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和
摘 要:現在的初中生整體上對歷史學科不重視,學習興趣不高,歷史課堂教學效果比較低。主要從學生對歷史學科不感興趣的原因、讓學生掌握巧記歷史知識的方法兩方面來分析解決這個問題,以達到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積極參與歷史課堂活動、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果的目的,實現歷史課程在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方面的重要目標。
關鍵詞:歷史知識;記憶方法;學習興趣
現在的初中生整體上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不高,究其原因有下面幾點:(1)認為歷史是副科并且中考的分值又不高。(2)一些老師上歷史課時照本宣科,課堂枯燥乏味,死氣沉沉。(3)歷史對比于其他學科,記憶量會更大,時間、人物、事件等繁多且零散,學生記憶難度大,隨著所學的內容增多,記不住或記混淆的知識就越多,自然慢慢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布盧姆也說過:“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不難想象,學生喪失了學習的興趣,教學效果就會大幅降低。《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中明確了初中歷史課程具有思想性、基礎性、人文性、綜合性的特性,但其中的基礎性即熟練掌握基本的、重要的歷史知識和技能仍是學好歷史的第一步,是實現其他教學目標的前提。由此看來,教會學生準確牢固記憶所學知識,激發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才能保證歷史高效課堂的開展,完成歷史課程在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方面的任務。但準確記憶并不等于死記硬背,由此筆者總結了多年來的教學心得和吸收同行們的經驗,介紹下面幾種讓學生巧記歷史知識的方法。
一、關鍵字詞記憶法
先看幾個例子:(1)“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2)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3)美國獨立戰爭開始的標志是來克星頓槍聲。上面例子中加點的“最早”“第一個”“開始”“標志”等字詞,就是屬于識記這些歷史知識的關鍵字詞的范疇,而其所述的知識點,往往也是重點要掌握的內容。老師講課時經常向學生強調重視有這些關鍵字詞的內容,就會使他們產生思維定式,自然就加深了這些知識的記憶。關鍵字詞記憶中還包括一些“單字”的識記內容。比如,講到唐朝的“畫圣”吳道子時,抓住“圣”字,把前面學過的“醫圣”張仲景、“書圣”王羲之、“詩圣”杜甫聯系起來,有關這方面的知識點就聯系了起來,記憶就加深了。再如,中國近代史簽訂的三個重要的不平等條約,從中可以看出中國社會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南京條約》的簽訂,使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進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教會學生抓住其中的關鍵字詞“開始”“進一步”“完全”來識記這些條約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就容易得多了。
二、激趣記憶法
歷史課堂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讓他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生樂于參與其中,記憶效果就會大為增強。教學時可以聯系教材內容,采用歷史故事、對聯或用諧音等方法激趣,印象深刻了,知識也就記得牢。比如,用諧音記時間,我講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的時間(1939年9月1日)時,是這樣激趣的,老師:“我們新學年開學一般是幾月幾號?”學生:“9月1號。”老師:“那以后開學時就叫你們的一舅、三舅給你們報名,二舅就不要來了哈!”學生大笑起來。由此老師總結: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的時間可以記為“一舅三舅來開學”。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這個時間就記得牢了。此外還有,鴉片戰爭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其開始的時間1840年,告訴學生用諧音“一把司令”記憶也起到較好的效果。
三、歌謠口訣記憶法
曾有一項心理學實驗證明:背誦簡短齊整、有韻律的單詞的歌謠口訣,比背誦同樣數目的意思無關聯的單詞的效率要高10倍,原因就是這樣的歌謠口訣有韻律,朗朗上口,易于成誦。比如,中國古代史有很多更迭的朝代,學生常常感到很繁亂,不是忘記就是搞混淆。依據這個道理,我們就可以把這些歷史朝代編成“夏商周西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以下有五代,宋元明清帝制消”這樣的歌謠來記憶,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時又起到加深記憶的效果。
再如,記憶戰國七雄的方位時也可以用口訣編成:“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
四、簡化記憶法
此記憶法就是把一些比較長的知識點加以提煉、濃縮,精簡為便于記憶的要點,而在需要用到時再把要點一一拓展,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識記封建社會各朝代加強中央集權的中心措施時,簡化記憶為:西周——分封制,秦朝——郡縣制,元朝——行省制,明朝——廢丞相、設六部,清朝——軍機處。其中秦朝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措施又可以濃縮為:“最高稱皇帝,中央丞太史,地方設郡縣”。(“丞太史”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還有,中國近現代史中學到的中英《南京條約》,內容記起來十分復雜,但我們可以把這些繁瑣的內容精簡為“割、賠、開、關”四個字來記憶,需要用到時再展開。“割”即割讓香港島給英國;“賠”即賠款2100萬銀元;“開”即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通商口岸;“關”即關稅協定。其中的五處通商口岸從南到北又可濃縮為“廣廈福寧上”這樣來記憶。
五、同類歸納記憶法
