逐步深化和初中德育評價理論的不斷發展,中學德育評價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進一步加強道德教育評估,構建新的科學合理的考核體系,是大多數中學德育教師在未來教育改革需要面對的問題。初中德育評估是一種評估學生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系統,作為中學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的初中德育評價體系還不夠完善,大多數教師不能在推動學生綜合發展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評價,不符合課程改革標準的綜合評估要求。評價不僅要重視結果,更要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并重在突出形成性評價。注意給予學生足夠的機會介紹學習成果,關注學生的思想道德發展過程,通過日常評估、筆試、課堂表現和行為觀察,實驗操作高中德育評價體系,結合成長記錄全面創新青少年德育評價體系,爭取早日實現思想品德教育終極目標。
自古以來,“創新”一直是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開展德育工作離不開創新,不能因循守舊,生搬硬套。德育工作,究其根本上理解,就是育人的工作。但是審視以往德育工作不難發現,傳統的德育工作太過與現實相脫離,并不能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精髓,常常是進行呆板的說教,過于凝重和封閉,缺少應有的人文關懷和平等交流。而德育的實質是強調人的潛能,激發人的積極自主能動性,注重人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中學德育創新,首先要確定“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加強人文教育,把學生作為德育的主體和根本;其次,把學生的發展作為德育的根本出發點,充分認識和把握每個學生的本性;最后,遵循他們的認知,充分引導和滿足其正當渴求,才能最終贏得學生的信任和教育的主動權,真正解決學生的精神激勵和品格提升問題。為了提高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發揮自身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多關注熱點問題,并結合實際情況,提出自己的看法,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我感悟和自我教育,從而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質量,真正實現“通情、達理、導行”的目的。另外,教師必須合理利用豐富的互聯網資源,充實教學內容,學校加大校園硬軟件設施的投入,全力支持和配合教師的教育工作,保證德育教學的順利進行。
初中課堂德育的好壞關系與學生心理素質、未來理想的是否實現緊密相連。少年智則中國智,少年強則中國強。道德教育的質量,直接影響到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因此,教師必須注意加強道德教育氛圍,堅持先成人后成才的理念,在實施德育工作的過程中,狠抓常規制度,把學生的日常生活和行為習慣都作為創新德育工作的基礎。端正學生學習目的,生活中養成良好習慣,課堂中增強團體意識、榮譽感和愛國主義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弘揚民族傳統精神,持續走在開創思想的正確道路上。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