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寒春

摘 要:隨著教育教學的改革與發展,集體備課模式融入微課中,解決了教育領域的教學問題,充分發揮了集體備課的優勢。微課作為輔助教學工具,可以填補傳統課堂模式的空白,調動學生的課堂活力,增強課堂內容的趣味性,從而滿足多個層級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以小學低年級學生為主體,針對“圖形幾何”知識的備課實踐中的問題進行具體表述,同時為教育領域的研究人員提供有利參考。
關鍵詞:微課;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教育教學改革也成為社會關注的主要焦點。高質量的教學方案,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也是教師追求的目標。集體備課模式不同于以往的孤軍奮戰式教學,它融匯了每個教師對教學模式的不同理解,將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集中匯總,使教師能夠得到更多的認識,教師通過在集體溝通、交流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集思廣益的方式,設計高效的教學方案。實踐表明,基于微課背景下的集體備課模式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也能改善傳統教學模式。
一、對微課概念梳理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等高新技術的發展,使微課這一新興的教學方式得到眾多老師的采納和認可。教師通過移動設備終端,以視頻、音頻、圖片等多種方式,實現學生的自我學習,交流學習。微課作為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相結合的時代產物,實現技術與教學相互融合。一個典型的微課需要以具體的教學目標為導向,以特定教學內容為載體,以多樣式教學活動為方法,以交互與多媒體方式為工具。對學生來說,微課能夠滿足其個性化學習的需要,拓展學生的學習思維,增強學生的思考力。學生在對學習內容自我整理,自我交流中領悟學習過程,鍛煉學習能力。在提倡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的時代背景下,與移動學習、泛在學習、碎片化學習、翻轉課堂、慕課等融合互聯網精神的學習理念思潮相結合,為微課的廣泛傳播提供了教育應用的土壤[1]。
二、集體備課模式解析
備課是每一位教師在上課之前必須進行的活動,它是教學順利進行以及教學質量的保證。集體備課模式在教師的日常工作中擔任主要角色,同時也是對教學活動研究完善的主要形式。教師在日常備課的基礎上擁有更多探討教材,研究教學方式的時間。針對具體學生的具體問題有明確的解決方案。像這樣的集體備課,使大家更深刻地體會到其他教師的設計意圖,也能取長補短,互相學習,為磨課洗課提供平臺[2]。
三、微課支持下的小學數學集體備課模式構建
將微課堂融入小學數學集體備課模式中,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提高的有效措施,本文以低年級學生為主要研究群體,以“圖形與幾何”知識的備課實踐為例,通過實踐分析,闡述模式構建的過程及效果。
1.明確教學目標
明確的教學目標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條件,微課支持下的小學數學集體備課模式的主要教學目標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高質量的集體教學環境。二是形成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課堂風氣。三是有效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見的難題,增強處理問題的及時性和針對性。
2.確定教學步驟
(1)確定教學主題及任務分配
本次教學實踐的主要參與對象由低年級(1~3年級)學生和5位低年級數學老師組成,經過討論得出學生對“圖形與幾何”知識的認識還不夠明確,還存在一些問題,仍要進行進一步的探討。由教師A進行傳統課程的講解,教師B、C、D、E根據教師A的講解過程發現問題并根據實際需求進行微課的制作。
(2)傳統教學思路研究分析
選取主要內容為: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
主要教學過程設計:首先通過實物和模型的觀察思考,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體圖形,知道這些形狀的名稱,并能辨認和區別這些形狀。其次在拼、擺、摸等探索活動中培養初步的觀察、比較、抽象等思維能力。最后在觀察、操作活動中,感受立體圖形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能對身邊與立體圖形有關的事物產生興趣,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
這一內容的學習是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圖形的認識”領域的起始單元。小學生在入學前就開始接觸各種形狀的物體,入學后逐步將他們已有的感性經驗抽象化,這對學生形成初步的觀察能力和空間觀念非常重要。在低年級加強對各種形體的直觀感知,積累大量的感性認識將對今后學習圖形與幾何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這部分內容是今后學生學習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特征及表面積、體積知識的重要基礎。
