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春苗
摘 要:互動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模式,其把教育活動看作是師生之間進行生命與生命的交往和溝通,把教學過程看作是教與學交互影響的過程。其主要目的是通過調(diào)節(jié)師生關系及其相互作用,進而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教學共振,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初中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運用互動教學模式可以充分彰顯語文教學的魅力和精彩,對學生是一種全方位的發(fā)展。從互動教學特點出發(fā),對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進行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希望對新時代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所裨益。
關鍵詞:初中語文;互動教學;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互動教學通過一方向另一方發(fā)出信號或行動,另一方給出反饋,借助于師生和生生雙方信號和行動的不斷反饋,產(chǎn)生多個回合的信息或行動,使初中語文課堂變得生動多彩。互動教學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的高效運用需要教師從初中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出發(fā),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訴求,才能保障互動教學的成效。
一、初中語文課堂互動教學現(xiàn)狀
(一)互動理念不科學
互動教學需要教師摒棄傳統(tǒng)的主導意識和灌輸意識,真正把課堂交給學生,尊重學生的主觀認知和交流欲望。但是當前一些初中語文教師受應試教育思維的影響,在課堂上很少和學生進行交流,總是把講授作為主要課堂形式,限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感悟能力,使得初中語文教學深度不夠。
(二)互動方法較單一
互動教學需要教師創(chuàng)造各種有助于和學生發(fā)生互動關系的場景和內(nèi)容,使互動教學不再局限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初級形式。但是當前有些初中語文課堂,教師盡管重視互動教學的教學價值,但是形式較為單一,使得互動教學成為單純的提問式教學,限制了互動教學的發(fā)展和魅力的彰顯。
(三)互動態(tài)度待改進
互動教學需要教師和學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互相尊重,互相促進,才能使互動教學持續(xù)發(fā)展。而初中語文教師作為互動教學的主要引導者和參與者,有些教師的互動教學態(tài)度不佳,對于學生的質(zhì)疑沒有寬容心,對于學生的互動訴求不能及時回應,甚至把互動教學當成影響教學進度和時間的事。
二、運用互動教學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主要策略
(一)促進學生的疑問意識
互動教學需要教師把學生的互動意識和能力充分激發(fā)出來,這是開展互動教學的前提。沒有學生的參與,互動教學就難以推進。俗話說,一個差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fā)現(xiàn)真理。初中語文教師要摒棄主導思維,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給學生創(chuàng)造充分的自主探索機會和時間,引導學生把豐富的想象力和敏捷思維運用到語文閱讀和寫作之中,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大膽質(zhì)疑、大膽交流,使之從不同角度、不同側(cè)面去學習語文,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
如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教師就可以問學生:“如果說有著無限樂趣的百草園給小時候的魯迅留下了難忘的印象,那么三味書屋這個‘全城中最嚴厲的書塾是否讓小時候的魯迅非常討厭呢?請結合課文內(nèi)容說一說。”有的學生說:“三味書屋不如百草園有趣。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是從快樂到無趣,作者就是要把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進行對比,對毒害兒童心靈的舊式私塾進行了強烈的批判。”有的學生說:“不對,你的見解我不敢茍同。誠然,百草園的樂趣很多,尤其是美女蛇的傳說和冬天雪地捕鳥的故事,讀來讓人非常向往,但是作者并未將三味書屋寫得死氣沉沉,而是通過課間學生溜到后園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課堂上入神讀書學生乘機偷樂兩個小故事的敘述,使三味書屋充滿了諧趣,表現(xiàn)了兒童不可壓抑的快樂天性。”針對兩位學生的不同理解,教師可以組織其他學生參與討論,或者把學生分成兩個小組,一個小組支持A同學的觀點,一個小組支持B同學的觀點。然后讓兩個小組以“辯論賽”的形式開展互動交流,使學生在良好的互動氛圍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二)促進成員的相互理解
師生和生生之間的相互理解,既是互動教學的基礎,也是提升互動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保障。不管是師生互動還是生生互動,都是一種多邊交往活動,這些活動的實質(zhì)是師生間相互溝通,實現(xiàn)這種溝通,理解是基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只有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達到心靈交融的程度,才能實現(xiàn)良好的互動教學。初中生處于青春期,個性突出,在互動中尤其是生生互動中很容易產(chǎn)生分歧,只有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才能消除這種分歧,達到求同存異的互動效果。
