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明
《學記》是中國古代典章制度專著《禮記》中的一篇,作于戰國晚期,作者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學記》作為戰國時代的教育論著,全文20段,共1229個字,總結了夏、商、周官學和春秋戰國時期私學的教育經驗,從儒家的立場出發,對視學制度和教學管理、教育和教學的基本原則、教師的作用、師生關系等做了系統的闡述。《學記》是世界上最早的、體系極為嚴整的教育專著。《學記》為中國教育理論的發展樹立了典范,為中職英語教師的教與學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同時也為當今的英語教育教學提供了極大的參考。
(一)教學相長原則
《學記》曰:“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在世界教育史上,《學記》首次提出了“教學相長”的重要教學思想,它強調學無止境,教也無止境。從教與學兩個方面論述了這個原則:從教師方面講,教的過程也就是學的過程,教與學是彼此相長、互相促進的。
(二)啟發誘導原則
《學記》曰:“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在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和提高有效教學方面,它提出了三種思想:一要注重引導學生自動向前,但又不牽著學生鼻子走,使其失去學習的自主性;二要督促勉勵,但又不強制壓抑,學生就有克服困難的勇氣,進而生動活潑地主動學習;三要打開學生的思路,但又不能提供現成的答案,這樣學生才能獨立思考,發展智能。“和易以思”,從某種程度上明確了教師的真正角色是啟發者、引路人,是學生成長的促進者,而非給予者。教學的真諦是如何激發和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去探索和接受知識。讓學生自己主動學習,成為學習的主導者。
(三)循序漸進原則
《學記》曰:“學不躐等也。” 學生的學習過程應當是一個新知繼舊知,以舊引新,循序漸進的過程。《學記》的教育思想要求教學要有系統性,教材要有一定的連貫順序性。其次,在教學中要“不凌節而施”,知識有其內在的體系,學生學習知識,掌握知識,形成認知結構也自有其內在的規律,這就要求教學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幫助學生發現規律,掌握規律,利用規律。再次,學校要根據年級學制有計劃的安排課程,教師要從教學內容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不同的年齡段、知識水平等分別授以深廣難度不同的課程內容,因材施教,既不能“拔苗助長、急于求成”,也不能讓學生止步不前。
(四)長善救失原則
《學記》曰:“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學記》闡述了在教學中要做到兩點:第一,教師要通過了解不同學生的不同個性特征,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學習。“知其心,盡其材”,然后才能“救其失”。第二,教師要全面辯證地看待學生,既要看到好的方面,也要看到壞的方面。好與壞,得與失是辯證的、統一的。
當前的中職英語教學質量一直不容樂觀,從學生方面來看,大部分中職學生存在畏難和逃避等情緒。而中職英語教師方面來看,教學形式單一、教學方法不夠與時俱進,面對學生基礎水平的差異,也沒有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一)學生英語基礎薄弱
大部分中職生英語基礎薄弱,程度參差不齊,發音、詞匯和語法等知識相對欠缺,甚至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英語水平僅停留在認識幾個簡單的單詞上,在課堂上既聽不懂又講不出的局面經常出現。加之,目前中職學生普遍重視專業課,輕視文化基礎課,他們對英語“不想學”“學不會”,認為學習英語“用不上”,對英語學習有厭惡、畏難和逃避等情緒。英語學習上提不起興趣,學習積極性低下,缺乏學習動力。
(二)教師英語教學方法單一
中職英語教師普通認為學生的英語基礎不好,把大多數的精力放在了基本功的訓練上,例如,讀背生詞、朗讀對話、解析語法、做閱讀題等,日常教學缺乏趣味性,教學內容不夠多元豐富;仍較多地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型教學模式,教學模式單調乏味,對學生缺乏引導,剝奪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手段局限于黑板板書、照本宣科、播放錄音等,教學效果較枯燥;在因材施教方面做的不夠;在課上和課下與學生交流學習的情況較少,對于一些基礎差的學生沒有關注和傾心,師生間缺少溝通與交流,師生關系就顯得淡漠。
(三)教材無法突出專業性
教材是教學的重要組成因素之一,是教學內容的主要承載體。目前中職教材在內容設計上對學生來說學習難度不大,也較容易理解;但教材本身缺乏與學生自身專業以及實際應用的有效銜接。這些教材在英語語言教學方面是較全面和完整的,但在中職教育中的“職業”“專業技術”等方面,以及滿足不同專業學生就業需求等方面,就顯得較薄弱和力不從心了。現行的中職英語教材只能用來提升學生的基礎英語水平,對所學專業的英語技能的提高和幫助并不大。