集體備課模式需要教師聚集分享各自的教學經驗及想法,教師在課程開始之前要闡述自己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以及自己對解決這些問題的思路和看法,主講教師根據各個老師的言論進行記錄匯總。通過集體會議討論確定以下問題進行教學設計: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圖形幾何概念的掌握及面積知識的理解還是比較抽象的,需要大量的感性認識和豐富的表象積累。因此,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側重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重視強化練習。在教學中,對所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多種形式的訓練,讓學生加強理解,加深印象。再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描述圖形形狀和列舉實際案例。其次重視知識網絡的建構。在教學中,先引導學生自己整理所學知識,嘗試把所學知識有層次地敘述出來,并形成結構圖,然后依據結構圖依次進行復習,使所學知識有條理地展示在學生面前,記憶到腦海中,不僅起到了進一步鞏固知識的作用,還提高了學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在教師A的教學方案基礎上,其余教師進行逐步修正和完善,最終確定教學內容的具體思路:首先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回顧課程的主要內容,對相關知識進行自主整理。然后通過全班的交流互動,完善知識結構的構建,教師在匯報過程中發現學生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指導和評價。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最終的知識框架,并通過實踐鞏固知識點。
教學思路不應存在于教師的口述中,而應以書面的形式向學生展示,教師集體備課得出最終教學思路,張貼在班級中,從而有助于學生對課堂流程的掌控,也方便其他相關教師進行糾正和完善。這種方式充分調動了教師的教學思維和積極性,是將教學進行不斷完善和修訂的有利途徑,深得學生及老師的認可和支持。
(3)微課堂設計
教師明確教學思路之后,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難點進行解決,各位老師明確分工,將課堂中教學難點匯總,各個老師對問題進行具體分工,明確各自的微課主題,通過微視頻的方式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微課視頻以動畫圖片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低年級學生還處在思維高度發散的年紀,多樣化的教學模式能夠極大地增強學生的主動性。
微課堂的每一個流程的進行都需要經過所有參與教師的討論,包括確定主要備課負責人、明確集體研討方式、修改定稿、對教學內容進行個性處理、教學實踐的實施、組織評定、反思提高等所有內容,從而有效避免微課主題的碰撞。教師確定的微課主題要在傳統的課堂內容上進行拓展和提高,對特殊問題展開具體探討,從而滿足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需求。
在此基礎上,以傳統微課模式為主要部分,將微課分為三個系統部分,具體可見下圖:
教學效果的評價都是基于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教師的課堂表現只是其中一個方面。所以,如何在集體備課過程中凸顯對學生的研究才是決定備課成功與否的關鍵[3]。
在傳統課堂上,教師借助教學工具,讓學生接觸幾何圖形,引入課堂內容。在微課堂中,教師以視頻、圖畫的形式,將圖形分為兩類,一種是由線段組合而成的圖形,另一種為曲線組成的圖形,賦予圖形以動畫的形象,提升趣味性,在微課3中結合現實中的各類圖形,以小見大,幫助學生拓展思維,加深對形狀的進一步認識,并在此過程中將現實與數學知識緊密聯系在一起,進而提升小學生對世界的認識,提升他們的好奇心。
四、微課堂集體備課模式下的優勢
在多次的實踐教學中,在不斷總結與完善中形成具體的教學模式,微課背景下集體備課模式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好處:
1.加強教師的溝通合作能力
在教學集體備課過程中,每一位教師不再是單槍匹馬式備課,通過眾多教師之間的溝通,明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優化自我能力。教師的個人優勢也會得到很好的體現,強化了教師的工作熱情。因此,在集體備課中教師的合作能力得到很大的增長,教學水平也能在此過程中得到有效提高。
2.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高
微課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多樣化,形式較為豐富的課堂模式。學生能在此方面得到很大的鍛煉。不僅僅是對書本知識的理解,還能有效聯系現實生活。以設問的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好奇心,為培養學生今后對幾何圖形的認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3.教師教學目標明確化
在微課堂中,教師只需要對課本的核心要點進行講解,讓學生抓住主要內容,相關的實踐拓展和疑難點的探析以微課的形式展現,一方面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另一方面也能夠讓學生更加明確主要的知識點框架。
五、總結與反思
微課模式下的集體備課模式是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借鑒的主要模式,通過對學生微課的設計和分析,將技術與課堂相融合,充分顯示集體備課的主要優勢。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在升級中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蘇小兵,管玨琪,錢冬明,祝智庭.微課概念辨析及其教學應用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7).
[2]侯小敏.將“微課”引入集體備課:校本教研的一種新方式[J].中學教研(數學),2016(4).
[3]王欽忠,許英濤.微課支持下的集體備課模式研究:以高二化學“工業流程圖試題分析”的備課實踐為例[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7(4):26-28.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開展微課教學的教師備課方式研究——以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為例”(批準號:1201543888)的研究成果。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