如在教學《皇帝的新裝》時,教師可以把學生按照學習能力分成幾個小組,每一個小組從課文中尋找問題,然后向其他小組提問。在這個過程中,優(yōu)等生居多的小組提的問題相對會比較有深度,如“大人明明知道皇帝的新裝是不存在的,為什么不說,而只有一個小孩子講出了事情的真相?”這個問題對于后進生居多的小組有一定的引導價值,但是難度也不小。針對這種情況,無論是教師還是優(yōu)等生,都要給后進生足夠的思索時間,對他們的回答進行引導。如有的學生說:“我認為是大人好面子。他們怕自己在別人眼中成為‘另類。”此時優(yōu)等生就要給予引導:“難道說真話不好嗎?”后進生說:“說真話好是好,但是連皇帝都承認的事實,老百姓如果把真相說出來,是否有欺君之罪?”優(yōu)等生說:“你的回答很好,這就是問題的癥結所在,在人人阿諛奉承的大環(huán)境下,誰也說不出實話,而只有那個天真的小孩子才會無所顧忌地把事實講出來,是他勇氣可嘉嗎?不是,只是因為皇帝確實什么也沒穿,這就是事實,再簡單不過。”總之,通過這樣的互動交流,既能引導后進生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涵,又能激發(fā)優(yōu)等生的辯證思維。
(三)促進教材的深度挖掘
課文教材作為互動教學的依據(jù),只有深入挖掘課文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互動教學才能深入進行,不至于蜻蜓點水,淺嘗輒止,這也是提升學生互動積極性的關鍵。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必須緊緊結合課文教材推進互動教學,最大限度挖掘文本內(nèi)涵,結合學生實際選好互動切入點,尋找學生興奮點,拓展互動發(fā)散點。教師要在備課環(huán)節(jié)進行充分的設計工作,設計好各個提問環(huán)節(jié),用自然的互動行為抓住語文教學重點和學生的心,營造歡樂生動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進入教材之中,去享受挖掘作品內(nèi)涵的快樂。
比如在教學《鄧稼先》時,教師就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一個小組節(jié)選課文段落內(nèi)容,以小組表演的形式對課文進行呈現(xiàn)。比如有的小組節(jié)選的是楊振寧1971年回到祖國,在北京見到了闊別22年的鄧稼先的場景,然后把鄧稼先和楊振寧之間的對話演出來。因為課文對話內(nèi)容少,這就需要學生想象當時的見面場景,對時代背景以及人物對話進行拓展和補充,豐富課文文字表現(xiàn)力,激發(fā)學生自主思考的興趣。在表演練習階段,小組成員必須要大量交流,從道具設計到人物動作、人物思想再到對人物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進行揣摩,盡可能真實地還原當時的見面場景。由于生活在信息化時代的初中生對那樣一個年代比較陌生,這就需要小組成員要結合教材內(nèi)容,上網(wǎng)觀看相關影視資料,查閱相關歷史知識等,然后把獲得的感悟融入表演之中,把課文的內(nèi)涵的深度提高到一個應有的水平,獲得巨大的思想觸動。
(四)促進知識的交流共享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借助于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拓展互動教學的形式和內(nèi)涵成為新時代互動教學的重要體現(xiàn)。利用多媒體和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等互動教學工具,教師可以和學生進行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的交流和分享。這種形式不但有效增加了學生的互動興趣和互動體驗性,而且有助于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比如教師可以成立微信群或者QQ群,經(jīng)常在群里開展讀書比賽、寫作比賽等,把初中課堂引向課下,豐富第二課堂的內(nèi)涵。如為了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教師可以經(jīng)常把自己看過的一些好書發(fā)到學生的群里,學生可以下載觀看,然后把讀后感發(fā)到群里,大家一起互動交流,既可以活躍互動氛圍,同時也有利于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互動交流中。尤其是對那些在課堂上不善表達的學生,這種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交流欲望,教師通過評價學生的讀后感,選出一、二、三等獎,使學生的閱讀欲望得到長久的保持。教師可以把一些思想積極、充滿藝術價值和文學價值的書籍推薦給學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規(guī)范和引導學生的讀書習慣。此外,教師還可以在群里開展各種語文教學工作,如把微課預習視頻發(fā)給學生,讓學生觀看,表達對課文的理解和認識,方便教師的課堂教學。如教師可以經(jīng)常在群里以“征文”的形式開展寫作比賽,題材不限,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作,寫出有深度和新穎的文章。教師可以按照寫作能力的高低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成立不同的群,對各個小組進行專門的寫作指導,這樣更能保障互動的科學性,提升學生和教師的互動效率。另外,學生也可以利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優(yōu)勢建立各種各樣的群,如魯迅群,經(jīng)常在群里發(fā)一些魯迅的作品,大家一起閱讀交流,有助于加深對魯迅思想的全面認識。
互動式教學是一種民主、自由、平等、開放的教學。所以營造民主的課堂氛圍,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是開展互動式教學的基本前提和條件。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初中語文有著良好的互動教學基礎,對互動教學有很強的依存訴求。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構建互動教學模式,是語文教學的內(nèi)在需要。教師要深入鉆研和實踐互動教學的價值,激發(fā)學生的交流意識和互動意識,使互動教學成為新時代初中語文的重要教學特色。
參考文獻:
[1]楊婷婷.初中語文教育教學活動中開展師生互動的方式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4):123,130.
[2]張偉.關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互動的有效性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26):63.
[3]沈小田.初中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策略研究[D].揚州大學,2018.
[4]董濱.淺談互動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A].2018年“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研究”研討會論文集[C],2018:2.
[5]鄒福娣.初中語文如何增強互動性教學[J].江西教育,2017(24):25-26.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