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興福 羅世發
摘 要: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新的電子產品的出現,不斷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每個人都能夠清晰地感受到科學技術給自己的現代生活帶來很多便利,也應該認識到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科學素養已經成為每個現代人必備的素養。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目的的開發思維的課程。在新課標的背景下,每一位老師要時刻記住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讓學生以積極主動的主人翁精神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促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及科學的自然觀,進而把科學課程的價值充分有效地發揮出來。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科學;高效課堂
科學教學課堂是每位老師開展科學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陣地,是學生形成科學素養的主要途徑。而教學方法是高效課堂教學的生命線,是將科學知識、學生與老師有效聯系起來的紐帶,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能夠使教學活動變得活起來,也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小學科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很好地結合新課標的理念,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模式,激發每個學生自己想去研究科學的濃厚興趣,創建以學生為主的高效課堂。
一、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
學生之間進行小組合作,這是新課標中大力提倡的一種教學手段,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和實踐探索能力,還可以很大程度地開拓學生的科學思維,更能夠增加生生間的互動。將小組合作方式有效地運用到科學探究活動中,既能夠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還能夠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力。因此,教師要將全班學生按照組間同質和組內異質的原則分成若干小組,引導學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礎上展開合作探究,合作學習。
例如《晝夜交替現象》這節課,主要在于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提出地球產生晝夜交替現象的多種猜測,直觀形象地模擬地球與太陽的相對圓周運動的實驗。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談論他們認識的地球、太陽運動情況,討論他們對黑夜和白天交替現象的認識。五年級孩子已經初步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肯定也已經意識到了太陽東升西落,黑夜和白天交替的現象。那么他們是否思考過這一自然現象的科學依據呢?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認知,學生會展開大膽的猜測,進而教師再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晝夜交替的模擬實驗,讓學生在用手電筒和乒乓球展開的模擬實驗活動中感受科學的奧妙。
二、靈活運用多媒體課件,增強科學課堂的趣味性和生動性
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基于信息技術的多媒體課件集聲音、視頻、文字、圖片于一體,其能夠直觀呈現教學內容,能夠創設圖文聲像并茂的教學情境。將課件演示的直觀性有效地運用到小學科學教學中,不僅能夠增強科學課堂的趣味性和生動性,還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
例如《機械擺鐘》這節課旨在引導學生知道擺鐘計時的原理,能夠根據自己制作的擺,探索擺擺動的規律。生活在現代的很多小學生,有些就沒有見過先前的鐘表,有些更是不了解鐘表的發展史。教學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呈現鐘表的發展史,如沙漏和水鐘的運用,如擺鐘的擺動規律,等等。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呈現不同造型的鐘表圖片以及視頻,讓學生展開更好的觀察和探索。
又如《極晝和極夜的解釋》,這節課中涉及較多的知識點,有極晝和極夜現象的概念解釋,有南回歸線和北回歸線,有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等等。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呈現北極的極晝和南極的極夜圖片以及其他相關知識點。如果可以的話,教師還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呈現極晝和極夜現象的示范實驗,讓學生對極晝和極夜現象的形成原因有更清晰的認識。
三、讓學生充分參與科學實驗活動,提升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科學課程的內容主要是在實驗探究的基礎上來學習的,很多科學現象以及其中體現的科學規律,都可以在學生親自進行科學實驗的操作中得到形象的呈現,也使學習困難的學生能夠從看到的現象中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科學概念。所以科學實驗操作活動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潛意識。因此,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本班每個學生不同的實際情況,要給每個學生充分提供自我展示的機會,讓學生在實驗探究中隨時根據現象進行討論,得出實驗的科學結論,提高學生的科學實驗操作能力。
首先,是科學課堂中的示范實驗。由于課堂時間以及實驗器材的限制,教師會展開示范性實驗,讓學生在觀察與記錄中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比如在教學《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這節課時,我們要引導學生用控制變化量的方法,探究不同大小輕重的物體在水中沉浮的原因。課堂教學之前,教師要準備好水槽、4個同體積不同重的小球、4個可伸縮圓柱體以及若干種不同的實驗材料,等等。然后教師分別將不同的實驗材料按照從輕到重的順序展開實驗,按體積從大到小的順序展開實驗,讓學生在自己關于不同物體的沉浮實驗的記錄中,得出影響物體沉浮的一些具體原因,在頭腦中形成科學的知識。
其次,是學生的自主實驗。例如在教學《探索馬鈴薯沉浮的原因》這節課時,重在引導學生經歷一個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活動。學生在之前已經觀察或者經歷過很多實驗探究,學生已經有能力展開不同液體中馬鈴薯的沉浮實驗了,那么老師就可以在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活動的過程中下功夫,學生用自己的設計來參與實驗操作,并從中總結更多的經驗。
總而言之,科學素養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要運用小組合作、多媒體課件以及實驗探究活動,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動性,在進一步提升學生科學能力的同時,構建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科學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王彩霞.淺析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8(2).
[2]曾理.小學科學教師如何管理課堂[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7).
編輯 郭小琴