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嬌嬌
摘 要:高中政治教學的地位一直都很重要,它是幫助學生健全思想的基礎學科,通過高中政治的學習,學生可以更加輕松地與社會接軌,可以說政治教學關系著學生今后的學習以及事業能力。為了幫助學生養成合格的政治思想,教師必須嚴格提高培養學生的政治思維能力的意識。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高中的政治課程中獲得相應的提升,同時又有助于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這種思維能力將會大幅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有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國家政治以及世界的政治情況。如此一來,學生才能在今后步入社會時,為國家做出貢獻。對高中政治教學應如何正確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了簡要探究。
關鍵詞:高中政治;政治教學;思維能力
一、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通過對心理學知識進行分析可以發現,一個人的思維能力養成主要包括以下兩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是過渡階段,處于這一階段的基本上都是小學生與初中生,在該階段展開政治教學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引導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觀念;第二階段是高中階段,處于這一階段的學生其身心發展都已經基本成熟,該階段政治教學的最主要目標就是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思維能力。然而,因為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高中政治教師在進行教學工作的時候都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采用的都是“填鴨漫灌式”的教學方法,不僅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對他們的思維能力全面發展造成了比較大的限制,這種情況根本不符合新課標的實際需要。所以,高中政治教師必須轉變自身的教育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采用更具針對性與趣味性的方式進行知識教學,這樣才可以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有效增強,為他們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二、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提升學生對于政治學習興趣度
學生對于政治學習的興趣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而影響到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成效。因此,高中政治教職人員在實際工作期間必須要重視高中政治教學趣味性的提升。為此,首先,高中政治教職人員必須要準確有效地認知到高中政治教學的趣味性對于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工作的影響,并在這種意識的引導下,積極努力地探索高中政治趣味性提升的路徑以及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有效路徑。其次,必須要優化創新政治教學方法,有效落實趣味教學模式,結合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工作的需求,設計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活動,并將一些名人名言、言語、漫畫等教學元素融入高中政治教學工作當中,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將分層教學模式以及案例教學法應用到實際教學工作當中。以此來有效提升學生對于高中政治學習的趣味性,進而保證其能夠積極努力的參與到各項思維能力培養活動當中,從而不斷提升其思維能力。
(二)正確對待學生的個性化見解
學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的學習環境與成長環境并不一樣,與此同時,他們接受的教育內容也不一樣,所以學生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所給出的答案也不一樣,思維結果的差異性是學生思維能力得以提升的一種展現,基于此,教師應重視學生在政治學習過程中建議的差異性,不斷鼓勵學生將自己的見解發表出來。在這樣教師的引導之下,所有學生都會重新思考相關問題,使用有關知識衡量答案準確性,最終保證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展開。這樣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政治素養,讓學生充分融入政治課堂當中。
(三)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在和諧課堂氛圍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一個良好的課堂環境非常重要,學生在這樣的環境當中可以大膽質疑,其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產生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使用指引與問題設計手段,讓學生的思維得以調動起來,這樣便營造了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問題認知,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習更多政治知識,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政治素養,讓學生學習更多的政治知識,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以及全面發展。
高中生的政治教學關乎學生思想政治走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不但可以讓學生在未來的學習中受益,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觀念。在我國從義務教育邁向素質教育的關鍵時期,執教人員要正確認識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性,并且在高中政治教學過程中對學生予以恰當的指導和引導,讓其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建立良好的思維能力。當學生具備了強大的思維能力,在學習各學科時就可以進行知識的吸收與核心素養的培養。在其步入社會后,能夠在工作崗位上實現自己的價值,甚至可以憑借其良好的綜合素質為社會、為祖國未來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梁少芳.淺談思想政治教學中如何培養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7(25):81-82.
[2]錢玨.高中政治學科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探析[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6(4):76-77.
[3]彭瑛.淺談中學思想政治教學中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8(2):142-143.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