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摘 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化,勞動的地位和作用漸漸被忽視、淡化,甚至出現了輕視、蔑視勞動的傾向。將“勞”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之一,列入全面發展的要素,具有深遠的意義,直接關系到教育培養什么人的百年大計。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勞動教學;方法探索
小學生由于受到年齡、知識水平的限制,對他們的勞動教育應當適合小學生的特點,因此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態度是小學勞動實踐教育的主要任務。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對勞動意識的教學方法做了如下探索。
一、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一)交叉運用示范、模仿、指導操作的方法
這是集演示與練習于一體的教學方法,既有教師的教,又有學生的學和實踐。如,《巧手工作坊》,語言描述的再準確、再形象生動,學生也難以度過技術的難度,采用“示范-模仿-指導”的操作方法就不難了,學生學得快,記得牢。在實際操作中要注意以下情況:(1)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便于操作時使用。(2)教師操作時要準確無誤、規范。對于剛學習某種技術的小學生來說,教師動手或許就是他們的第一印象,教師操作不規范,學生一旦掌握后,再進行糾正就不太容易了。(3)教師操作時動作要慢,要與講解同步,講解時要認真、規范、利落,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一些關鍵的環節,要給學生流出思考的余地,以增強理解和加深記憶。(4)注意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的學生都有動手的機會,對于理解能力和動手能力差的學生,要給予耐心的示范和指導,必要時手把手地教,一遍不行兩遍,只有這樣,才能鼓勵學生大膽參與實踐操作,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適時應用練習法
練習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鞏固知識培養技能的方法,而作業是學生按照指定條件進行獨立動手的結果,目的都是在利用已學知識去實際進行操作,通過自身觀察、體會、研究,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認真工作的良好習慣。完成了任務后要及時檢查和總結,并通過對比來評定成績。如《我與蔬菜交朋友》《跟著節氣去探究》等。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對勞動實踐課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是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他們生來活潑好動,對新生事物愛動手摸摸,看個究竟,在勞動實踐課上,表現出較高的學習興致,通過教師的教學,可以使這種樸素的興趣轉化為對勞動知識的濃厚興趣,再通過教師創設的特定環境,形成勞動、學習、娛樂的氣氛。在學生了解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后,教師用恰當的語言,準確的動作、圖片或實物介紹要學習的勞動項目、操作原理、操作順序和操作過程,以及應當遵循的規則,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對這節課有一個清晰的輪廓和整體的認識,做到心中有數、脈絡清晰,使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自覺的掌握勞動知識和技能。當他們發現自己有了收獲時,會大大地激發起對勞動的熱情和愿望。如《巧手工藝坊》這個活動中的布藝內容,教師講解裁布和縫的方法,并示范操作,學生模仿,然后分組圍在一起,動手縫制,并互相檢查和提出意見,形成濃厚的學習氣氛,這是教師再提出要求,用各種顏色的布,并可組合出各種圖案,或者各種各樣形狀,利用一周時間完成,可以送給自己的好朋友。這就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藝術想象力,通過勞動實踐還培養了他們的智慧。
在勞動課中我們要運用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培養學生的勞動興趣。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為學生創造一種趣味濃厚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情趣盎然的氛圍中接受勞動教育,學到勞動知識。
三、校內外勞動實踐相結合
在勞動的教學實踐中,培養每個學生的參與意識,組織他們進行實際的操作與實踐,使學生在親自動手實踐中學到實際的東西。這一過程,教師首先重點講解,學生要討論,并適當地輔以實物、插圖、圖片等直觀教學手段,效果明顯。學生學會簡單的勞動知識,掌握了技能,要求獨立練習,對練習中的錯誤操作給予糾正,即謂依據目標,訓練矯正,達到預期效果。把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踐中,結合實際,廣開渠道,組織學生進行勞動實踐。如《關愛身邊的動植物》《我是校園志愿者》的教學,可利用校園環境和校園中的花卉來操作實踐,按小組劃分了“責任田”,并訂了“合同”,使學生運用知識管理好自己的花卉,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得到實踐的機會,為美化學校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勞動實踐課,雖說以操作實踐為主,但寓思想教育于操作實踐之中,把立德樹人與培養良好的習慣和掌握知識、技能有機地結合起來。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通過開展“學一手”和“亮一招”的活動,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勞動技術,在競爭的氣氛中體會到勞動的光榮和價值,使他們在勞動實踐中找到勞動的規律和樂趣。
總之,在教學勞動實踐課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密切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關注課內外相結合、與家庭勞動相結合、與德智體美相結合教學方法,使學生增強勞動光榮的觀念,養成愛勞動的習慣,培養學生關心集體、團結協作、吃苦耐勞、珍惜勞動成果和熱愛生活的優良品德。
參考文獻:
瞿葆奎.勞動教育應與體育、智育、德育、美育并列:答黃濟教授[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3).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