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摘 要:在新課標的初中數學教學中,數學課程應該致力于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的需要,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變被動為主動,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以更好地促進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
關鍵詞:中學數學;核心素養;案例分析
數學核心素養是數學課程目標的集中體現,是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且是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為此教師就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組織者和促進者,應積極改進教學策略,精心選編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的情境,使學生感受到在豐富多彩的世界中的大量問題要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從而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使學生真正成為研究性學習的主人。
[案例描述]: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問題一:出示填空一
觀察黑板上的式子都是方程。什么樣的式子是方程?這是怎樣的方程呢?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它們。
[設計意圖]學生從小學到初一、初二都已經接觸過方程,而且用方程解決問題也是很熟悉的。課堂開始就以實際問題列方程,對于學生而言比較簡單,同時也再次印證方程模型源于生活,注重滲透“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樸素思想。注重讓學生在實際的問題情境中探究新知識,這樣學生身邊的實際問題通過他們自主探究得以解決后并感受到學習成功的樂趣,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二、探索新知,重點突出
問: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方程有什么共同之處,這些方程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嗎?下面我們將上面的方程化簡一下來看看。
學生分組討論出結果,多媒體出示探索后回答
學生單獨起來回答問題,而且舉例說明。
依照以前學的,我們可以稱為一元二次方程。請學生給一元二次方程下定義。
介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ax2+bx+c=0,這樣的一般式有什么限制條件嗎?
學生獨立思考后,再小組討論,得出a≠0,同時也得出a、b、c為常數。
討論:1.如果缺常數項應該滿足什么條件?
2.如果缺一次項應該滿足什么條件?
3.如果缺一次項、常數項應該滿足什么條件?
[設計意圖]由于學生已熟練掌握了整式、分式、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所以由學生從未知數的個數及最高次數的觀察,引導學生發現和歸納共同點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的。學生的自主觀察、比較、歸納是活動有效的保證,教學中應當讓學生充分探究和交流。同時,在概念教學中類比是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概念的有效方法。
三、鞏固練習,深化難點
1.判斷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哪些不是?為什么?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解決新的問題,鼓勵學生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意識與獨立思考的判斷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戰性。
四、課堂小結,重點提升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為學生構建一個研究數學的基本過程,就是通過設計一系列數學活動,使學生經歷“事實—概念—性質(關系)—結構(聯系)—應用”這一完整過程,使學生完成“事實—方法—方法論—數學學科本質觀”整個的超越過程。教師要精心將問題設計到每一個情境中,使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感受問題、探索問題,從而來解決問題。正是此意,教師的新課導入就顯得尤為重要。就上面對新課程的理念下的這節數學教學談一下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精心創設問題情境,促進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
核心素養是在復雜的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品質,是每個學生在情境的持續互動中,通過不斷解決問題而形成的,同時核心素養是以數學知識為載體,以數學活動為依托逐漸形成的。在課堂中不斷地創設不同的情境,可以將數學的核心素養滲透在教學數學知識中,更能有效促進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適宜的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課堂教學效果顯著。創設適宜的問題情境,要兼顧兩個要求:一是和學生已有的知識有聯系,學生有條件,有可能去思索和探究;二是要有新的要求,使學生不能簡單地利用已有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基于此,精心創設問題情境,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提高,讓學生真正成為研究性學習的主人。
(二)憑借基本活動經驗,促進核心素養的形成
根據新課標的觀點,“教是為了不教”。根據這一教學思想,采用“深度探究”的原則,教師設框框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參與,使學生的潛在學習能力得到充分發揮。這一教學策略的實施能使我感受到了學生在積極參與獲取知識的全過程,向學生架起一座由“學會”到“會學”的橋梁。數學活動經驗是學生在親身經歷問題解決過程中,通過嘗試與反思,在思維方式及其體驗之間建立聯系,即會用數學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這就是數學的核心素養。
(三)滲透數學基本思想,促進核心素養的形成
數學的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數學抽象的思想、數學的推理的思想、數學的建模的思想。在數學知識形成、發展和應用的過程中無時無刻都蘊含著數學思想,同時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活動必然與數學課程內容的教學、與解決數學問題的教學交織在一起。本節課的教學中,強調知識間的類化。新概念的得出不是要由老師來告訴學生,是學生自主探究出來的,不僅有對已有知識的鞏固加深,讓新概念能夠水到渠成地展現出來,知識間更連貫,自然天成。如果教師在教知識的概念時,教會孩子抽象和概括的方法;在教證明、說理過程時,教會孩子推理方法;在教應用題時,教會孩子建模等,經過長時間的經驗的積累,學生慢慢就會感悟出來,通過自己的探索和思考變成自己的東西,變成了一種習慣,一個人的素養就養成了,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整體把握數學課程,促進核心素養的形成
對于方程內容而言,它的學習不能單獨以一個章節的內容來學習,應該以一個系統的、整體的形式來學習、掌握和理解。數學的學習如果總是“碎片化的教學”,一切都以做題為出發點,這樣只能培養會做題目的機器。以數學教學目的為出發點,數學教學更應該注重學生的理性思維,發展學生的理性精神,這就要以數學內容整體性為載體,系統思維為目標,單元教學為途徑。基于核心素養的數學教學,數學課程就是一個有機整體,要整體掌握數學課程目標,整體認識數學課程內容結構、主線、主題、關鍵概念、定理、模型、思想方法、應用等,設計教學時要有宏觀的數學視野。
數學是發展人思維的基礎學科。教學中更應該在生活、實踐基礎上重視概念和規律的形成過程,激勵教師積極投身課堂教學的實踐中,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從“學會”轉變成“會學”,變被動為主動,真正深化基礎課程改革,落實素質教育,將學生核心素養融入數學教學,真正落實到每一位學生身上。在不同的課堂中培養的核心素養不盡相同,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是需要潛移默化、逐漸滲透的,更需要教師的不斷努力。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