此記憶法就是把同類型的知識聯系起來歸納記憶,包括識記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找尋歷史事件的發展規律,這樣使知識點變得更加系統化,知識點就不會被孤立地記憶而增加記憶難度。歸納時可以采用列表等形式進行。比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都屬于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就相同點而言,發生的根本原因都是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阻礙,而革命的結果都取得了勝利,都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對歐美各國革命都有巨大影響。此外,這三場革命都對應出現了重要的宣言文件,英國是《權利法案》,法國是《人權宣言》,美國是《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它們也可以放在一起歸納記憶。再如,歷代農民起義很多,但歸納以后不難發現,它們爆發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下面幾點:(1)統治階級的暴政,包括殘酷的刑法,沉重的賦稅徭役;(2)土地兼并和高度集中;(3)自然災害等。
此外,都是屬于資產階級性質改革的日本的明治維新和俄國的1861年改革、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三次科學技術革命,它們的異同點也可以放在一起進行系統記憶。
六、借助文學作品記憶法
我們常說:“文史不分家”,課堂上我們也可以聯系學生學過或接觸過的文學知識來拓寬知識面,這些古代詩詞、文學作品在中學語文課堂中經過學習,學生比較熟悉,通過精心挑選難度適宜、同歷史知識關系緊密的詩歌、文學名篇,把它們巧妙適時地引入歷史教學之中,并從歷史的角度分析其歷史價值,通過文學作品對歷史課本中所提到的知識點進行驗證,讓學生在文學作品中充分體驗史實的真實性,增加對史實的親歷感和對歷史人物的認識,往往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比如,學生學過抗元將領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其寫作背景為:1278年底,文天祥率軍在廣東海豐五坡嶺與元軍激戰,兵敗被俘,押到船上,次年過零丁洋時作此詩,隨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張弘范逼迫他寫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張世杰、陸秀夫等人,文天祥不從,出示此詩以明志。聯系本詩,從中不僅可以讓學生加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樣傳誦名句的記憶,感受文天祥身上那堅強不屈的精神和熾熱的愛國情感,還可以從學生掌握的本詩的寫作背景和詩句理解中加深文天祥的“抗元將領”身份,也較好地避免了與同為南宋的抗金將領岳飛相混淆。
再如,聯系學生語文課本所學的《〈論語〉十二章》,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核心思想,這些知識點就可以加深記憶,其中的名句“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就是孔子“仁”的思想的體現;還有,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這樣勤于政事、虛心納諫的做法,則可聯想到本篇中“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句子,讓學生在感受歷史人物魅力的同時也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這樣適時的文史結合,借助這些學生已經接觸過的文學知識,能較好地起到鞏固記憶的效果,更重要的還啟發了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聯想、分析等認知活動,培養了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文科綜合能力,適應了素質教育的要求。
七、探討記憶法
探討是指學習小組合作探討。鼓勵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也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學習小組人數一般安排為3~6人,秉持“優困兼顧、生生互動”原則,共同參與學習活動。學習小組合作探討適合所有學科的學習,歷史學科也不例外。它既是一種教學手段,又是一種記憶方法。筆者根據多年教學經驗,總結出此記憶法特別適合記憶歷史知識點多的課程。因為要識記的內容多,老師講授前如果能拋出課堂要掌握的知識要點,給學生充裕的時間進行小組探討,就能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對識記的內容也就理解記憶得深。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這章節,出現了很多代表人物和他們的核心思想,再如,講述唐朝的“盛唐氣象”的章節時,里面涉及“經濟的繁榮、民族交往與交融、開放的社會風氣、多彩的文學藝術”多個知識點,如果老師照課本一一進行講解,則會使學生比較被動地接受知識,相反,老師講授前這些知識經過學習小組的合作探討,加上老師對學習小組的評價和激勵,學習興趣會更高,所學知識的全面性、牢固性就會更強,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就會更深。
八、復習記憶法
孔子說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按時復習是一種學習方法,也是一種重要的記憶手段。特別是對于歷史學科這樣記憶量大、前后內容又銜接緊密的學科,及時復習就顯得尤為重要。一些老師在上歷史課時,一味地追求上課進度,不會也不敢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復習所學過的知識,久而久之學生對已掌握的知識記憶就會逐漸模糊,降低課堂的教學效果。反之,隔一段時間對學生所學知識進行及時的復習,則可保證學習知識的連續性,起到鞏固記憶的效果。但復習時不要像背詩歌、定理公式、英語單詞那樣一字不漏地背,只要求背提綱和重要的知識要點,背的時候要求學生眼看、嘴念、腦想,記憶效果會更好。
以上所訴記憶方法,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的進度和不同的學生適時靈活運用,有了這些方法,學生不僅降低了記憶的負擔,還能從中得到學習的快樂,對歷史產生了興趣,自然就不會有畏難厭學情緒,都能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由此提升了歷史課堂的教學效果,實現歷史課程在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方面的重要目標。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