在英語的教學中,借助《學記》的教育思想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在平時的英語教育教學中真正遵循和貫徹《學記》的教育教學原則,有助于教師的有效教學,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具體地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做到“教學相長”
英語有一句形容“教學相長”的諺語是:“By learning you will teach; by teaching you will learn.”在科技發展迅猛的今天,我們迎來了信息時代。英語教師以往的知識如果不經常補充或更新,必然會老化。教師應該利用一切資源擴展視野,讓知識一直保持與時代同步。例如,不斷提高自己運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譯的水平,可以經常收聽BBC、VOA、ABC等地道的英語廣播節目,多閱讀原版的書籍、報刊雜志等,多與外國人交流或與同事成立學習小組來提高口語水平等等。 英語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的需求也是由學生的變化所決定的,當今的學生信息來源多樣化,特別是互聯網的普及,更讓學生的眼界開闊。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和學生的距離不斷增大,教師的威信也會在不斷減弱,因此英語教師為適應時代的發展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
(二)實施啟發式教學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從而使學生在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創新意識,充分發展思維能力,即做到《學記》中所說的“善喻”。在教學中,由于英語學科知識點零散、記憶量大,學生很容易就會遺忘。因此,教師在教授新知識的時候應啟發學生找出新舊知識之間的相關聯系,對新知識產生聯想,舉一反三,幫助學生高效地學習英語。例如,在教授名詞變復數不規則變化的時候,可以首先給出woman doctor,讓學生變成復數形式。一開始學生并沒有說出答案,于是老師可以提示:“woman的復數怎么變?doctor的復數又怎么變?” 學生會反應過來:“women doctors。” 讓學生借鑒woman doctor 到women doctors的變化推斷“man writer怎么變復數?” 學生會推導出正確的答案:“men writers。” 之后給予學生一定的表揚,表揚之后學生覺得很有成就感,教師再趁機感嘆英語構成的奇妙,告訴學生只要細細品味,就能發現其中的奧秘。
(三)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
人們對事物的認知是一個由淺入深的漸進過程, 所以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運用這一原則。閱讀是提高英語的關鍵,所以提高閱讀能力很重要。比如,在給學生做英語閱讀能力的訓練過程中,教師可先引導學生閱讀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商標、符號、標語和廣告等,之后再閱讀一些笑話、諺語、小故事等。當然在這過程中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組閱讀,對不同的組別給予不同的閱讀材料或提出不同的要求,最后讓學生閱讀一定長度的文章。英語閱讀的教學不能貪多圖快,要對學生進行由淺入深、潛移默化的引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閱讀的能力逐漸提高,自然對知識的掌握也更加牢固,教學效果、教學成績便會越來越好。
(四)懂得“長善救失”,做到“因材施教”
在英語教學中為了做到有的放矢,英語教師還需要多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思想和情緒,了解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了解學生在語音、語法、詞匯上的水平以及在學習上的難題。教師不僅要對班級整體水平有一個總的評價,而且還要對每個學生的知識水平有具體的了解,用難易適當的問題提問學生。由于教師采用的是分層次教學,不同層次的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和深度是不一樣的,因此教學中不能給學生做統一的練習,教師在給學生布置練習題的時候一定要嚴格篩選題目,分層次出題。在進行階段性考試的時候,要根據學生的個體情況選取不同難度的考題,使多數學生達到優秀,設法讓所有學生至少取得及格水平。教師還可以指導全班一起出附加考試題,在考試中分為A、B卷,A卷為標準考試題, B卷為學生自己出的附加考試題,B卷比較簡單,考試的時候優等生和中等生不做B卷,讓差生在A卷的分數上加上做B卷的分數,使差生也有一種成就感。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