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淑鳳
摘 要:在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采取一定的策略,緊扣新課標要求,實現語文教學的進一步改革與突破。在組織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引導學生展開學習。創設教學情境、緊扣教學大綱、啟發學生思考、組織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等,能夠全面促成學生的成長,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教學情境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溝通、學習交流,能夠讓學生逐漸掌握語文學習的主動權。在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學工作的目標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層面的目標,而應當是以人為本,實現互動發展,給學生以啟發,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的全面升華。本文針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展開,全面探索語文教學發展的策略所在。
一、緊扣課標要求
在組織設定語文課堂教學內容時,教師應當緊扣課標要求,根據教學目標引導、組織教學工作。近年來的語文教學發展,課堂教學工作一直在努力求新、求變,但是也呈現出課堂教學“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情況[1]。語文改革無論發展到哪個階段,都應當堅持以學科的教學目標為基礎,并且在日常教學中,主動緊扣主題,將不同的教學目標,組織在不同的課程中,以此為指導展開教學工作。例如,在教學生《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感受到小女孩可憐無助、生活悲苦的境況,還要啟發學生感受到小女孩積極樂觀地對待生活的情感。在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夠關注到課堂教學的發展,緊扣教學目標,備教材、備教學也備學生,組織構建語文課堂教學。
二、啟發學生獨立思考
在小學階段,盡管學生思維能力局限性比較大,但此時也正是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思考習慣的關鍵時期。在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嘗試將學習的主動權進一步交給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設定一些啟發性的問題,提問學生,引導學生看到更深層次的內容[2]。如在教學生學習《坐井觀天》一課時,教師可以進一步拓展,提問學生,如果青蛙走出井,能夠看到什么呢?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為學生找到更多的關注點,啟發思考,拓展思維。在課堂中,為了組織學生進行獨立思考,還要嘗試鼓勵和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學習,逐漸引導學生占據課堂的主動權。只有將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才能在學習中逐漸發揮出自己的主動特色,把握自己的學習進程,而不再單純被動地跟著教師。
三、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
在當前的教學中,教師要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積極學習。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關注到學生的學習與成長,組織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能夠幫助學生快速進入語文學習狀態,找到語文學習的積極點。在日常教學中,情境的創設,具有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思考、快速呈現語言所表達不出的內容、給學生以情感的啟迪等作用。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組織設計課堂教學,需要考慮學生的實際年齡特征等,注重對學生的啟蒙,而非將答案留給學生去記憶背誦[3]。語文教學生識字、造句,奠定閱讀基礎,其意義在于對學生的啟蒙,而非單純地要求學生記憶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教會學生查閱字典,遠比教學生將教材中所有的字都寫準確更為重要。在當前的教學中,組織創設情境,能夠對學生的未來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情境的創設,依托于生活,依托于教材,找到兩者的結合點,才能切實地達成發展,推動思考。
四、嘗試組織多元化課堂教學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有嘗試組織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探索新的教學思路,找到新的教學方式,才能順應新時期的教學要求,給學生帶來全新的課堂體驗。語文學科作為重要的人文學科,其中的人文內涵和想象空間,遠比文字所寫出來的豐富,此時教師不妨對學生做出指導,促使學生設想出基于教學內容的情境,與課堂學習相呼應。嘗試組織翻轉課堂,在語文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展開閱讀教學,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做出判斷,給學生以上臺的機會,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嘗試組織自己的學習,探索學習方向。多元化教學組織形式的優勢,還在于對課堂細節的優化,如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將一些獨立的內容交由學生自主地思考與探索,進而得出結論,找到探索的樂趣。這些方法都是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的,也是可以為學生能力的提升與知識全面發展做出準備的內容,需要教師給予關注。
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嘗試找到提高教學效率的方式,逐漸改革自身教學,引導和啟發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是教學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走向。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只有緊扣新課標要求,讓學生找到學習的樂趣,才能真正達成新的發展。成熟的課堂,必然是效率與教學、藝術與說教并存的,教師要循循善誘地開展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王潔.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J].課外語文,2017,18(6):39-40.
[2]張乾順.淺談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學周刊,2013,27(9):109-110.
[3]駱鴻艷.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研究:以“讀圖”為例[J].祖國,2016,21(5):103-104.
編輯 劉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